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中國美學的特徵



「盡美矣,又盡善也。」

------ 孔子

人異於禽獸:中國古代聖哲,咸認為人乃天然懂得「仁」的動物,人之所以為人,根本在人擁有「仁」,人能按照倫理道德的原則去處理人際關係,倫理道德也深切影響了哲學思維及藝術創作,更深刻影響了我國美學的傳統。

孔子肯定審美和藝術在社會生活中能起重要的作用,美感必要符合道德要求,國人講「格物致知」,目的在認識善的本質,中國藝術歷來強調善在倫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作品需內蘊「仁」的義理,一個人如果不仁,也即乏了「善」,也不會有「美」了,因此藝術中,「善」、「美」必須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統一論中最根本的基礎特徵。

中國美學強調美與善在本質上的統一,並要努力實現出來,這才使傳統美學能常把審美與人的高尚情操聯繫起來,成就了藝術創作的社會功能及價值。綜觀中國美學史,美與善的統一,始終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儒家美學中,發展也最為清晰及重要,正是我國美學裏首個非常顯著的特徵!

接受倫理道德,不能只靠美與善,還亟須通過情理的感染去推行,故此,中國美學在藝術上,也特別強調「情」與「理」的統一。情的表現和感染,可用作說明藝術的起源和本質,藝術創作向來重視情感表現的特徵。觀乎書法及詩歌創作,皆在抒發創作者的情懷,以引出共鳴,達至「和為貴」的境界。

強調情感的表現,必須與「理」相互統一,更應融和成一體,這個「理」就是倫理的展現。在中國美學之中,「真」就包含在「善」的內裏,善必須同時是真,離了善而求真,是絕不可能的事情,而理乃需真善兼備,「情」與「理」的統一,亦即是「善」與「美」的統一,歷來美學傳統一致認為:真正的藝術,皆屬貫注在全人格中善的情感的真實表現,絕不虛假!

領悟藝術,不同於在科學上的認知,中國美學在談及藝術的創造與欣賞之時,總要將「直覺」與「認知」統一起來,且強調兩者不可分割。中國哲學崇尚求仁,人的一生中最重要課題,是在探求從仁而來的善,善與美可導引我們進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去,亦即「止於至善」!

再者,審美除了美的認知,還需個人的直覺,以體驗內藏的意義,禪宗的美學最重視直覺的作用,並與認知作配合,兩者在創作上不可分離。儒家則強調藝術的認識的功能,但也並不完全忽視和否定直覺的作用。

中國山水畫及山水詩創作風氣極盛,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求與自然融和,正是國人一貫的自然觀。儒家有「正德」的說法,認為倫理道德的規律與自然的規律皆屬一致的,也肯定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動力,認定足可帶來美感、欣賞,以及在時空裡的永恆和無限。

「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於整個中國美學之中,它幫助藝術家在解決美與藝術、社會內容及藝術形式的衝突裏,減少根本的錯誤,更可深入了解美和藝術既根源於自然,也符合於自然,更超越了自然的概念,讓中國藝術表現出個體內在心靈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

中國美學要求「善」、「美」的統一,善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這也是達到了美的最高境界。莊子甚而認為人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任情適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發展,中國美學由道德走向審美,也以審美境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非為其他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