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中國書法雜論之二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 劉熙載
 
中國藝術向有「書畫同源」傳統之說,唯雖如此,歷來對「繪畫」,終究備受重視,咸認為其於人文精神及藝術層次上,當較書法更具崇高的地位,緣由在世俗眼光裏,書法常被看為「小道」,始終未能脫離漢字基礎而獨立存在,其實,此為以偏概全的狹隘看法!
 
書法之道,若從表現的最高層面去看,它是集結個人靈性於一管柔毫之中,書法家通過筆下的點線,把人精神上的氣質與變化,全都表現於書體裏,這是以最簡單的工具,直接掌握了「物我之真」與「萬象之美」,從而流露出書法家的性情與意境!
 
書法家的性情與意境,也是人格修行的表現,透過練習書法,可供文人雅士作精神上的鍛煉,其具豐富的美學意蘊與藝術價值,足可使書法成為東方藝術體系中境界最高表現者。其實,書法從篆隸至行草的變化,也證明了中國藝術精神的發達:從實用紀事到抒情寫意的演變,書法成就了我國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自甲骨文到金文,乃至小篆,是為我國文字的自身演進過程,在此過程中,也漸次孕育了我國書法藝術。遠在新石器時期,考古學家在彩陶器物上,經已發現類似於毛筆描繪的痕跡,不管是「書寫」或「圖繪」,唯當中的紋理,便充滿了點線美和造形美。先民已懂使用動物的毫毛製作成筆,又能製造礦物顏料,反映了前人的智慧,也成為影響漢字書法最基本的工具。
 
撰寫《老殘遊記》的劉鶚,收集了大量甲骨,進行深入的研究,並編撰了《鐵雲藏龜》,在骨骸龜甲殘片上的符號中,追尋殷商時期的「刀筆文字」,此等文字多是卜辭,可預知吉凶禍福,若從書寫美學度去看,早期甲骨書法壯偉宏放,但至末期,卻呈現簡陋頹靡!
 
甲骨文字,要比晚商青銅鐫刻的銘文,甚至周代石鼓文還要早。雖然甲骨多為契刻文,卻還先用毛筆沾染紅色顏料,在甲骨片上書寫,按其筆劃,再用刀契刻下來,其書體稱為「篆書」,是我最古老的書法藝術,它帶點圖像性,也具筆劃結構。由於甲骨文具備了我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及章法,故可稱為早期書法。
 
商代的文字不只是牛骨龜甲上卜辭,也有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通稱為「金文」,早期呈圖像性的符號,極具視覺美感,即是之故,金文字型看來莊重繁複,更具備視覺形象結構的完美性。後代學者在研究上古歷史文化時,商周時代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特是容器內刻有長篇銘文,往往便成為最重要的依據。青銅器在西周時代已逐漸摒棄華麗繁複的外在裝飾,追求樸素單純之美。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丞相李斯為秦始皇記功頌德,他受命在泰山書寫記功刻石,與他寫的「嶧山碑」,直至今天,仍是世人學習「小篆」的範本。由於石碑文字和金文一樣,有記功的紀念作用,屬追求永恆、不朽的意義,需鑄於銅或刻於石,此等書法因而被稱「金石」。
 
秦代發明「竹簡」,可用刀或筆在其上記事,也因此開創了滿生命力的新書法,由於這群無名的書寫者,有共同的稱呼為「隸」,故彼等所創的書體,乃稱「隸書」。由「篆」入「隸」,是書法史上的大事,「隸書」的破圓為方,更確立了漢字的方型結構。
 
國人的藝術美學,追求哲理與人生,美學致思是用藝術形式去探索生活態度,以貫穿宇宙與人生,達「天人合一」的境界,故尋求我國書法之美,亟需從此角度出發,它是充滿生命意味的藝術,必以生命的自由律動與心靈的深沉表現,作為依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