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藝術生活中的香港

                                            萬綠叢中的香港藝術館
                                          香港文化中心的大型雕塑
                                            維港畔的香港文化中心


生活在香港這個傳奇城市,對本土藝術,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愛上「她」,也不用刻意謳歌贊頌,心情的寄望,雖常失落;但生活的回憶,卻總是刻骨銘心!

美學家朱光潛認為,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有待藝術家和史學家的努力,將它照亮。

戰後香港,百廢待興,文化藝術,未成氣候,於今卻是雨後春筍,往昔「文化沙漠」之名,也如早期的「帆船外銷畫」,成了明日黃花。

50年代初,由於時代變遷,南來畫家甚眾,留學生亦相繼回流,彼等成立畫會、創辦美專,推廣藝術,不遺餘力,奠下良好的根基。藝術開花,不但存於文化領域,也寄在民間生活。

香港的人情、事物,藝術情味與城市景觀,教人苦戀之時,也成了集體回憶。即使新舊價値的衝擊、高低品味的差異,卻無礙「香港藝術」的建立,「她」像不斷剝開的洋蔥,一層一層地打開藝術的心扉,大大豐富了大眾的生活!

舊時香港,華洋轇轕,文化薈萃,人文風情處處。日中所見:小店橫匾、民居對聯與吉祥揮春,書法俊秀,蒼勁有力。傳統節日:中秋的走馬彩燈與大型醒世壁畫,新歲的舞台竹棚及五彩十色的戲服,皆屬民間藝術,寄於生活中,也存於人心裏。

早期建築,甚有特色,民居以廣州騎樓式的唐樓為主,也見歐洲樣式,如維多利亞時期的公共建築,惜古舊樓房,因城市重建,無聲消逝,教人感慨萬千!

60年代,香港大會堂落成,高低兩座,各有展覽場地,精彩展覽,目不遐給,乃文化人聚首之處!80年代,藝術更進入多元發展的時期,新建的展覽場地,紛紛落成,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活動場所,同時資訊科技的發展,也加速了藝術的步伐。

一個城市,若要提升生活品味與層次,文化建設,實不可或缺,因人文精神,見諸尋常生活中,也能啓發民智,並充實了歷史的回憶!


時至今日,香港藝術,進入新的里程,伴隨經濟繁榮起飛,極具藝術氛圍,文化傳承,薪火相傳,年青一代,投身藝術者漸增。期盼未來,我城藝術,花開遍地,展現出文化價值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