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求美才旅行全世界。」
------愛默生
遠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向群眾提出以下的疑問:「什麼是美?」斯時有人即場譏笑他作為哲學家,竟提出一個如斯簡單的問題,因為隨意看看周遭的環境中:美的房屋、美的少女、美的馬兒,還有美的壇子,隨處可見,「美是什麼?」不就已不言而喻吧!
其實,群眾提供的就是妥善的答案嗎?當然不是,這只屬一般見解,根本不可能滿足哲學家,因為蘇格拉底要問的,是深邃層次的哲思問題:他不是問什麼具體的事物是美,他要問的是:「為什麼這些事物是美?」此乃涉及到了「美的本質」的核心思考,也從中孕育了「美學」這門學問!
眾說紛紜,各有立論,蘇格拉底也沒有放棄對美的探求:他反覆思量,曾認為「美就是有用的。」也曾將美和善結合起來;給美下了第二個定義:「美就是有益的。」其後又再修正為「美乃由視覺和聽覺所產生的美感。」但此等概念,卻不足全面道出美的真義,故他只有一而再推翻了自己的定義,最後,這位被譽為西方第一位智者的他,也只得慨嘆一句:「美是難的!」
因著美具有豐富及複雜的可能性,要為它下一個嚴肅的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若從哲學的基本提問形式入手,透過邏輯的思辨,不斷探索美的奧秘,追求其本質,雖然學派不同,但大體上仍可歸納為三大類別:1客觀論、2主觀論及3主客觀統一論。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客觀論」興起於古希臘時期,客觀論學者咸認為美是客觀的,它不需依賴人的意志而存在,但即若如此,人在探究美的根源時,卻仍可起積極的作用,人有不斷創造美的能力,使美的載體成為客觀的存在。
藝術家擅用美的元素和原則:和諧的比例、均衡的結構,配上色彩的應用、點線面體等美的屬性,進行美的再創造,令人產生美感。客觀派論者依據美的客觀性,以合乎規律的整體,通過直觀,帶出一種合於規律的形式,此亦即「美的和諧」。
和諧的美,正合於古典藝術。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就是秩序、明確及對稱。可令美處於恰到好處的協調和適中,古典藝術就是其催生的依據,反過來看:追求和諧之美,也是古典藝術的最高理想。
其實,在西方,美的「主觀論」要比「客觀論」更受重視。從奧古斯丁的「美在上帝」,至黑格爾的「美的理念」,皆旨在突出神或人作為在審美活動中的主體,美是主觀的,它不在於物,而在於心,美只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裏,人心裏各有不同的美,也隨心靈的變化而變化。
主觀論的出現晚於客觀論,卻從19世紀中業開始,漸次取代了客觀論,它傾向浪漫主義及後來的新藝術,不把和諧視作美的範式,而重在把個人內心情感及內在生命的表現,看成月標。
若將「主觀論」與「客觀論「統一起來,意指審美過程中,既涉及審美的主體,也包含了審美的客體;又是既源於客觀條件,也來源自主觀條件,這便成就了「主客觀統一論」矣!
由於美是複雜的多樣性的,它既包括藝術美,也有自然美、形體美 ……,這都不是主客觀統一可以包涵的,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當中也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文化也不再是單一體,自然中的萬物,正好說明很多事物,是無法解釋箇中的原因!因此,「主客觀統一論」是有其局限性。
透過美學家的不斷探索,並試從哲學的思維、存在的意義及基本的概念,去探討美的本質,即使美仍是難的,但對審美活動,還是極具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