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中國書法雜論之二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 劉熙載
 
中國藝術向有「書畫同源」傳統之說,唯雖如此,歷來對「繪畫」,終究備受重視,咸認為其於人文精神及藝術層次上,當較書法更具崇高的地位,緣由在世俗眼光裏,書法常被看為「小道」,始終未能脫離漢字基礎而獨立存在,其實,此為以偏概全的狹隘看法!
 
書法之道,若從表現的最高層面去看,它是集結個人靈性於一管柔毫之中,書法家通過筆下的點線,把人精神上的氣質與變化,全都表現於書體裏,這是以最簡單的工具,直接掌握了「物我之真」與「萬象之美」,從而流露出書法家的性情與意境!
 
書法家的性情與意境,也是人格修行的表現,透過練習書法,可供文人雅士作精神上的鍛煉,其具豐富的美學意蘊與藝術價值,足可使書法成為東方藝術體系中境界最高表現者。其實,書法從篆隸至行草的變化,也證明了中國藝術精神的發達:從實用紀事到抒情寫意的演變,書法成就了我國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自甲骨文到金文,乃至小篆,是為我國文字的自身演進過程,在此過程中,也漸次孕育了我國書法藝術。遠在新石器時期,考古學家在彩陶器物上,經已發現類似於毛筆描繪的痕跡,不管是「書寫」或「圖繪」,唯當中的紋理,便充滿了點線美和造形美。先民已懂使用動物的毫毛製作成筆,又能製造礦物顏料,反映了前人的智慧,也成為影響漢字書法最基本的工具。
 
撰寫《老殘遊記》的劉鶚,收集了大量甲骨,進行深入的研究,並編撰了《鐵雲藏龜》,在骨骸龜甲殘片上的符號中,追尋殷商時期的「刀筆文字」,此等文字多是卜辭,可預知吉凶禍福,若從書寫美學度去看,早期甲骨書法壯偉宏放,但至末期,卻呈現簡陋頹靡!
 
甲骨文字,要比晚商青銅鐫刻的銘文,甚至周代石鼓文還要早。雖然甲骨多為契刻文,卻還先用毛筆沾染紅色顏料,在甲骨片上書寫,按其筆劃,再用刀契刻下來,其書體稱為「篆書」,是我最古老的書法藝術,它帶點圖像性,也具筆劃結構。由於甲骨文具備了我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及章法,故可稱為早期書法。
 
商代的文字不只是牛骨龜甲上卜辭,也有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通稱為「金文」,早期呈圖像性的符號,極具視覺美感,即是之故,金文字型看來莊重繁複,更具備視覺形象結構的完美性。後代學者在研究上古歷史文化時,商周時代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特是容器內刻有長篇銘文,往往便成為最重要的依據。青銅器在西周時代已逐漸摒棄華麗繁複的外在裝飾,追求樸素單純之美。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丞相李斯為秦始皇記功頌德,他受命在泰山書寫記功刻石,與他寫的「嶧山碑」,直至今天,仍是世人學習「小篆」的範本。由於石碑文字和金文一樣,有記功的紀念作用,屬追求永恆、不朽的意義,需鑄於銅或刻於石,此等書法因而被稱「金石」。
 
秦代發明「竹簡」,可用刀或筆在其上記事,也因此開創了滿生命力的新書法,由於這群無名的書寫者,有共同的稱呼為「隸」,故彼等所創的書體,乃稱「隸書」。由「篆」入「隸」,是書法史上的大事,「隸書」的破圓為方,更確立了漢字的方型結構。
 
國人的藝術美學,追求哲理與人生,美學致思是用藝術形式去探索生活態度,以貫穿宇宙與人生,達「天人合一」的境界,故尋求我國書法之美,亟需從此角度出發,它是充滿生命意味的藝術,必以生命的自由律動與心靈的深沉表現,作為依歸。

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當代藝術的省思



「能賺錢的生意,就是最高級的藝術。」



------ 安廸沃荷



於當代藝術而言,如普普藝術大師安廸沃荷所說的名句,藝術作品等同賺錢的商業成品、高級消費商品,但從另一方面細看,當代藝術深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強調「價值重估」,其哲學性深邃的論述、個人觀念的奇特面相,與前者卻又呈現了兩極化的分野!



「當代藝術」秉持的觀念是:「新即是美。」基於此點,其中的作品與行為,實在大大顛覆了傳統美學的意義和取向;且往往作品的拍賣價目,竟是天價數字,著實教人摸不著頭腦,加上評論家的解構文字,詰屈聱牙,讓人不明藝術作品的定位何在?如同「國王的新衣」,眾說紛紜,難成定論!



藝術的大膽創新,可上溯至1917年,當年達達主義藝術家杜象,以「現成物」的觀念和手法,用現成物「便溺器」創作了一件雕塑作品,作品定名:「泉」,全然顛覆了藝術的傳統,也直接賞以數世紀以來的傳統觀念者一記耳光。今日藝術變得千奇百怪,「這是藝術嗎?」是藝術家說了就算、或進入畫廊展示的,便成「藝術品」,這真讓人費煞思量。



試看下面引例:1961年意大利藝術家曼佐尼,用個人的糞便,以罐頭裝置方式,創作了定名為《藝術家的大便》的限量版藝術作品,在畫廊展出,更以黃金本位定出作品的價目,以此對藝術市場本質及畫評之荒謬,提出了尖銳而幽默的回應。1972年美國藝術家安廸沃荷,把名人的肖像,引進於作品中,逐漸發展出了他後期的絲網版畫風格與主題。並雇用了幾個助手,以工廠作業形式製作大量成品,將藝術變成消費的商品,最後又變成天價的拍賣作品。



世界是在迅息萬變,藝術觀念何嘗不是一樣?歷史上,藝術創作不論是為了彰顯上帝的話語、或揭示歷史的時刻、或炫耀文化或財富、或滿足精神與心靈,至供人欣賞,皆呈現了不同的美學觀照與服務的對像。藝術與非藝術的界定壁壘分明。



進入20世紀,西方藝術出現新潮的革命。德國哲學家尼采,公開宣佈「上帝已死」的訊息,提出「價值重估」的觀念,藝術也同時被宣佈死亡,帶出了藝術被異化的嚴重後果,達達主義藝術家提出以「現成物」的觀念創作藝術;超現實主義提出「自動性技法」;抽象表現主義的「低限藝術」,至行為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及身體藝術,完全不涉畫理與技巧,大眾化主義取代了人文價值,藝術品出現異化與扭曲的情況。



今日,「當代藝術」已成潮流詞彙,大眾咸認為:當代藝術乃指那些讓人看不懂的作品。這究竟原因何在?其實藝術史學者早有定論:當藝術打破傳統,作品已不再單求賞心悅目,它不再呈現循序漸進式的線性發展,沒有藝術家團體的產生,不再集中於城市化,而是全球一體熔爐式的綜合模式,每個人皆亟重構新的觀念,才可掌握新的思維。



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遽變時代,當代藝術,無遠弗屆,但它是開啟藝術新領域,再建人文新思維,或是造成詐術與亂象;嚴重打擊了偉大的藝術傳統;污衊了架構嚴謹的西方美學,並加速了人類向下沉淪的後果?再者,人文藝術有其承傳的傳統,豈可如當代藝術所言「那是過時的傳統」,從而予以抹殺。其實,在人過去的歷程中,藝術足以美化人生、陶情養性,也可教養人群,提供美的享受,令人過著有尊嚴的生活,這就是藝術的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形似與神似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 蘇東坡



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是我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美學原則,也是歷代畫家視作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準則。自南朝到現代,「六法論」已成最具權威性的理論。六法者何?一是氣韻生動,二是骨法用筆,三是應物象形,四是隨類賦彩,五是經營位置,六是傳移模寫。



在六法中,擺在第三位的「應物象形」,乃屬有關形像的問題,這也表明在南北朝時代,繪畫美學非常重視「形似」,以及著重描繪物件的真實性,故將它置於氣韻與骨法之後,也表明了當時的藝術家,已深刻地把握了藝術與現實、外在表現與內在表現的關係。「應物象形」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物件形似,應物就是刻畫出物件的形態外觀。



其實,除了「形似」,國人更重「神似」。以形寫神、以物傳神、寫實與寫意、形神俱備……一大堆詞彙,在在論說了古今中外藝術理論的論述,也與認識、再現事物特徵有著緊密的關連,亦是藝術創作中重要的理論。



對我國繪畫術語而言,「神似」與「形似」是呈對稱的狀況,指出了主客觀相的統一,以及由事物的表象到意象的深化的意象。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質」。北宋蘇東坡有「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之說,畫不可只尚形似,也不徒寫形,必要形神同在,故「形神兼備」,便成了繪畫藝術的定論。



東晉畫家顧愷之有「傳神論」之說,他認為寫人物畫,外形面貌雖相當重要,但最重要的仍在表現人物的神髓,即「寫神」,由於眼睛是人的精神所在,故「點睛」便成了最重要的最後步驟,透過「靈魂之窗」,將人的神髓表露無遺,看他的傳世名作《洛神賦》,正好說明了「形神兼備」理論,畫中不單表現出人物的形態,更重視其內在氣質,以「心眼」穿透了人物的「神」。



在習畫的初段,東西方各有「臨摹」及「摹仿」的理論,亦即六法中的「傳移模寫」,唯此僅屬習畫的基礎訓練而已!古人常謂不尚形似,乃務肖其神明也。因為「形似」只在表現事物細節的真實,「神似」才能表視事物本質的真實。當然,在藝術創作中,事物往往需要通過細節去表現,但仍要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質,若單一地只追求形似,將不可避免地流於程式化或公式化,乃出現常為畫家所摒棄的「匠氣」。



對「神似」的理解,不能只簡單說它超越了「形似」,,它實則是更具豐富而深刻的藝術內涵,足可準確深入掌握事物的特徵。藝術家在掌握處在千變萬化的的客觀事物之中,能捕捉其內在的特徵,才能生動地反映其本質,例如一幅神似的肖像畫,只能是藝術家立於對所畫對象的性格與經歷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創作出來。



藝術家為了追求神似,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對事物的觀察,經常進行深刻的構思,勢必更為深入傾注自己的想法、感情和趣味,故「神似」的作品必成表現個性化的藝術,不論採用何種藝術形式,皆因蘊藏著內在的抒情成份,故洋溢著動人的詩意!



雖然,「形神兼備」,成了繪畫藝術的定論,但從藝術作品去看,追求「神似」的傑作,常有脫略「形似」的表現,作品處於似與不似之間,如石濤的山水、八大山人的花鳥、齊白石的蝦蟹,往往不作精緻的描寫,避免分散觀賞者的注意力,更因改變了細節的真實,給與藝術突出當中的真相,總言之,「神似」的作品,必有其獨特而難能可貴的面貌!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中國書法雜論



「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驚人奇蹟、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



------ 書法家沈尹默



中國為古代文明大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璀璨奪目。書畫藝術,極具獨特及豐富的藝術風貌!特別是書法藝術,歷經歷史長河,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演變為隸書,乃至草、楷及行等書體的定型,書法一直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



論及我國書法的歷史,可上溯至殷商時代的甲骨文,若拿它與更早出現、刻畫於彩陶器表面的各種花紋及符號作相互比較,則甲骨文無論在用筆、結字及章法三個要素方面,堪稱最早期的應用書法矣,因彩陶器上的花紋及符號,乃圖像性的符號表現,仍乏書法的元素。



根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所載:我國書法和繪畫,不但是「書畫同源」,更是「同體而未分」,因兩者均建立於「象形」的基礎上,用作視覺傳意的傳達。由圖像契刻演變為書寫的形式,書法開創了另一條跟裝飾性圖像不同的美學途徑。



隨後,因著毛筆與顏料的發明,更帶來書寫的方法,國人使用毛筆,慎重地在器物表面留下圓點,再進入線的結構與組織,構成文字的造形,此為漢字與書法結合的開端!雖然紙的發明較晚,卻造就書法的發展,令「書體筆墨」出現成熟的時代,提昇了文化價值和藝術品位!



歷代對「蒙恬造筆」的傳說,雖然存疑者眾,但毛筆卻擬定了「線描」的發展模式,不論手繪書寫,皆流露活潑的形式與意外的拙趣,「點」的靜定、「線」的律動、「面」的包容,全自運筆而來,也令我國書法的遺跡,除了甲骨刻辭、鼎文、石刻及磚刻以外,還留下珍貴的紙上墨寶!



其實,我國書法屬「線條」的藝術,是「以力為美」的藝術創作,充滿獨創性、聯想及意象,它如其他藝術一樣,皆植根於人類的生活而來,是「客觀事物」在特殊形式中的反映,亦即在書法形式中的反映。



假如說繪畫是生命的旋律,那麼書法則是心靈的舞蹈了。人的感官可感知客觀事物的美,線條正是人的視覺器官所能感知的重要對象,一切具有線條表現的藝術作品,其引發美感,乃依靠千變萬化的優美線條而來,看大書法家張旭的草書,足可從中窺天地之百變,反映了他自觀察而來生活百態,也寄託了個人的主觀感情,作品別樹一幟,惹人遐思!



與舞蹈、雕塑與繪畫等藝術作比較,書法在線條的表現,著實更具抽象性與概括性,它不是對客觀事物線條的直接模仿,而是通過形象思維活動,掃除所有的限制,擷取其中具有美學含義的特徵,自然直接地融化在書法術獨有的形式之中,如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線條雄健活脫,符合了書法形式的概括與抽象的反映,充分表現了漢字之美、也是我國書法獨有之美!



書法的造形躍然紙上,其神情意趣,卻與紙墨以外的自然環境的所有動態,有著自然契合的作用。書法家沈尹默更認為:我國文字是從象形的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記事的圖畫文字即取法於星雲、山川、草木、獸蹄及鳥跡各樣形象而成,由此可引證我國書法最初來自象形的圖畫,故有極豐富的造形性,線條的變化,也因富於變化,由此配合組合結構和篇章布局,並消除了圖畫的痕跡,我國書法,乃漸次發展成獨立而精微的藝術形式。



我國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使用毛筆書寫、具四維特徵的抽象性符號藝術,不但完美地體現了人本主體的精神,它更是語言、境界、載體、形式及哲學,充滿了人生與生命的意義!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美、藝術、審美與生命


「藝術,除了藝術別無他物,它是使生命成為可能的偉大手段,是求生的偉大誘因,是生命的偉大興奮劑。」

------ 哲學家尼采


美、藝術與審美,同屬蘊藏於我們心中的內化現象,與人的生命有極密切的關係。德國美學家席勒在其著作《審美書簡》中認為:一塊大理石雖無生命,但通過雕刻家和建築師的手,足堪變作活的形象,形象同時也具備美與審美的特性,並抓住了美的內在生命的特徵,此論述與黑格爾所說:美和藝術必須「灌注生氣」的論點,實不謀而合!

每一位藝術工作者,皆希望擁有個人藝術的生命、創作風格和理念。藝術家的內心世界,都表現在藝術創作中,從作品中反映生命、發現自己。藝術家欲創造作品,首要是對自然中一切的存在,進行深入細心的觀察,以捕捉生命與生活中的視覺形象,用作鞏固對視覺形象的認識及掌握!

進入19世紀,德國哲學在美學體系中,不論理論架構、探索與主張,皆層出不窮。「把美、藝術,看作是使人從盲目生命衝動中解救出來的工具」,此為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當時刷出的新亮點,隨後尼采更把它提昇為「生命意志」,而在德國興起一種以「生命哲學」為標幟的美學流派,認為只能憑著直覺的努力,才可打破創作的局限,抓著生命的意向。

在當代藝術與美學之中,美、藝術與生命的內在聯繫,確是受到特別的重視。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更給藝術下了一個定義:「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即是之故,通過情感符號,可將人的心理所需與生命形式結連起來,而美和藝術正是生命的形式,因藝術形式與生命形式,有著相同的結構,通過生命形式的特徵,也可伸發出藝術形式的基本特徵。

從人類的歷史進程中去看:人的生命,其本質乃從勞動中表現出來,這種既自由且自覺的活動,不但表現了豐富的生命力,也帶來藝術的創造,故藝術有「勞動起源說」的學說。美、藝術與審美,在通過人類社會勞動實踐,而成為人類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的同時,也反映了兩者的共構性。人類生命的內在深層,實在蘊含了美、藝術與審美的特徵!

究竟人類的審美活動源自何時?迄今仍屬懸案,唯透過大量的考古學、人類學、藝術史的憑証來看,人類的審美活動,應與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有著極密切的關連。生產勞動既是人類生命的最主要表現形態,也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根基。

因此,人類可在個人所創造的意象世界裏,直觀自己的本質力量、創造性,從中孕育出一種愉悅的美感,這是以自然形態和原始狀態的審美意識作為中介,進而創造出一種遠離功利關係,且屬「無目的性的」審美對象,亦即藝術。

對人類頑強的生命奧祕之源的反思,是原始宗教的源頭,並昇華為早期的原始藝術,如洞穴藝術中的雕刻和繪畫,及至後期的教堂藝術,這當中所包含的自由創造性,從人類歷史的角度去看,乃為西方完美人體藝術的內在生命的源泉。

人類的生命在不斷調節各種內部的機能,吾人不斷追求完美,故審美需要,也是人類獨有的,它讓每個人皆帶著不同的獨創性。總括來看,人類的美、藝術與審美都是人類生命裏的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也是最具生命的自由創造性。



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從中國藝術中的「空白」看「虛實相生」



「我們畫面的空間也憑借一虛一實、一明一暗的流動節奏表達出來。虛同實聯成一片波流,如決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聯成一片波,如行雲之推月。」



------美學家宗白華



我國傳統藝術向重「寫意」,不論「書畫」,皆從圖像出發,用以表達特定的主題與內容,並以「意」的傳達為主,不重細節,與傳統西方寫實藝術,注重「寫真」,實大相逕庭!



西方傳統寫實繪畫,非常重視表現物象的形態、明暗、空間,即使處理背景,亦需完整填滿,甚少留白,相反去看,我國傳統藝術深受道家思想影響,顯示空間的概念,皆自「虛實」的觀念而來,故作品中,特別著重「留白」的空靈意境!



毛筆和紙張,在我國書法與繪畫應用上,有著相通的關係,加上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皆屬圖像性,故造成「書畫同源」的概念。美學家宗白華認為我國藝術中的空間意識,乃基於書法的空間表現力,這種俯仰自得的動力,也屬自然的節奏,陰陽虛實,乃衍生了我國藝術及美學中的「空白論」與「虛實論」。



在畫面上,留下大片空白,是我國繪畫特有的美學現象,把山川景象,直接在一片虛白上用墨揮毫,揮灑出生命的動力,但對其所繪之景物的背景,卻有意留出一片無邊的白作襯托,此謂「空補托實存」,虛實相生,無畫處皆見其意,如音樂中的無聲,若有若無,似滅且揚,此轉折處,即為音樂感人之處,如老子所言「大音若希」與「大象無形」。



從審美活動去看,這些無畫、無聲、留白處的表現形式,給人的感覺是空白無物,又如何生發出審美意味,帶動美感共相,提昇人的審美能力,進而成為高品味的美感呢?



我國道家哲學是把「無」看成萬物之本,認為「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與西方聖經所言上帝創造天地之始:大地混沌,還沒有成形。」實不謀而合!「無」也代表藝術上空白的美學概念,也與「虛」有相繫的關連。



空白並非意味簡單的空無,它實際展示了藝術空間與時間。我國藝術:無論詩書畫、音樂、建築,皆善於表現空間,如繪畫中,畫面上的留白,往往是表現被畫對象活動的空間,看齊白石畫蝦,他筆下的蝦晶瑩通透、栩栩如生,但背景總是空無一物,卻有如澄明如鏡的水流,供蝦暢游其中,展示了畫中的空間與時間,這正是「留白」的精妙!



其實,空白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有」比照並存、亦即「虛實相生」。以無畫、無聲觀照有畫、有聲,當空白、無畫、無聲與形、色、聲,組合成一完整的藝術作品,空白必然衍生特定的審美意味,正如在齊白石畫蝦的作品中,空白與有筆墨表現的畫面一樣,皆屬整個藝術形象的組成部分,也盡顯畫的韻味。清代大畫家華琳認為將空白、紙的素色,與墨之濃淡,湊合去看,即可成「墨之六彩」,更說:「畫中之白,即畫中之畫,亦即畫中之畫也。」



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懷抱亡國傷痛,作品盡見殘山剩水、孤鳥傲立之景,寥寥數筆,大量的留白,道盡了悲愴之情,卻盡在不言中。這也應用了作為心符號的「空白」,表現人類情感的功能,特別是對生逢亂世、愁緒難遣的人,堪稱為最佳排遣的手段!



從「視覺心理學」去看,作品中實的東西愈多、則傳遞的信息愈多,這樣,將更容易阻礙觀賞者產生審美的幻覺,所謂「意到筆不到」,空白處往往比筆墨處,更能引發聯想的空間,加上留白,可形成無盡延續空間的作用,令人有耐人尋味之感!



「空白」與「虛實相生」,歷經漫長的歷史過程,構築了我國藝術豐富的美學意蘊,歷來著名畫家,皆重視使用虛、空,以悟化境:是含蓄、是隱約、是疏闊、是淡遠,堪足惹人暇思!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黑格爾論「美的形式」




「美本身應該理解為理念,而且應該理解為一種確定形態的理念,即理想。」



------黑格爾



作為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18世紀的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實在當之無愧。他的「美學思想」處處閃耀著辯證法的亮光,極具邏輯的力量,通過廣泛的聯繫,在系統性和科學性兩方面,皆能進一步揭示美與藝術的本質,且超越了過往任何一個美學家,更解決了「康德美學」中無法將感性與理性真正統一的難題。



美為理念,意思是說,美本身應該理解為理念,也即是美乃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個定義看似簡單,實則包含著豐富的哲學內容,也是黑格爾的辯證美學觀的出發點。它不同於歷史上所提出的空洞抽象的理念:如柏拉圖主張的「美即理念」,黑格爾的美的理念是具體的,也具發展性!



黑格爾認為美的理念,即屬藝術階段的理念,與宗教、哲學同屬一領域內不同的階段,既符合理念的本質,也能表現為具體的形象,黑格爾稱之為「理想」,這種「理想美」類同於典型的概念,可概括了整個「藝術美」,故此他的「美即理念」實是感性顯現階段的理念



藝術的內容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故此,藝術家從事創作之時,應把上述兩方面調和成一整體,此即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黑格爾認為「藝術也可以說是能把每一個形象,都化成藝術中的每一㸃,成為眼晴或靈魂的住所,把心靈顯現出來。」



在美學史上,黑格爾的「理念的感性顯現」,極具重大的意義!若理念與外在感性形式,直接地處於共同體時,則理念不僅是美的,更是真的,這種「真」正是指真理,它也是美的根本特徵,用於區別於哲學及道德之外,理念與感性的直接統一,就是美與藝術的本質,這正是概念在客觀存在中的經驗。



基於「理念與感性的直接統一,就是美與藝術的本質。」此一定義,吾人從中可揭示了美與藝術,實具有無限自由的特徵。黑格爾認為美本身是無限的、自由的。藝術美必不會受到外在個別事物的限定與束縛,更在有限的形式中包含著無限的內容,加上理念本也具有無限的自由,美的感性式與之連結,融為一體,這種無限的自由性,正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最高的目標,也是高尚的精神愉悅!



要做到理念與感性的直接統一,黑格爾認為人首先要懂得將人的生命看作藝術美的表現內容,人有別於自然的萬物,他有天賦的生命力,其理性及靈魂皆不被物質束縛,每個人都是自由及自為的,透過理性的表現,為藝術注入強大的動力。



黑格爾說:「藝術家必須是創造者,他也必在的想像中,把感受他的那種意蘊,對適當形式的知識、深刻的感覺和基本的情感,溶在一起,從中塑造他的形象。」藝術作品作為訴之於人的感官,從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作品,從而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量,使人精神振奮。「美乃理念的感性顯現」,偉大的藝術家,必然懂得把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一種特別的感人力量,構成理想的美,這正是「美」作為理念的感性顯現的憑證。

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有關「美的本質」的三種論述



「我為求美才旅行全世界。」



------愛默生



遠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向群眾提出以下的疑問:「什麼是美?」斯時有人即場譏笑他作為哲學家,竟提出一個如斯簡單的問題,因為隨意看看周遭的環境中:美的房屋、美的少女、美的馬兒,還有美的壇子,隨處可見,「美是什麼?」不就已不言而喻吧!



其實,群眾提供的就是妥善的答案嗎?當然不是,這只屬一般見解,根本不可能滿足哲學家,因為蘇格拉底要問的,是深邃層次的哲思問題:他不是問什麼具體的事物是美,他要問的是:「為什麼這些事物是美?」此乃涉及到了「美的本質」的核心思考,也從中孕育了「美學」這門學問!



眾說紛紜,各有立論,蘇格拉底也沒有放棄對美的探求:他反覆思量,曾認為「美就是有用的。」也曾將美和善結合起來;給美下了第二個定義:「美就是有益的。」其後又再修正為「美乃由視覺和聽覺所產生的美感。」但此等概念,卻不足全面道出美的真義,故他只有一而再推翻了自己的定義,最後,這位被譽為西方第一位智者的他,也只得慨嘆一句:「美是難的!」



因著美具有豐富及複雜的可能性,要為它下一個嚴肅的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若從哲學的基本提問形式入手,透過邏輯的思辨,不斷探索美的奧秘,追求其本質,雖然學派不同,但大體上仍可歸納為三大類別:1客觀論、2主觀論及3主客觀統一論。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客觀論」興起於古希臘時期,客觀論學者咸認為美是客觀的,它不需依賴人的意志而存在,但即若如此,人在探究美的根源時,卻仍可起積極的作用,人有不斷創造美的能力,使美的載體成為客觀的存在。



藝術家擅用美的元素和原則:和諧的比例、均衡的結構,配上色彩的應用、點線面體等美的屬性,進行美的再創造,令人產生美感。客觀派論者依據美的客觀性,以合乎規律的整體,通過直觀,帶出一種合於規律的形式,此亦即「美的和諧」。



和諧的美,正合於古典藝術。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就是秩序、明確及對稱。可令美處於恰到好處的協調和適中,古典藝術就是其催生的依據,反過來看:追求和諧之美,也是古典藝術的最高理想。



其實,在西方,美的「主觀論」要比「客觀論」更受重視。從奧古斯丁的「美在上帝」,至黑格爾的「美的理念」,皆旨在突出神或人作為在審美活動中的主體,美是主觀的,它不在於物,而在於心,美只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裏,人心裏各有不同的美,也隨心靈的變化而變化。



主觀論的出現晚於客觀論,卻從19世紀中業開始,漸次取代了客觀論,它傾向浪漫主義及後來的新藝術,不把和諧視作美的範式,而重在把個人內心情感及內在生命的表現,看成月標。



若將「主觀論」與「客觀論「統一起來,意指審美過程中,既涉及審美的主體,也包含了審美的客體;又是既源於客觀條件,也來源自主觀條件,這便成就了「主客觀統一論」矣!



由於美是複雜的多樣性的,它既包括藝術美,也有自然美、形體美 ……,這都不是主客觀統一可以包涵的,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當中也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文化也不再是單一體,自然中的萬物,正好說明很多事物,是無法解釋箇中的原因!因此,「主客觀統一論」是有其局限性。



透過美學家的不斷探索,並試從哲學的思維、存在的意義及基本的概念,去探討美的本質,即使美仍是難的,但對審美活動,還是極具意義!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上帝與和諧




「如果某種東西是上帝永恆地建立的話,那麼它便是美的;而一切具有瞬間美的東西,似乎就是這種永恒美的一面鏡子。」

------奎貝爾特

從古到今,不論中外,歷來的美學理論,皆肯定「以和為美」的論述,從中國古代美學,至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義,皆強調「和諧美學」的重要性。孔子美學強調和諧是美,人與自然必須達到和諧統一;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一切藝術皆為了和諧,而和諧正存在於「數」之中,因此,繪畫、雕塑、建築及音樂等藝術創作中,都存在著某種數的比例,亦即完滿的和諧。

美的事物是從和諧美而來,在共七項的「美的原則」中,即包括了:1.和諧、2.平衡、3.比例、4.韻律、5.單純、6.統一及7.對比等,和諧乃位列於首位,於此當能理解其重要性!它是人類對整個世界和藝術的理想要求,也漸次成為一個審美的標準,柏拉圖美學亦旨在追求一種和諧的美。

綜觀中世紀時代,上帝被認定是一切創造的源頭,故此,整個世界的和諧皆來自上帝,他是世界首位、也是唯一最偉大的藝術家。人類漫步於大自然之中,當可窺視這位神聖且無處不在的藝術家,正在展示其充滿奇異恩典的傑作,這一切創造物都是美的,是祂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祂的國度,也充滿著完滿的和諧,讓世人充分體會一分偉大的永恆美!

世人常說的「美」,通常聚焦在美的人物、美的靈魂、美的動物或美的景色,……卻忘掉了「美」之為美,正在於「美」的自身,而非出於其他元素,因此上帝正是一切的最終原因,我們需從物體的表面的美,看到背後真正的上帝之美。奧古斯丁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把世界作為對上帝的表象的讚美,那麼他必會擁有一雙美的眼睛。」

上帝是完善和最高層次的美,乃所有被創造的美的最後的原因,故上帝的美是絕對的美,因為一切現實的美皆自祂而來,也由於一切美都是上帝創造的;都是上帝安排的,也必然符合祂的旨意,因此美也就是和諧的、有秩序的和合宜的,這正好說明了中世紀的和諧,就是從上帝的安排而來。

在上帝的創造下,整個世界必然是和諧與完美的,上帝正是偉大的創造者,其創造的原則,正是兩者所帶來的完整合適的原則,任何事物若被賦與這原則,就是美了!當石頭或木材被藝術家賦與適當的比例,並透過藝術創作的意念與技巧,便能變成充滿「美」的藝術品。神學家阿奎那認為美有三大要素:一是完整、二是合宜的和諧比例、三是鮮明,從中世紀這些學者及文獻中,可知和諧正是中世紀美學的主要原則。

中世紀強調比例的和諧就是美,但其後進入文藝復興的時代,此美學思想,雖仍屬美的最重要思想,唯其於神學方面的色彩卻減褪了,和諧成為恰當構成美感的原則與精神,如藝術大師達文西,他深信和諧的比例,也長期精研繪畫的比例;另一位北方文藝復興的大師丟勒也重視比例和諧,指出若乏了適當的比例,任何形狀皆不可能是完善。

全能的上帝作出妥善的安排,定出了所有事物的位置與秩序,令世界更形和諧和完美,這一切也是符合上帝安排前提之下的和諧。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強調:和諧是經驗感覺上的構成事物中各部分的比例,凡是符合和諧的、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真的,也是美與善的呈現,故此無論是出自藝術或自然,和諧與比例,仍是首要處理的問題,上帝的安排,仍是理性審視下的和諧,也是一直以來,人類堅持審美價值取向的模式!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近代畫家談寫生





「藝術家一生尋尋覓覓,期望找到最合適於擱置自已湧泉般的思想與情感的蓬萊仙境。」



------ 吳冠中




名畫家吳冠中,喜寫生、愛速寫,從油畫到國畫、從寫生到創作、從具象到抽象,費盡心思、流乾血汗,經常不辭勞苦,背著沉重的畫具,到處寫生,他愛故鄉中的一草一木、也愛萬里外的異國風情,他常說個人非常重視瞬間的感受,也愛即場完成一幅畫作,他的寫生總帶著創作的激情,從寫生出發,重在表現,以創作為終結。



西方藝術家一向重視寫生,所謂「寫生」,是指直接面對「對象」進行描繪的繪畫技巧,包括:「風景寫生」、「靜物寫生」和「人像寫生」等。一般寫生多用作搜集作品素材,但部份畫家逐漸發展一套寫生的方法,可直接用在創作上,如近代美術革命中的印象派,該派的畫家,經常利用風景寫生,將瞬間即逝的光影變化,直接描繪下來。



傳統中,西方畫家非常重視寫生,並透過寫生以搜集素材,其實,寫生對學習描繪細節和光影變化,是很具意義的,吾人不可能牢記所有細節,經常寫生,不但可以可訓練手眼心的合一,還能啟發研究色彩學的規律,故寫生實為學畫最重要的基本訓練。



相對來看,若以西方畫家與中國畫家相比,卻是大相逕庭,前者的創作乃從觀看而來,但後者包括絕大部分古代畫家,雖強調「師法自然」,卻只有極少的畫家臨淵摹筆,「中得心源」,仍最為重要,畫家往往飽覽名山大川後,便憑記憶在室中下筆,寫出胸中丘壑。不過,近代中國畫家,卻一反傳統,不但漸次重視寫生,更使用西方的速寫工具,進行搜集素材的工夫。



民國初年,嶺南派宗師高劍父有感中國畫因循自封,期打破傳統,遂推出「藝術革命」,並創立新國畫,他注重寫生,也吸收外國的筆意,主張「折衷中西」,採用「筆墨當隨時代」的做法,其中,該派的代表畫家關山月,深受其影響!



抗日期間,關山月特地走到前線作戰地寫生,以創作大型宣傳畫,向世界控訴日軍的暴行,其後又學習古代文人畫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以寫生開始行萬里路的宏志,這段走遍全國各地,甚而遠征南洋一帶的過程,為他日後的藝術道路,增添了不一樣的創意及創作。



寫生對關山月日後的創作,是重要的磨練,艱苦而流浪的漂泊,形成了他雄健剛強的藝術風格,寫生歷程也讓他產生新的觀念和思想,由於嶄新的藝術思想,令其作品呈現真情實感,由景至情,他把一切都反映在畫面上,這正是「中得心源」的具體表現,令創作顯出極富生命力的表現!



另一位傑出畫家李可染,強調「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他重視傳統,但不迷信傳統。他為創新中國畫創作,把魯迅提倡的韌性,反覆地使用,他登黃山、下三峽,一面寫生、一面思索,不管烈日炎炎、或寒風凜凜;在野外、或大街、抑小巷,他堅持進行艱苦的磨練!



李可染在寫生中探究取景構圖、畫面虛實及明暗變化。他常以水墨寫生,並極其重視用筆,積點成線、積線成面;用墨方面,則極重視積墨與破墨之法,有時也略施透明的淡彩,但從不用粉色,留白的方法,更添明暗對比之效,他的創新手法,為寫生注入了新的元素。



多少近代中國畫家如:葉淺予、吳作人、董希文、吳冠中及黃胄,在「行萬里路」的經歷中,通過所見所聞的寫生和觀察,大大豐富了他們寫生之路及創作之途,也為美術史添加了極多不可掩蓋的影響,直至今天,這條紮實的寫生之路仍在顯示其獨特的魅力,對現代中國繪畫藝術持續地產生重大的影響!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達文西和鏡子說





「畫家的心應該像一面鏡子,永遠把它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攝進來,前面擺著多少事物,就攝取多少形象 ……  畫家應該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多加思索,要運用組成每一事物的類型的那些優美的部分。用這種方法,他的心就會像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會變成好像是第二自然。」



------ 達文西



一直以來,西方藝術史都總把達文西與米開蘭基羅及拉斐爾相提並論,合稱三人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大巨匠」,其實,這種說法屬簡單歸納法,對三位巨匠既缺深入的理解、也乏精闢的闡釋,特別是對達文西尤甚!



作為曠世奇才的達文西,他是跨領域且超越時代的巨人,令人驚異的博學多才,為他贏取眾多的榮銜:畫家、雕塑家、建築家、城市規劃家、音樂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水利學家、軍事科學家、解剖學家、發明家 ...... 天才橫溢,讓世人肅然起敬!英國藝術家丹皮爾說道:「如果我們要在古今人物中選擇一位來代表文藝復興的真正精神的話,我們一定會指出達文西這位巨人。」



達文西天資聰穎,興趣廣泛,他記錄了大量藝術創作心得與科學研究的成果,對藝術理論的構想,尤具真知灼見,寫成一系列畫家守則、比例、解剖、素描及構圖等方面大量的筆記,更有無數的手繪插圖,其美學思想主要見於他的著作《論繪畫》中,思維及內容皆極豐富,其中他提出的「鏡子說」,最為世人推崇及認同,成為歷來最受重視的美學思想,這些讓藝術家「以鏡為鑑」的文字,影響極其深遠!



其實,在美學史中,鏡子的譬喻常被用作引証模仿的學說,唯達文西論畫時所提到的鏡子,其涵義卻與別不同,鏡子所生的形象,若只用作表現空幻的形象,而不是實存的,這種做法是絲毫沒有價值的,因為以鏡子來譬喻模仿,從來就不在於意味只屬對象物的機械再現,而是通過鏡子,還可看出畫家與自然的關係。



論及「模仿自然說」,達文西首先重申藝術家必須忠於自然,真切去再現其原貌,其次仍需強調藝術的創造性與神性,並從作品整體中掌握藝術與自然的關係,故達文西的鏡子喻象,其最大的意義,乃在要求藝術能真實地再現自然,並就視覺所見的一切作出思索,擷取內裏的美感,構成第二自然的形相,以表現內在的有機生命。



同樣反映事物的圖象,鏡子和繪畫何其相似,兩者皆以平面來表現主體,並在平面上透過光與影的處理,顯現出三次元的畫面。但達文西深究兩者相異之處:認為儘管鏡子可借助物象的輪廓與光影,使形象突出,但畫家卻可更進一步運用色彩的調配,以加強比鏡子更為強烈的光影,畫家匠心獨具,成功將繪畫作為表現大自然的微觀縮影。



再者,作為達文西重要的美學思想,「鏡子說」更可真實反映人的內在的精神世界,而不只是自然界的形貌。人作為藝術表現的中心,有模仿、更有創造,繪畫是自然中一切可見的創造物的唯一模仿,所以要用細緻嚴肅的態度來研究自然,鏡子反映出物象的一切,內中更存著生生不息的內在生命,畫家對此,必須經過悉心研究,配合創意,去完善創作,而不只拘泥於鏡子反映的原貌。



縱然鏡子可真實反映物象的一切,但它並不具備人類的判斷力、創造力及歸納分類的本能。繪畫創作,不但提昇畫家觀察力、如鏡子般真實的呈現,還可增強人的理解力及技巧性,在最高層次中反映上帝創造的國度。「鏡子說」在在說明了繪畫的科學性,也就是神性,它轉化畫家的心智,以更大的自由力量,去觀照包羅萬象的世界!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近代畫家談筆墨




「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



------ 韓拙




對熟悉中國繪畫傳統的愛好者,於「筆墨」的認識,當不會陌生。清代畫家惲南田曾說:「有筆有墨謂之畫。」正好道出筆墨對中國繪畫的重要性,中國繪畫在其表現技法中,實在可用「筆墨」兩字作最精確的敘述,不但令作品構成獨特的風格,還可作抽象性的表現,從中更顯出與西方繪畫鮮明不同的對比。



幾千年來的中國繪畫傳統,它告知我們筆墨的重要性:筆為中國繪畫的筋骨、墨則是其血肉,有筆無墨不成作品、有墨無筆也談不上中國繪畫矣!筆墨可說是中國繪畫技法的總稱,內藏極具價值的繪畫要素及精神內涵、構成獨特的審美意蘊與形式。若把筆墨視作中國繪畫的語言,其從古至今的原創與革新,也促成了中國美學思維的發展。



據美術史的記載:南宋山水畫,乃自北宋青綠山水畫轉化,過渡而成文人水墨畫的形式,此舉也使筆墨的概念,更受重視。從元人開始,水墨的形式受到推崇與重視,直至明末清初,文人的意趣,皆表現墨色變化的姿彩,喜用出世精神,配上淡逸筆墨,創作大量清逸的文人畫作,展現出東方獨有的寫意精神和神韻!



追求筆墨語言的運用,配合抒情寫意的表現、性靈心志的寄意,筆墨可概分「有我」及「無我」兩境界,被譽為集傳統山水畫大成的近代畫家黃賓虹,通過對筆墨形式的窺探及透析,正好論証了中國繪畫的人文精神的文化內涵,黃賓虹認為筆為點線與骨骼,墨是肌體與神采,作品內容的精神性及觀念性皆在其中。



在野孤憤的八大山人,愛用平淡恬靜淨透的筆墨,表現亡國遺世的精神,他雖心儀董其昌筆墨濕潤的大山大水,但信佛的他,仍偏愛以淡墨的筆觸、尚拙的造型、簡化的用筆,淡漠輕煙,在寧靜中追求寧謐,蒼茫虛談,成了他的水墨語言的最大特色,如美學家宗白華所說,乃為「靜穆的觀照」。



使用彩墨與水墨結合的方式,林風眠表現了極為超凡的力量,他善用焦濃黑墨、大塊的墨色,且巧於用水,造成明顯的水痕,以及留下沖潑的痕跡,畫面充滿意象渾然的氛圍、蒼茫迷濛,呈現寧謐之美,引人遐思!同時也應用了明亮濃麗的色彩,造成強烈對比,帶著中國民間工藝、漢代畫像磚石及敦煌壁畫的遺韻,中西結合,造就了東西和諧與精神融合的理想世界!



若論近代美術史中,李可染應是最重視「筆墨」的其中一位畫家。他自言筆墨論說得最好的是黃賓虹,實踐得最好是齊白石,而李苦禪的筆墨極好,為他個人所不及。對「筆墨」的認識,李可染認為筆體現了線條和骨力,而墨則體現是墨韻,如要評論中國繪畫,可從筆墨兩個角度切入:一是從「筆墨」的抽象美角度、其次是從「筆墨」與主題、表現對象的結合角度,進行整體判斷。



透過李可染的作品,他創造了「重、拙、大」的水墨美學新境界,不僅使筆墨服從於意境,更創造了新的筆墨美,筆墨表現與畫意緊密結合,其作品不重視自然的再現,而在表現文化意蘊的理趣美與意境美。



誠然,對於筆墨,不同的畫家自有個人不同的認識,陸儼少認為墨乃記錄筆的運動,留下痕跡,筆則是掌握技巧及造型,是情趣的表現。中國繪畫向重「筆情墨趣」,畫家善用筆墨,把筆墨的功能提升至更純粹的層次,並抽離物象,以欣賞點線與變化萬千的墨色變化與內涵為主,此舉必將超越一般的技能經驗及意象思維,足以充實內心的世界!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中國美學的特徵



「盡美矣,又盡善也。」

------ 孔子

人異於禽獸:中國古代聖哲,咸認為人乃天然懂得「仁」的動物,人之所以為人,根本在人擁有「仁」,人能按照倫理道德的原則去處理人際關係,倫理道德也深切影響了哲學思維及藝術創作,更深刻影響了我國美學的傳統。

孔子肯定審美和藝術在社會生活中能起重要的作用,美感必要符合道德要求,國人講「格物致知」,目的在認識善的本質,中國藝術歷來強調善在倫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作品需內蘊「仁」的義理,一個人如果不仁,也即乏了「善」,也不會有「美」了,因此藝術中,「善」、「美」必須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統一論中最根本的基礎特徵。

中國美學強調美與善在本質上的統一,並要努力實現出來,這才使傳統美學能常把審美與人的高尚情操聯繫起來,成就了藝術創作的社會功能及價值。綜觀中國美學史,美與善的統一,始終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儒家美學中,發展也最為清晰及重要,正是我國美學裏首個非常顯著的特徵!

接受倫理道德,不能只靠美與善,還亟須通過情理的感染去推行,故此,中國美學在藝術上,也特別強調「情」與「理」的統一。情的表現和感染,可用作說明藝術的起源和本質,藝術創作向來重視情感表現的特徵。觀乎書法及詩歌創作,皆在抒發創作者的情懷,以引出共鳴,達至「和為貴」的境界。

強調情感的表現,必須與「理」相互統一,更應融和成一體,這個「理」就是倫理的展現。在中國美學之中,「真」就包含在「善」的內裏,善必須同時是真,離了善而求真,是絕不可能的事情,而理乃需真善兼備,「情」與「理」的統一,亦即是「善」與「美」的統一,歷來美學傳統一致認為:真正的藝術,皆屬貫注在全人格中善的情感的真實表現,絕不虛假!

領悟藝術,不同於在科學上的認知,中國美學在談及藝術的創造與欣賞之時,總要將「直覺」與「認知」統一起來,且強調兩者不可分割。中國哲學崇尚求仁,人的一生中最重要課題,是在探求從仁而來的善,善與美可導引我們進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去,亦即「止於至善」!

再者,審美除了美的認知,還需個人的直覺,以體驗內藏的意義,禪宗的美學最重視直覺的作用,並與認知作配合,兩者在創作上不可分離。儒家則強調藝術的認識的功能,但也並不完全忽視和否定直覺的作用。

中國山水畫及山水詩創作風氣極盛,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求與自然融和,正是國人一貫的自然觀。儒家有「正德」的說法,認為倫理道德的規律與自然的規律皆屬一致的,也肯定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動力,認定足可帶來美感、欣賞,以及在時空裡的永恆和無限。

「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於整個中國美學之中,它幫助藝術家在解決美與藝術、社會內容及藝術形式的衝突裏,減少根本的錯誤,更可深入了解美和藝術既根源於自然,也符合於自然,更超越了自然的概念,讓中國藝術表現出個體內在心靈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

中國美學要求「善」、「美」的統一,善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這也是達到了美的最高境界。莊子甚而認為人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任情適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發展,中國美學由道德走向審美,也以審美境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非為其他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