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藏書票藝術與聖經故事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愛看書與愛藏書的讀書人,對藏書票自不感陌生。「藏書票」屬西方傳來的微型版畫,主要功能作個人典藏書籍之用。在西方的傳統做法,通常由藏書者本人或聘請藝術家設計印製一張小紙票,貼於書本首頁的右上角或正中位置,其功能與中國藏書印實有異曲同工之用。而這些小紙票就稱為「藏書票」或「書票」。
 
「藏書票」藝術
1名稱解碼:藏書票的英文名稱為「Bookplate」,意為「夾在書中標明藏書者的標」。中文「藏書票」一詞來自日文,其中「藏」字包含了一份珍貴典藏之意。由於藏書票藝術源自歐洲,所以票面上會有「Ex-libris」拉丁文字樣出現其上,而東方藝術家在創作時則多改用「某某藏書」或「某某珍藏」的字眼。
 
2 發展小史:藏書票有「紙上寶石」、「書中蝴蝶」及「版畫珍珠」等美譽。作品精巧細緻,除實用性外,本身更深具藝術價值,為藏書者的愛書之心添加了姿彩,也在浩瀚書海中吸引著大眾的目光。根據歷史文獻來看:藏書票的發展始自十五世紀的德國,當時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因著德國印刷術的新發展,令書藉產量大增。愛藏書的學者和貴族,特為此設計藏書票,貼在書籍的扉頁上,以作個人藏書的標誌。
 
3 早期創作:最早期的創作出現於十五世紀的德國,是一張名為「刺蝟」的藏書票(圖1),收藏者為一位德國牧師。另一張重要的創作,是德國的「天使與徽章」的藏書票(圖2),乃一個德國家族,為了贈書給修道院,特別為此創作。至十六世紀,許多藝術大師,都曾受委託創作藏書票。其中被稱為「藏書票之父」的德國藝術大師丟勒,更屬表表者(圖3)。委託者多來自宗教界人士,作品也多宗教性內容和表現,可見宗教對藏書票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圖1                       
 
2
 
                                                     3 
4 作品特色:創作藏書票,沒有限定的形式和技巧,由早期的手繪、剪紙,至傳統所用的版畫均可,在現今科技時代,更可用上攝影及電腦數碼技術。題材可圍繞與書本有關的內容,或因應藏書者或創作者個人的喜好和需要。
由於貼在書本中,一般藏書票尺寸不會太大,常見的多為3.45.6英吋。雖然作品面積不大,但題材卻多元化,融匯不同的內容,並能反映藏書者的品味和文化涵養。除可作個人藏書的標誌外,更具有鼓勵閱讀、收藏鑑賞、推廣藝術之用。若遇上以「聖經」為題材的創作,更可藉此傳揚福音。
 
5 宗教與藏書票:自藏書票問世以來,牧師、神父、教主都是藏書票的擁有者。如一張名為「刺蝟」的藏書票,收藏者即為一位德國牧師。另一張題為「耶穌受難日的禱告」的藏書票,更貼於一本早期《聖經》的扉頁,屬最早的「基督主題」的藏書票。
由於西方基督教信仰是西方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倫理基礎,與藏書票的內容也有緊密的關係。基督教的聖經故事,在西方藝術作品中,廣為藝術家歡迎,成為主流題材,同樣也成為藏書票的重要內容。透過藏書票中視覺圖像的演譯,讓世人更能藉著對聖經故事的認識,得以接觸上帝。
 
作品賞析
1 亞當與夏娃:一套共兩張,票中所載為耳熟能詳的故事,亞當排在左邊,夏娃則擺在右邊,中央正好是分辨善惡之樹,始祖偷嚐禁果,人的犯罪,造成人與神的關係破裂,罪的結果是神與人隔絕。(圖4
 
                                                    4
 
2 挪亞方舟:世上罪惡增加,上帝決定以洪水來毀滅人類。只有挪亞和其家族得
上帝指引造方舟而得拯救,上帝更立彩虹為記,提醒人類明白上帝的應許是信實的。三張書票不但描繪幸存者步出方舟的情景,更有方舟的造型。(圖5、圖6、圖7
                                                  5
 
                                                圖6
 
                                                 7
 
3 巴別塔:挪亞的後裔要建造巴別塔,塔頂通天,高入雲端,高舉自我,傳揚自己的名,盡顯人類虛榮、狂妄的本性,公然違背上帝,不願榮耀衪。書票中,可見巴比倫城邦的繁榮美景,高聳的塔尖幾與月亮看齊。上帝終以變亂口音及分裂各族作懲罰。(圖8
 
8
4 以撒的婚事:井邊招婚是藏書票的主題。以撒順服父親,奉命回到家鄉,尋找未來的妻室,因著上帝的安排,最後娶利百加為妻。書票中可見善良的利百加賜水給奴僕。(圖9
9
 
5 耶穌誕生:此藏書票票主,很大可能是接生嬰孩的醫生。手抱聖嬰的馬利亞,頭上的光環變了醫學常見的檢測圖。根據《聖經新約》中記載:天使向馬利亞暗示,她從聖靈中懷孕,將要生子,此為上帝的心意。(圖10
 
10
6 耶穌與父母:此題材實為西方宗教藝術繪畫中最常見的素材。兩書票中,中間圴用三角形構圖,以描繪母子兩人,其中一張書票,父親排在右旁,眼神略顯無奈,隱然默許聖靈降於妻子之身。(圖1112
 
                                    圖11
 
 
                                   圖12
 
 
 
7 聖靈的鴿子:據《聖經新約》中記載,耶穌受洗從水上來,看見聖靈仿如鴿子,降在他身上。並傳來聲音。在書票中,見手持《聖經》的聖徒立在中央,腳下圍著白鴿,是聖靈的代表,也是耶穌的替身。(圖13
 
 
 
                                                圖13


 
 
 
8 耶穌傳道:耶穌的職事共有三方面:包括教導、講道和醫病。早上作教導;晚上作醫治,清晨禱告,求賜更新和力量。他教曉門徒奉他的名傳道,使萬民作他的門徒。(圖14、圖15
 
                                               圖14  
 
 
                                               15
 
 
9 猶大之吻:書票以黑暗色調作死亡預示。作為耶穌門徒的猶大,竟受收賣害耶穌。他假裝恭敬向耶穌行禮獻吻,目的乃為出賣夫子。畫面中,光線只集中在耶穌身上,其他的人都是黑暗面的。(圖16
                                                  圖16
 
 
10 最後的晚餐:此題材最為基督徒藝術家樂用。歷史中亦出現許多巨構和佳作。最有名的是達文西所創作的。書票中,見各門徒驚惶失措,氣定神閒的耶穌正將紅酒灑向猶大身上,意謂赦免他。(圖17
 
17
 
11 耶穌殉難:耶穌在受難之日被釘十字架,為世人贖罪,流血捨身,罪的功價就是死。耶穌親身擔當了人類的罪,使人既然在罪上死,也得以在義上活。十架得勝,十架就是基督信仰。(圖1819
 

                                                 圖18        
 
                                               圖19
 
12 啟示錄:《啟示錄》在西方宗教神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此藏書票,用蝕刻銅版畫製作,極為細緻精巧,作者借用《啟示錄》中的情節,以個人擅長的暗色調作抒發,把四騎士一一細膩地表現出來。(圖20
 
20 
 
 結語:
2001年台灣出版小說《藏書票的秘密》(2009年再版時更名為《舊約會說話》)一書中,作者描述了一位大學生,面對人生逆境,茫然不知所措。無意間透過外公所贈送的《聖經》裏,尋到一張具有異能的神奇藏書票,進而與舊約世界中的亞伯拉罕摩西約書亞雅各等人物進行交談、並能對歷史場景作深刻體會。當回到現代再面對人生困境,便能更顯智慧。此書從藏書票作出發點而展開故事,也間接告知我們,藏書票藝術的源起,與基督教實在有著密切的關係。
 
自十五世紀伊始,藏書票藝術歷經五百多年的悠長歲月,其中不乏傑出的作品,萬古常青。由散發迷人風采的小眾藝術,至今仍不失誘人的幽香,更為大眾接受。在藝術創作人及愛好同道合力推廣下,有關文獻及展覽紛陳出新,亦有國際專業組織作支援,出版界亦推出「通用藏書票」,以配合閱讀風氣的推行。個人認為一張精美的小小書票,實在滿載人文情味和關懷。若以「基督」為題的藏書票:或相互餽贈;或傳揚褔音;或互勉研經;或廣作佈道,物輕情重,其能量不容忽視,實在值得慎思及推動。
 
進入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藝術百花爭艷,藏書票藝術家,除展現出驚人的藝術技巧外,票面上的圖像,更著重於藏書者的風格與特色,藝術家更會依委託者的地域景觀、宗教背景及雅好,製作質量均優、兼具特色的藏書票作品。據知香港基督徒藝術工作者,也有積極投入藏書票創作當中。期盼大家同心協力,在藏 書票藝術的創作道途上,邁向新的里程,見證上帝創作的恩典。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孔子的儒家美學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中國萬世師表  孔子

 
我國傳統美學體系,萌發於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是代表人物,彼等既是大思想家,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其美學論點與主張,亦構成了我國古典美學的哲學基礎,其中孔子的儒家美學,較受國人重視。

 
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仁雖屬天賦的德性,惟人仍需於後天的環境中,在主觀修養和個人情操中,盡力完美自身。孔子認為審美與藝術,對人生著實有深刻的正面影響。基於審美與藝術的重要與獨特作用,儒家學說是完全肯定藝術在全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如孔子所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禮、樂正是個人意識與生活情操的修養。由藝術而興起的審美境界,不但促進社會的和諧,更令人進入美善的理想情境,因從審美的享受而來的精神領域,必可達致「仁」的境界。

 
孔子的儒家美學,乃認為審美和藝術,在社會生活中能起積極的作用,其中更可確立「美」與「善」的關係,此兩者必須統一起來,也是說審美必須符合道德的要求。若從美學的意義去看,「美」是形式、「善」是內容,「美」與「善」的統一,亦是藝術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藝術的形式必須美;而藝術的內容也同樣必須善。

 
孔子向來重視禮樂的教化,他在齊國聽韶樂,曾有「三月不知肉味」之說,此屬從審美活動而來最大的享受,因韶樂既盡美、也盡善,它不僅符合形式美,也符合道德的要求。在儒家美學中,藝術必須符合道德的內容,才能引發美感。孔子把藝術的盡美,和品德的盡善(即「仁」) 結合,令兩者融和統一。

 
除了「仁」的核心思想與道德的要求外,孔子也繼承了春秋時期強調「和」的美學思想。所謂「樂從和」,意指樂曲必須在音調上作岀和諧的表現,同時,也要在情感上受到適度的節制,推而廣之,除了音樂,其他藝術:如繪畫、詩歌,也要達至平和的境界,「和」實在是審美理想中的核心價值。

 
然聽樂後三月不知肉味,這說明了藝術欣賞給人精神愉悅的美感享受,也帶來快感。藝術欣賞作為美感活動,在於對人的心靈,必能引發激勵、淨化與昇華的作用,此屬孔子從藝術精神得來的新發現:若樂與仁能會通統一,則藝術與道德的本質亦可相通,這也是藝術最高的境界,也引証了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藝術欣賞,無處不在。透過對大自然的觀照,孔子提岀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主張。雖然人對自然欣賞的現象,各自不同,這是審美主體在欣賞自然美時的選擇,但卻符合每個人的道德觀念。

 
人在欣賞自然美時,總會把自然美的特點,與人的道德屬性聯想連合,故孔子認為人透過欣賞活動得到的愉悅,乃由於在審美活動中,領受蘊藏的道德內容所致,後世學者將此觀點發揚光大,形成了所謂「比德」的審美觀:如中國花鳥畫的「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種植物的描摹;「四君子」,則指梅竹蘭菊。歷代畫家皆習慣按照這種審美觀,去塑造自然美的形象,創作偉大的作品。

 
孔子談藝,非但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同時也重視「為人生而藝術」的態度。在先秦諸子中,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最為重視與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認為藝術創作終要進入「仁美合一」的境界,這正是儒家美學真正的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