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物體在空間中的立體感,再現於平面上的方法,稱「透視法」,亦稱「線透視法」。
------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
英國美學家和藝術史家貢布里希認為:古希臘的藝術,能夠全然擺脫古埃及「圖式」、「模式」的繪畫樣式,應歸功於「透視法」及「明暗造型法」的創現,此等獨特的技法,令繪畫藝術表現了一種「幻象」的藝術形象,庶能達至以假亂真的境界。
其實,亟欲令繪畫作品獲得栩栩如生的寫實效果,「透視法」所產生的作用,應比只作光影描繪的「明暗法」更為有用。它將藝術家或觀賞者,在空間中所處位置得來的視點,以及觀察而來的物象,運用科學的方法表現出來,此亦屬歷史發展進化的程序,令寫實的繪畫得到長足的進步、
透視法」此一術語,僅指於15世紀時代的西方,所發展出來作為表現空間的特別方法,與文藝復興期前所發展出來的各式空間表現法有別,也不存在於東方的傳統繪畫中,因西方的「透視法」是一種人為的法則,當中的視點是單一性的,而中國繪畫所使用的是「散點透視法」,乃從多角度表現而來的空間幻象,如層山疊水的山水畫,疑幻似真,迷離撲朔,非求真實的呈現。
古代的中國繪畫,雖沒「透視法」及「明暗造型法」的論說,但也講求「陰陽遠近」,如畫石頭有所謂「石分三面」之說;山水畫也有「近大遠小」的應用,以表現視景的遠近空間。傳為王維所撰之《山水論》中,有以下論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遠水無波……」這是應用了「遠景短縮」的原理,也即西方「近大遠小」的手法。
中國美學講求和諧,畫家多懷儒道哲思,對待大自然有「人景融和」之意,用上宏觀的角度去看景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故畫中的景致:是雲氣山峰、是煙霧迷漫、是樹茵木秀,是飛瀑清流,皆別具意態。畫家並非臨場對景的創作,其腹稿也非某處特定景色,而是畫家在大自然中經驗的山水記憶,且景色依不同視點拼合而來,書寫的乃為胸中丘壑,此為「散點 (多點)透視法」。
西方畫家與山水畫家截然不同,彼等是以科學的態度,採用微觀的角度去觀察大自然,通過基本功的訓練:如素描或戶外寫生,掌握繪畫的基本功,務求把物象如實如幻的形態表現出來,此即所謂「寫實畫法」。
最早期的「透視法」,是指人從一個固定的視點去觀察一個視象,他必須處在一個特定位置,從這個視點投射出去的視線,與消失㸃重合,形成一幾何形體,藉此表現物象在排列下的透視比例與關係。
問題是人往往不能嚴格確定「視點」的準確位置,加上描繪對象造型繁雜,為求符合透視的處理,須作多次改動,此舉必令視點增添,造成了「多點」的後果,這與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竟然不謀而合,令早期的理論,在應用上添加了極大的靈活性。
進入19世紀末,西方由於「藝術革命」的出現,衍生了富前衛性的現代藝術,自印象派的畫家開始,在寫生過程中,漸次探索「散點透視法」的痕跡,更為立體派的理論打下紮實的基礎。
聖經告知世人:神藉著那些按祂形象所造的人而繼續創造,故藝術家所做的,乃不斷的創造,祂既已賦予創造的自由,人實不需自囿於狹隘中,因自豐富的創作性帶來的想像力及創造力,正好見證了與神創造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