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畫面的空間也憑借一虛一實、一明一暗的流動節奏表達出來。虛同實聯成一片波流,如決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聯成一片波,如行雲之推月。」
------美學家宗白華
我國傳統藝術向重「寫意」,不論「書畫」,皆從圖像出發,用以表達特定的主題與內容,並以「意」的傳達為主,不重細節,與傳統西方寫實藝術,注重「寫真」,實大相逕庭!
西方傳統寫實繪畫,非常重視表現物象的形態、明暗、空間,即使處理背景,亦需完整填滿,甚少留白,相反去看,我國傳統藝術深受道家思想影響,顯示空間的概念,皆自「虛實」的觀念而來,故作品中,特別著重「留白」的空靈意境!
毛筆和紙張,在我國書法與繪畫應用上,有著相通的關係,加上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皆屬圖像性,故造成「書畫同源」的概念。美學家宗白華認為我國藝術中的空間意識,乃基於書法的空間表現力,這種俯仰自得的動力,也屬自然的節奏,陰陽虛實,乃衍生了我國藝術及美學中的「空白論」與「虛實論」。
在畫面上,留下大片空白,是我國繪畫特有的美學現象,把山川景象,直接在一片虛白上用墨揮毫,揮灑出生命的動力,但對其所繪之景物的背景,卻有意留出一片無邊的白作襯托,此謂「空補托實存」,虛實相生,無畫處皆見其意,如音樂中的無聲,若有若無,似滅且揚,此轉折處,即為音樂感人之處,如老子所言「大音若希」與「大象無形」。
從審美活動去看,這些無畫、無聲、留白處的表現形式,給人的感覺是空白無物,又如何生發出審美意味,帶動美感共相,提昇人的審美能力,進而成為高品味的美感呢?
我國道家哲學是把「無」看成萬物之本,認為「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與西方聖經所言上帝創造天地之始:大地混沌,還沒有成形。」實不謀而合!「無」也代表藝術上空白的美學概念,也與「虛」有相繫的關連。
空白並非意味簡單的空無,它實際展示了藝術空間與時間。我國藝術:無論詩書畫、音樂、建築,皆善於表現空間,如繪畫中,畫面上的留白,往往是表現被畫對象活動的空間,看齊白石畫蝦,他筆下的蝦晶瑩通透、栩栩如生,但背景總是空無一物,卻有如澄明如鏡的水流,供蝦暢游其中,展示了畫中的空間與時間,這正是「留白」的精妙!
其實,空白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有」比照並存、亦即「虛實相生」。以無畫、無聲觀照有畫、有聲,當空白、無畫、無聲與形、色、聲,組合成一完整的藝術作品,空白必然衍生特定的審美意味,正如在齊白石畫蝦的作品中,空白與有筆墨表現的畫面一樣,皆屬整個藝術形象的組成部分,也盡顯畫的韻味。清代大畫家華琳認為將空白、紙的素色,與墨之濃淡,湊合去看,即可成「墨之六彩」,更說:「畫中之白,即畫中之畫,亦即畫中之畫也。」
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懷抱亡國傷痛,作品盡見殘山剩水、孤鳥傲立之景,寥寥數筆,大量的留白,道盡了悲愴之情,卻盡在不言中。這也應用了作為心符號的「空白」,表現人類情感的功能,特別是對生逢亂世、愁緒難遣的人,堪稱為最佳排遣的手段!
從「視覺心理學」去看,作品中實的東西愈多、則傳遞的信息愈多,這樣,將更容易阻礙觀賞者產生審美的幻覺,所謂「意到筆不到」,空白處往往比筆墨處,更能引發聯想的空間,加上留白,可形成無盡延續空間的作用,令人有耐人尋味之感!
「空白」與「虛實相生」,歷經漫長的歷史過程,構築了我國藝術豐富的美學意蘊,歷來著名畫家,皆重視使用虛、空,以悟化境:是含蓄、是隱約、是疏闊、是淡遠,堪足惹人暇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