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波依斯的「社會雕塑」

 



「我要再思想與生活之間畫一個等號,而決不與生命的真意背道而馳。」

 ------波依斯 

從傳統藝術學的角度來看:雕塑乃屬三維空間造型的視覺藝術。初期主要是使用雕(通 過减法)及塑(通過加法)的方式,在物料如:石、金属、木、陶瓷等材料來創作,但 至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無論創意、物料及創造手法上,都有極高自由度的改變,可以 利用各種不同的材質、配合創意及行為,進行創作。

 自創「社會雕塑」的波依斯是最富爭議性的德國當代藝術家,也是甚具傳奇色彩的關鍵 人物。生前一向都是西方大眾媒體的鋒頭人物。他從背負沉重歷史包袱的國家裡成長,用「社會雕塑」來進行藝術創造和建構社會。一生貫徹用激情的言行,倡導人人都是藝 術家,用行動來塑造社會。他認為在每個人的行動思維中,最重要的是從中激發出人與 生俱來的生命力、創造力,自可塑造出更美好的社會。

 其實,自20世紀以還的大時代,新思潮帶來藝術的大改革,藝術意念與手法,必將掀起 藝壇翻騰的巨浪,流派催生,千奇百怪,創作者以觀念、行為、表演、文字、照片、攝 影及實物,進行作品創作,奉行「以新為美」的後現代主義的美學論述,令藝術的概念 得以無限擴大,變成生活中化的存在,藝術家波依斯,以新意念的思考與實踐,不但為 物料媒介帶來突破,更可奠定新的基礎。 

經歷大戰的戰場洗禮、走過死亡的蔭谷,令波依斯於一念之間動生憐憫與關懷,從此, 自《人本主義》實踐藝術的突破出發,推行「社會雕塑」的理念,以實踐「擴大的藝術 概念」。他曾宣稱:「人人都是藝術家,一旦與他們相應的自由創作活力複激發並彰顯 出來,他們固有的藝術,就會使用任何媒介都會轉化為藝術作品」,這就是屬社會大眾 而來的藝術行為。 參考西方《聖經》所示:天父乃創造之主,也恩賜世人創造的能力,故人的思維必備有 創意。

創意是無竆的,波依斯提出之「社會雕塑」與傳統雕塑有別之處:乃他認為雕塑 不只指它所採用的物質形式,人的思想也是一種雕塑,所有思想及行為的出現皆屬「雕 塑」的過程,將觀念呈現為社會實踐的過程,而產生的社會價值,道德理念、行為規律, 皆為雕塑。 若進一步去看,人人實踐「社會雕塑」,努力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改革,對 社會進行快速轉型,也成就了人的靈魂的塑造,實踐了社會良知的功能。波依斯認為「社 會雕塑」乃改造社會架構,難免受人懷疑及爭議,但他仍深信只有將藝術的方式包含在 教育和行為中,人類社會才能形成民主化。

 對波依斯的藝術行動,特別是過程中的材料及行為,不與理解及接納,認為他是個瘋子, 激烈的藝術家,更甚是惡毒的嘲諷,這對嚴肅的藝術家都是不敬的。波依斯關注的是藝 術所具有的人類學意義與對社會的影響,作品中,他用的材料充滿了豐富的寓意,是與 理念有關的:如油脂有救治之用、毛毯使人有暖意、蜂蜜給人營養、電池提供能量,皆 有正能量的訊息。 

德國基於波依斯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藝術的看法與態度,故被視為對西方文 化藝術極具影響的偉人。波依斯曾在一次答間中,認為「上帝與世界就是藝術」。憑著 他一生獨特的性格,創作,以及信仰,為觀念及行為藝術的確帶來一了新的方向,體現 了對雕塑的新概念,並將藝術生㓉化,這將對社會大眾帶來巨大的影響。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當素描遇上筆墨

 



「不同的繪畫系統必有其不同的基本訓練方法與特質。中西兩大畫系的《素描》, 我們中國叫《白描》。」 

 ------何懷碩 

我國繪畫自古講究「書畫同源」、向重「筆情墨趣」。筆墨即方法與變法,用筆也即線的 應用,豐子愷更認為線是國畫特有的表現手法,古今名家皆強調用筆墨駕御線條,用以 塑形,此舉必可顯出線的生命力,包括厚重、情感、變化、姿態與韻味,這也是我國繪 畫的獨特性。 

唯若過度認定「筆墨」的效用,變成定形式與公式化,長久以還,必會相襲造成規範與 程序,令造型變為僵屍化的視覺語言,以致不思創造,反令畫風停滯不前,故筆墨也會 阻礙我國繪畫向前邁進,令藝術創作失去旺盛的生命力,變成了無創意! 

進入 20 世紀初期,文化藝術界才人奮起,掀起改革的風潮,他們對待為近代國畫創作, 期引進西學的觀念與畫技,進行國畫大改革。加上西風東漸,留學的畫家學成回國,在民間裏、校園中群起改革,居功厥偉,貢獻良多,為創作改革,播下豐盛的種子。

 以西方素描融入筆墨中,其中最出色的倡議者,是歸國繪畫大師徐悲鴻。他身體力行, 一生奮鬥,通過個人的創作和研究,堅持使用國畫的工具物料和形式語言,進行融通西 方的素描於筆墨中。他決定對傳統選擇和改造,作出應對,並對筆墨也不離不棄,由於 他多年留學巴黎,對西方藝術有深入的研究,在我國繪畫亦具精闢的造詣,故精於探索 素描因素的筆墨改革與成果,成了最卓越貢獻的藝術家。

 徐悲鴻把素描融入筆墨,形成了「包含著素描的筆墨」,這是用中國畫物料工具、筆線 和墨彩造型表意的語言形式,其後又經過改良,吸收了與近代自然成果有關的畫理:如 光影、解剖、比例、透視的寫實造型,並且將這些因素融會於筆墨之中,以筆墨的形式出現。其實早於清朝,名畫家任年也曾學習西方素描,並引入其造型要素於人物畫中, 故徐悲鴻是繼任伯年後,將「包含著素描的筆墨」作了最富成果的藝術家。

 把素描融入筆墨中,因人而異,高低有別。徐悲鴻最大的特點,在可用筆墨服從於造型 的要求中,可概分有三:1. 筆墨服從於物象輪廓與形質的要求,2. 筆墨服從於物象結 構的要求,3. 筆墨與空間結構相互統一。此三點的應用,令筆墨與形似統一,不只強化 了造型要素,也不予傳統形式弱化了造型。

 此外,把素描融入筆墨,必多採「現場寫生法」,對形象刻畫作深度的追求,認真探索, 若要掌握畫人物的要訣,對素描中的光影法必要有相當的依賴性,才可描寫深度的形象, 看《愚公移山》鉅構,徐悲鴻用上大量模特兒寫生,光影動態皆有深刻的形象,這樣,線條應用,趣味即使比不上傳統的「筆情墨趣」,卻可從細緻表現了動態中:包括人的 解剖結構、動作與表情。 

繪畫中形式與內容是共通的,形式語言和作品當與固定的風格、趣味相連,才可構成與 畫家的審美取向與態度,並與畫家表達的精神內容相交義。徐悲鴻一向重視藝術的形式 語言,也懂得它與精神之間的連繫。他融素描入筆墨,是強調從寫生,而不是從古人的 意象中獲取造型能力,避免宥於古人執著的文人韻味與風雅,才不會阻礙現代國畫開展 的改良與革新的精神。



   徐悲鴻  《愚公移山》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辛蒂雪曼的藝術童話



 

「收藏照片就是收藏世界」 

 ------蘇珊桑塔格 

進入《後現代主義》的時代,其中有關藝術美學的論述,向重「以新為美」為準,講究 創造新的視覺速寫,並從歷史脈絡、大眾文化,與當代論述的融合、取樣及混合,擷取 時下的訊息,以創建《後現代主義》的文藝結構,對傳統思想作出無情的質疑,提出價 值重新的評估,故作品充滿哲理思析,加上論述文字深邃難測,使它成為高深的藝術, 徒令世俗生㓉裏的普羅大眾,只許面對作品,卻是百思不得其解。 

20世紀以還,經歷了100多年發展歷程後的攝影,其影響力隨《觀念藝術》也不斷擴大, 它不單是易於獲取圖像的工具,加上科技的進步,也堅實地拓展成有效表現意象的創造 力,故在《觀念藝術》中深受重視,因這類重視思維的創作過程中,往往運用了承載及 延續作呈現,從此,攝影不再是基礎工具形式的機械技巧,也是傳達意念及美學概念的 藝術媒介,若論後現代史上擁舉足輕重的地位者,當推獲獎無數的女性藝術家辛蒂雪曼。

 雪曼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代表藝術家,她的藝術歷程與人生旅途,彷如一齣童話故 事。幾十年來,她投入攝影中,曾使用多元化方式去探索不同的內容及形式,遊走於《觀 念藝術》及《行為藝術》兩大範疇中,往往將看似膚淺和無足輕重的觸覺與觀感,也轉 為富含深意的理念追求,她少時曾在校主修繪畫,其後一生都專注於攝影藝術中,並學 懂現代數碼的拼貼科技,用作影像修輯,大大改變影像的捕捉及虛擬,透過這些作品, 雪曼對當代文化提出如斯批判:「為求操控消費者而偽造的大量影像,已使社會大眾不再有能力辨別實相和虛構、真相和謊言、虛與實。」真是別具慧眼! 

人常有過明星夢,即使無功而還,也希望在現實中,出現如電影般浪漫曲折的情節,在 生活裡上演。從小伴著電視播放的黑白懷舊電影長大的小孩,總是幻想自己是劇情中百 變的女主角。在穿衣鏡前,將祖母和母親的衣飾甚至各式假髮,都裝戴起來,由自己擔 當演出,擺出劇情的表情動作,自得其樂。 

其後,這些虛構影像,竟然成為20世紀自拍扮裝的經典之作,彷彿好萊塢懷舊電影的黑 白定格劇照,那既熟悉又模糊的女性角色,深植人心。諷刺是這種扮裝只屬虛擬,實際 乃要顛覆觀者刻版的女性形象,這正是女性藝術家辛蒂雪曼一直以來的鼎力傑作。

 有趣的是,雪曼曾說:「我更有興趣去電影院而不是去美術館看藝術作品。」少時曾主 修繪畫,不久即對攝影產生喜好,即若如是,也令她的攝影飽含繪畫意味。雪曼擅長設 計如電影般:有時代特色的時裝,配合構圖,常又女扮男裝,企圖產生性別的存疑空間, 在作品中,留下彩度過於飽和的色彩、無意識的表情、以及濃妝及舞台燈光,令觀者引 發無限的暇思。

 70年代,這位美國年輕女藝術家嶄露頭角,推出她的經典系列:《無題的電影停格》。3 年內,依據電影的主角宣傳照風格,創作了69件黑白肖像攝影,雪曼既是創作人,也是 攝影中的明星,此系列所虛構的女性角色,涵蓋美國社會中的女性角式,包羅萬有!1997 年,更獲《紐約現代藝術館》以高價收藏,並舉㸤大型展覽,重新展出。

 在30多年的工作當中,辛蒂雪曼把自己與作品模糊化,親作模特兒,經常改變变自己的 外貌。她的作品警示了社會現實,刻意暴露醜陋,同時不乏幽默和辛辣的諷刺,令人思前想後,回味無窮!


    辛蒂雪曼作品《無題的電影停格》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靜穆的色域繪畫



 「我對於什麼色彩關係,什麼形式都不感興趣,我只對人類的基本情感如悲傷、 歡喜、憂郁等感興趣,那些看到我的畫而流下熱淚的人們,和我作畫時感情,是 一種類似宗教的體驗。」  

------羅斯科 

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於大批歐洲傑出藝術家移居安全富強的美國,令紐約一躍而 取代巴黎,成為世界現代藝術中心。革新的思維及先鋒的行為,帶來藝術的核心與精神, 《抽象表現主義》的出現,更成為主導世界囑目的美國藝術,此派作品非在直接描摹自 然的景物,重在形式的表達與感情的宣洩。 

早期《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以一群行動畫家為最大的面向,他們任意揮灑顏料, 運用強烈動態及潑濺動作,形成狂野的面貌,這種大膽揮灑的動作;強而有力的筆觸, 造成一時新面貌,爾後,一群擅用如絲緞般平滑的色面的畫家,卻又另闢蹊徑,畫面充 滿宗教與智思的人文情懷,創出靜謐出塵的《色域畫派》,其中又以羅斯科的作品最為 出色及深度。 

除了作品的風貌別具一幟外,羅斯科的短暫人生,也充滿了傳奇性。他出生於俄羅斯, 小時即與家人一同逃難移居美國,其後進入藝術學校就讀,開始他的藝術生涯,嚴肅看待個人的藝術,現實中,他長期受病痛與憂鬱所苦,終以自殺了結生命。即若如是,他對個人的畫作極其尊重,深信自己擁有奇跡的能力,可借用個人創作,啟動觀眾作出內 省,像面對宗教作品一樣,沉潛於靜穆氛圍裏,承載複雜的人類內在的意識。

多年前,個人曾於洛杉磯參觀現代藝術館,有緣直面其真蹟,能與羅斯科的作品親切邂 逅,深有同步呼吸的投入感,作品畫幅巨大,卻平靜和諧,畫面色彩溫和,但無排拒觀 者的感覺,與早期《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波洛克的激情作品,截然不同,若你佇足以觀,在色彩擴散的模糊方形中,總會浮現一深度的空間感,色彩中充滿情感,邊緣 呈混淆的感覺,令人如真似幻。他表示個人甚少畫小畫,因他稱畫大畫時,人才感到置身在畫中。 

羅斯科的俄羅斯背景,以及他沉澱於宗教情操中的思想觀,令他創造的畫作,給人特殊的感覺,他嚐試擺脫透過平面畫中描摹真實的幻象,努力以簡化的幾何形相,直接指涉觀賞者較新且真實的藝術,故此確切具有引導觀者幾近神秘地,沉浸在色彩這個媒介物 中,他的作品耐人尋味的效果,能給觀賞者者引來生命的追思。 

其實,創作沉思冥想的作品,藝術家的傳統繪畫技巧實在不見重要,傳統寫實的手法令藝術家忙於浸淫探索,觀畫者也被迫將注意力聚焦於畫作本身敘述的內容,不用思考其 中的內涵,故時至今天,早已成明日黃花。現代藝術,作為對哲學的無止境空間的載體, 單色的色彩、無盡的空間,其衍生廣濶的色域,將令觀賞者情傾不已。 

得到藝術收藏家的支持,容他全力主宰在教堂展示作品的空間,他開始傾入 14 幅的創作,作品仍是巨幅較顯相近色的抽象長方形,以變調為主體,暗沉憂傷,浮現於黯淡的 灰階上,如述說生命與依歸,非常不幸,未待教堂建造完成,也未及偉大的作品展出前, 一代藝術大師自殺身亡,他未許親睹榮耀的時刻,但此巨構卻形塑了一種複雜哲思的簡單呈現,正是作品的最佳註釋,也引證了羅斯科不愧是《色域畫派》最值得懷緬的代表名家。


                                  藏於教堂的巨構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米羅的童趣世界

  




「但是假如我有一些頗為敏感的觸角的話,那我的個人將就不再是個人,我將會成為會受傳播新的能源的人。」

 ------李澤厚

 1924 年,詩人畫家安德魯布洛東撰寫並發表了一篇宣言,掀起了巴黎的《超現實主義》 思潮與運動,宣言如此說:「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我們的目的就是在將來把夢境和現 實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狀態解析成為一種絕對的現實,一種超現實。」

 依據歷史文獻:《超現實主義》原是受達達主義影響而產生的一個藝術流派,起先是一 個文學運動,其後擴展至繪畫、雕刻、戲劇、電影等不同方面:至 192O 年到 193O 年 間,超現實主義更成為歐洲藝術界的主流,並影響至今。

 除了達利、夏卡爾、馬格利特,蒙德里安,對潛意識於藝術裡已作探索之外,米羅更是 《超現實主義》畫派中無可爭議的最純粹的表表者,作品載滿了童趣,以自由而抒情的 方式,表現了作品的特色。該派代表於作品裡,將夢的境界和潛意識的世界呈現出來, 因此作品充滿了奇幻、詭異、夢境般的情景,構成了一個超越現實的幻象。

 早己嶄露頭角的米羅,移居巴黎,設置個人畫室,專事創作。1925 年,他的畫作已與同 鄉畢加索並列展出,大獲好評。他的《小丑嘉年華》在首展中獲得觀眾熱烈討論,自此 建立了聲譽。這幅作品,畫面中,充滿自由移動的造型。由於採用鬆散的結構,充份反 映了《超現實主義》的特色和精神,不受意識或先入為主的事前意圖所掀制,也不需事 前作構思及構圖,直接留下心中浮現的任何東西,令觀眾印象難忘。

 有人認為建立米羅的聲望,此畫作功不可抹,畫中保存了許多日後備受囑目的元素:扭 曲的線條、無名的生物形體、單純的造形、天真寫意的符號,在這一切的綜合中,呈現 了一個無邊無際的童趣世界,難怪大家都樂在他的畫作之中,重拾童趣的世界。 

米羅的繪畫創作,掀起了觀眾的傾慕與讚賞,直是理所當然的。他讓「現代藝術」躍上 了舞臺,對世界群眾造成最大的視覺震撼的效果,那自成一套的革新形式:自由而抒情 的方式、混合著民間傳聞、滿含幽㸃荒謬的古怪故事,特別是「兒童藝術」的影子,這 才是最不受審查自我的藝術。米羅的藝術似乎到了這種特色與目標,遠離了泠漠與無 耐!

 1924 至 1927 年的畫作,其創新程度達到了幾乎狂熱的程度。畫中的動物已滿欄滿圈。 在他變幻無窮的畫筆下,那裝滿原初形象的概念,是充滿著活力,卻又自由自在,野性 且到位,正好是現代藝術的創新極品,在無意識世界中勇闖二十年的善果。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米羅一生努力埋首於創作,綜合其畫風,是傾情於童趣的表現, 予人一種天真、無邪、愛玩的風格。他愛用符號及造形,配合自由表現的手法,帶著詩 情畫意,又充滿了隱喻、幽默與輕快的作風,表現的是小孩般的純樸童真。

 對米羅來說,他樂於接受別人以「年輕力強的藝術家」來禮贊他、他的畫作像一個非常 可愛的孩童,即使在進入夕陽年代的他,內心卻滿是童真,多年作畫的經驗,卻仍處處 來自他的天真與童趣的融合之中,這是何等美妙的事情!


                                   米羅<小丑嘉年華>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彩陶與繪畫


 「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屢見的多種魚紋和含魚人面,它們的巫

術禮儀含意是否就在 對氏族子孫“瓜瓞綿綿“長久不絕的

祝福?」

 ------李澤厚


作為原始社會發展「巨大飛躍」的新出發點,歷史學家俱認定:是在新石器時代,即距今一萬年到四千年的時期,斯時,先民已懂得運用石器及發明陶器,社會也從「狩獵生活」轉向「農耕經濟」,更帶來社會結構與經濟的大變動:即彼等結束游牧逐草而居的模式,換來安居務農生活的穩定,也由於日常所需,各類不同用途的新器皿亦應運而生。


開墾土壤,深耕細作,因著生活的接觸,令先民對土壤與黏土,漸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從中掌握了黏土的可塑性,並在自然火災裏;以及其後長期用火的實踐及發現中,掌握了土塊經過烤制變硬成型的過程。爾後聰明的先民,更嘗試用手揑及綑條的技巧,以塑造「泥坯形體」,再用火燒製成盛器,供日常生活上的使用。


陶製品不但有其重大的實用性,對史前藝術的發展,亦極具劃時代的意義,基於愛美是的天性,它的發展更帶動了人類的思想與感情的進展,以及審美意識的提昇。若從當時的質料區分,可分為黑陶、白陶、灰陶和紅陶;又如從裝飾處理去看,也可分印紋陶、擬形陶、素陶及彩陶,彩陶可說是當中既具實用功能,同時也是甚具藝術價值的!


我國早期的繪畫藝術,乃發韌於新石器時代,透過陶器作品上的裝飾的「紋飾」,可作憑証。陶器的紋飾,可概分為「具象」及「抽象」兩大類別。前者的題材,包含有動物、植物和人形等;後者則多為變化多端的幾何紋樣,其中有用毛筆繪製而成的線條,筆圓融流暢,說明了先民已能擅用毛筆,且開繪畫藝術之先河,


史前社會的生㓉狀貌,從陶皿上的圖案紋飾的多樣化,可反映人類的先祖,無論是思想至感情各方面,都是豐富及多姿多采的。簡撲的生活,也換來他們對生命的沉思,以及人與自然契合的追求,其中魚紋與鳥飾,那動物性形象,極具濃厚的繪畫意趣,包含其中的藝術魅力,實在引人入勝!


若說在彩陶的紋飾中,魚紋的出現,應說最為普遍。因著史前人類重視「傳宗接代」,亟欲延續下一代。魚有隱喻繁殖的生產意義,也深具巫術色彩:《山海經》有道:「蛇化為魚」,而於神話中,蛇與龍又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深刻的寓意,龍的傳人,中華民族,遍佈天下,魚紋有其深邃的祝福寓意!


其實,載於陶皿上的魚紋,隨著皿的造形,也呈現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如簡潔生動、張嘴露齒的游魚,給人活動於水的感覺,既美感,也具生趣,當然水是隱喻不可見的,但若要具體去表現水的效果,聰明的先民會用「渦旋紋」,以抽象的形式,去表現流的動感。


除了魚紋,還有飛鳥,蛙紋,亦具「吉徉」的寓意,這些有關動物的紋飾,也是狩獵生的紀錄。除動物外,還有是關於「植物紋」的,如花蕾、花瓣、花種,多用二方連續的方式,以表生生不息之意。


又如「舞蹈紋」,也有巫術的結合,因舞蹈是祈求風調雨順的平安,舞者手拉手的重複模樣,可從中窺見先民美好的生活,其手法也蘊藏了現代的視覺原理的概念,亦引證了舞蹈藝術的起源。


彩陶呈現了豐富的繪畫美感,提昇了後人的審美能力,想像當時人類歡愉安穩認生活,此為藝術生活的歡悅與快感,也引證了人類自始至今,滿有美感人生的藝術生活,是必需的,它是和諧、豐盛的源頭。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布拉克與立體主義



  「在藝術裏,只有一樣是有價值的,那就是:你無法解釋的那件事。」  

------布拉克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有別於一般印象主義藝術家群,他要將印象主義的作品變得更穩固, 認為在寫生時,若要觀察大自然,必要用上兩個或以上的視點,更且,眼睛所看到的, 也不可輕信,必須作內在的深究,才可在作品中再現所見的真實,此與中國繪畫的「散 點透視」,實在異曲同工。 

藝術家必須要深入眼前所見的核心,才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塞尚更進一步歸納出 如下結論:認為自然界所有物品,皆由圓柱體、球體及圓錐體等三種結構組成,從而呈 現畫面的整體性,以此重建繪畫空間感。塞尚的藝術主張,深刻影響了 20 世紀的新美 術,並間接催生了「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及「構成主義」的誕生! 

對甚多藝術愛好者而言,咸認為畢加索的作品《亞維儂少女》,乃「立體主義」的第一 幅代表作,但藝術史學者告知我們,促成「立體主義」的誕生,並非一人之功,它是由 畢加索和布拉克兩位年輕藝術家,因著緊密夥伴的合作促成而來的,其中布拉克的貢獻 更大。兩人皆深受塞尚作品中新思維的啟廸,為求構圖焦點的關連性,必須將畫面中的 形體簡化為幾何造形。

 前為「野獸主義」畫家的布拉克,也曾到塞尚常到的艾斯塔克小鎮作戶外寫生,畫了一 系列以《艾斯塔克的屋舍》為題的作品,他將滿布屋舍的山丘,配上樹木與叢林,以放 大鏡頭的方式拉近,層層疊疊堆成一體,並簡化其中的細節,變成淺棕色的方塊,一氣 呵成,組合成畫,顯出了「立體主義」早期的作風。 

有趣的是:1908 年,布拉克以《艾斯塔克的屋舍》系列作品參加秋季沙龍展,竟遭評 審委員會的委員馬諦斯的嘲諷,揶揄他的作品是「用一堆方塊組成的畫」,而「立體主 義」這個名義,也如過往「印象主義」及「野獸主義」般因作品受戲謔而誕生,但卻形 成一股藝術新風格與新氣象,並在藝術史中留名千古,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影響甚鉅!

 其實,嚴格來說,「立體主義」並不強調立方體的呈現,它跟名稱恰好相反。布拉克與 畢加索的作品,其本質是要確立平面空間的多角度視點,採用是「多重視點透視法」, 配上空間及時目的併用,將形體的不同塊面,同時展現在一空間上,呈現平面圖裏無法 展現的立體感,讓觀者對方塊有更深的感受,帶來更濶更高的思考。 

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布拉克可透過「多重視點」,將它確切地呈現於畫布中。如他先把 觀看小提琴的視點「碎片化」,隨後再重新組合,令小提琴在構圖中,可同步觀看:從 上下、前後、左右、正側等不同方位,嶄新的方式去描繪及觀賞使靜物栩栩如生。

 「立體主義」的創作創意無限,布拉克還在作品中加入文字作記號,刻意裁剪的報紙或 撲克牌、包裝紙與木紋圖樣的壁紙作拼貼,也混入沙子與石膏,以添加肌理,開創了挪 用生活中的材質元素為畫作的一部分,大大改變了藝術與生活間的規範,更啟發了後來 「達達主義」的「現成物」的創作觀念。 

自塞尚演化而來的「立體主義」,經過布拉克與畢加索的努力探索,共同開創了新的空 間美學與跨媒材觀念,對 20 世紀的藝術與設計領域,影響深遠,特別是布拉克一直堅 守「立體主義」的創作觀念,至死不渝,達致個人在藝術與思維上的成就,實在令人佩 服不已!



                                             布拉克的作品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漢字與書法藝術

 


「書法,無色而具有畫圖之燦爛。」


------沈尹默

我國文化,深邃悠長,尤以漢字的發明,意義宏大!從語音的傳情,至文字的達意,承載了我國民族的智慧與情致。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屬獨立方塊字,帶強烈視覺之美,與其他文明的拼音文字截然不同。東漢許慎指出漢字以人為本,仰觀天象、俯察萬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真實地純從生㓉中的思維形式而來。


從歷史文獻的考據,我國書法亦為古老的書寫藝術,自甲骨文開始,至一般應用的草、楷及行書等不同書體,一直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而漢字的形成、發展,與書法的產生、演進,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加上運用毛筆作書寫工具,故極具抽象性的符號美,充分表現了我國傳統「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修養。


細看殷墟時期甲骨文的書法,已可窺見高超的藝術水平。刻在龜甲及獸骨上的內容,大多是卜辭,若從刻寫順序作比較:有先寫後刻、也有先刻後寫的,內蘊不同的變化,由於甲骨文基本上已具用筆、結體及章法等書法重要元素,並歷經了漫長的應用和發展的時期,故帶有強烈的視覺性和實用性


時至今日,根據出土和搜集的刻文甲骨,統計所得,共計出現五千多個單字,並用上六書結構,包括:「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和「轉注」。其中象形字在漢字裏的數目雖不多,但最具審美意味,呈現了豐富的視覺效果,並影響了書畫藝術的發展。


商代是我國青銅藝術由成熟發展至鼎盛的時期,鑄刻於其上的金文,亦稱鐘鼎文,其於書法上的感覺,要較甲骨文更具姿彩,由雄渾壯實,趨向典雅工飾。西周的《毛公鼎》堪稱代表作,也是歷來文字最長的青銅器銘文,並出現新面貌,世稱大篆,為優美書體之一,其實,處在這時期,金文幾已完全取代甲骨文的地位矣!


至於我國石刻文字,始見於商代,最好的則是石鼓文,乃刻在鼓形的石碣上。石鼓文不但集大篆之大成,更敞開小篆之先河,此屬過渡的形態,並於其後大盛於秦朝,千載以還,一直備受書家推崇!小篆筆勢圓融渾厚、結構方正端莊,含蓄蘊藉,《泰山刻石》便是歷來之代表作,由李斯親手書寫,乃小篆書法的典型之作,從甲骨文以來的古代漢字書法,至此可謂嘆為觀止了。

李斯是小篆的整理者,傳聞由小篆變化而來的隸書,其規範化的創造者,則是程邈,他因得罪秦始皇,被收天牢,在獄中他發憤用上十年時間,將小篆去繁為簡,把筆劃改曲為直,以便於日常書寫,由於隸書的書寫,在成熟、規範、熟練的基礎上更趨快捷、簡省,只保留基本的動作中,乃孕育了草書、楷書與行書等通用的書體。

考據我國歷史,秦漢時期是漢字變遷最為劇烈的時期:大篆改成了小篆,隸書發展成熟,草書也發展成章草,行書和楷書也在萌芽中,至五體俱備,書法自此成為一門崇高的藝術,並有專稱為書法家的重要人物載入史冊裏。


我國的書法藝術,肇始於漢字而來,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與視覺語言,並再現了一長久的嬗變過程,終成獨特的視覺藝術,加上我國藝術,提倡「書畫同源」,書法上的筆情墨趣,也大量應用於繪畫作品中,其中散發著無窮藝術的魅力,更影響了近代西方畫家進行抒情抽像畫的系列創作,完美地反映了以人作依歸的主體精神。



吳昌碩作品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藝術與社會

 



「只有藝術能解放那沿著死線攙扶、老年垂死的社會系䋁所造成的壓力,解放從而建構一個人乍為藝術作品的社會有機體。術與社

------ 波伊斯

昔在原始生態的時代,人類仍身處洪荒的大地上,藝術早已進入群族的團體裏,儘管當時還未建構「藝術」的概念,唯洞穴畫、手揑的生活用具、石器與土陶的製作等,仍可視作界乎「藝術」與「工藝」之間的產物,成為人類早期生活中重要的部份。

至中世紀年代,宗教《聖像畫》的大量應用,積極發揮了「社會教化」的功能,及後於西方《文藝復興》的時期,在人文主義及宗教改革的激勵下,繪畫藝術,大放異彩,呈現新生的氣象,其中更確立了「藝術家」尊貴的地位,藝術家及其作品經常在民間不同場合出現及展示,藝術品也產生了高貴的「靈光作用」,創作更獲空前的重視。

17世紀《法國大革命》,帶來「自由」、「平等」與「博愛」,人民的地位獲得提昇。博物館的公眾開放,讓人民可自由進出參觀,加上《近代美術革命》的出現,令藝術家群起,聲名大噪,工作室、畫廊盛行一時,藝術品常在生活空間及社區場域裡出現,藝術家透過駐介於不同社群與社區的方式,以個人的創作,回應及反映了文化認同與社會議題。

時代不斷在進步及演化中,面臨《後現代主義》的當代,一切價值重估,黑格爾早已宣稱「藝術終結」,這揭示了掙脫傳統價值與成規的自覺年代的來臨:藝術與美學革新,美術館、博物館的空間性及需求性,將為追求自由性觀眾及創造人所拆解。藝術品不再純作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藝術作品可以任何形式,置於群眾的生活、存放社會的社區與社群中。

藝術家是創作者,也同時是社會運動者,可連結不同的階層,以回應個人於社會訴求與時代精神,如何擴大藝術的意義和價值,在《後現代主義》的當代社會裡,藝術將被賦與諸多意識形態的價值,藝術介入社會,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份,無論以自我存在或公共開放的形式,多少意味著個人創意與公共價值的融和,觀眾的互動、參與及反思
,也必大大地激發出來。

無可否應,藝術家實可藉由藝術㓉動,提出新觀念以重新塑造社會。德國當代藝術家波依斯,於1972年德國文件大展提出《社會雕塑》的美學論述,他把社會整體,視作一件「整體藝術作品」看待,並將「雕塑」廣義地作擴大的解說,認為人的思想也是「雕塑」,因從人的內在產生而來,故我們看群眾的思想,等同藝術家觀看自己的作品般。

波伊斯的美學論述,帶來藝術與社會的密切關係,以及提供人類社會藝術化的新思維,包括「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即生活」、「藝術是資產」等。總言之,《社會雕塑》是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作品正是理念建設與精神啟迪,有其創造性及決定性的功能。

時至今日,古希臘的美學傳統已蕩然無存,過去藝術所強調的「模擬」與「再現」已不再重要。當代藝術不再侷限於物質性的表現、作品也不在乎「有」或「無」的存在,並在現今科技網絡新時代,可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與存放於不同空間裡。

既然藝術介入社會中,藝術也成哲學的代言,故在創作的同時,必將結合思想詮釋與社會集體行動的目的,成為深具社會意識的實踐䇿略,因此藝術創造不僅向世界展現了作品的新觀念,更可透過藝術家的行為與意念的表達,改造社會,教育群眾,進而影響人類的未來!。

波伊斯作品

讚好
回應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魏晉名士風流

 


「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


------ 張彥遠


遠昔於西方《文藝復興》的時期,在人文主義及宗教改革的激勵下,繪畫藝術,大放異彩,呈現新生的氣象,其中除合稱《文藝復興三大巨匠》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及拉菲爾等三位享負盛名外,人文藝術,更是人材輩出,受到空前的重視,並確立了「藝術家」尊貴的地位。


其實,依據史籍記載:我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專菐畫家也早已脫穎而出,藝術家獲確立身份之期,比西方更早。「藝術家」極具社會地位,他們擁有豐富的人文思想與多元的創作面貌,在面對連綿戰爭的動蕩不安,仍可自發地透過創作,並展開美學及畫論上的探究,㝷找精神上的歸宿和人文的價值。

雖然,魏晉南北朝政局混亂,但卻是一個文化重組的時代,更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人民即使身心備受痛苦的煎熬,精神卻仍自由自在,智慧也燦然綻放,對藝術來說,更開始了新秩序的「自覺時代」。


魏晉南北朝繼承和發揚了漢代繪畫藝術,呈現出多彩多姿的豐富面貌,「專業畫家」的地位首度確立;山水畫也緣起於此時;從道家演變而來的道教,也同時定型,信徒甚眾。這一切皆形成創作的風尚,藝術作品的功能,與漢代僅重教化大不相同。繪畫成為獨立的藝術創作,除可發揮教育的作用,也可作為審美過程的藝術客體。


繪畫創作完全脫離功利的實用價值,加上畫論的確立與美學的構築,藝術不再純是技藝的表現,更是高尚的人文行為和生活的精神活動,令大批擁有家學淵源的士族子弟,加入繪畫創作的行列中,藝術家不再是地位卑微的「藝匠」,彼等皆為以「繪畫藝術」著稱的魏晉名流,為我國美術史,開創了新的一頁。


漢代獨尊儒術,結合其他傳統觀念,形成固有的意識形態及政治制度,但因動亂帶來政權的崩潰,終為在嬗變中的魏晉新思想所取代。魏晉玄學與六朝佛學,以及道教所結合而來嶄新的精神空間,帶來了當時藝術新風貌與美學新觀念。


處於動蕩不安的時代,文人大夫,壯志難伸,唯消極隱退,崇尚清談,縱情飲樂,放浪形骸,亦有沉醉於書畫創作之中,以「筆墨」進行自我陶醉與追求,宣泄內心那份無名的痛苦,也展露了對生命的關懷。


名家輩出,魏晉文化姿彩多:以「誤落墨而成蠅」成為畫史趣談的畫家曹不興,應是美術史上有記載以來的第一位最具影響力的著名畫家,並享有《佛畫之祖》之譽。以《洛神賦圖》及《女史箴圖》獲高度評價的顧愷之,其自創的「高古游絲描」,發展更達致完美無缺的境界。還有陸探微、張僧繇、衟協等名家輩出,這真是一個光輝奪目的年代!


文人士族崇尚玄學清談,畫家具創新意欲,社會重視兿術文化,這大大影響了文藝的發展,在文學中,首先出現了第一批理論專著,也漸次形成畫論的誕生。顧愷之更是畫史上第一位著有專篇畫論的畫家,他的《論畫》和謝赫的《畫品》,同列此時期的著述代表,開創了繪畫史上最早的理論專著。


提出「意象」、「隱秀」、「形」、「神」、「虛」、「實」、「韻味」等不同命題,魏晉文人士族,在漫長烽火綿延的時代中,對文藝、畫論及美學等多方面,作出多元化、多層次的探討、研究及分析,對我國的審美活動,在審美意象及命題各方面,貢獻良多!


名士風流,他們對有限人生的追逐、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人文藝術的自覺,更開啟了極具個性姿彩的有情天地,通達的人生智慧,真教後人受用一生!





   《洛神賦圖》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點彩成畫」之二------ 再談秀拉的畫作



「他只不過是一隻眼睛,可是,我的上帝,那是一隻甚麼樣的眼睛呀。」 

------------ 塞尚 

英國著名作家狄波頓在其著作《藝術的慰藉》中,認為藝術內蘊如下七大功能:1.矯正記憶的缺陷、2.散播希望、3.呈現有尊嚴的哀愁、4.協助人類取得平衡、5.引導人們認識自我、6.擴展我們的經驗及7.喚醒麻木的心靈。

 透過 上帝創造天地,帶給我們愉悅的大自然,乃為賜與人類的大福分。藝術家觀察其中,細意欣賞悅目的醉人美景,透過繪畫、音樂、詩歌等不同範疇的創作,用以歌頌讚美宇宙中這片愉悅的山水。 

其實,西方自19世紀以還,印象主義畫家更直接從個人或友人的生活體驗中,擷取愉悅的形象,並配合戶外寫生的行動,創造了人人共享的生活主題,作品帶來世人莫大的慰藉!人在創作中,感領生命的永恆與喜悅,樂與天地融和在一起,漸趨「天人合一」之境界! 

自創獨特畫風「點彩成畫」的畫家秀拉,乃早慧的藝術奇才,其作品從生㓉中尋覓愉悅的場面,呈現了新派古典的風格,既富科學精神,也極具樂觀主義。他摒棄了印象主義慣用的筆觸、線條或塊面的結合,也不重視剎那間瞬息的變化,他需要的是更為耀目永恆的視覺形象。 

秀拉的色點理論,是建築在對色彩分析和視覺觀察的科學研究上,他認為微細的純粹色點,在視網膜上能產生互補色環的作用,足以改變其相鄰的色彩,形成色彩視覺的互相功能。秀拉刻意用上無數的密集細色點,色點一個挨著一個,緊密地靠在一起,以構成色調變化及明暗效果,造成寧靜、神聖、光亮的主題畫面!

 在原野大自然中,取景構成草圖後,秀拉愛回畫室裡創作巨幅油畫,他的「點彩成畫」的技法,最宜作風景畫的表現,《傑特島的星期天午後》,正是其代表作。傑特島是遍地青草的地方,坐滿到來享受假日的人群,活動各異,各適其適,卻又和諧寧謐。 

2乘3公尺的巨大畫作,秀拉費時數載始告完成。他先用素描定出明暗位置,再選用精心細密的色㸃填上,他明智地將人物簡化成規範的造形,帶點拘謹刻板的姿態,並將不同活動與準確的色點,合成秩序性的和諧,光線在空氣的折射中呈現耀目的感覺,帶出愉悅的景觀。

 再看秀拉的另一名作《阿尼埃爾浴場》,這幅畫所描繪的是19世紀的城市人假日的生活,充滿中產階級餘閑享受的模式。自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社會裏出現了新的階層,人人自由地嚮往優雅愉悅的生活,印象主義發現了各種愉悅的主題,這些皆是所有平民大眾也可享受得到的,對秀拉而言,與其他藝術家一樣,也樂意追求這方面的創作! 

觀乎藝術內蘊的七大功能,秀拉費盡心思,所有畫作皆構造了複雜的大型空間,通過形體的韻律與和弦,加上和諧的色彩、迷人的光線,渾然一體的連結,每一細節的思維,皆可成為作家狄波頓所論藝術七大功能的憑證,從這方面去看,秀拉的作品雖不一定載滿戲劇性的場景,但寧靜、光亮、神聖、秩序的主題,仍甚耐人尋味,值得佇足細看!


        《阿尼埃爾浴場》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蘇東坡文人畫的藝術觀



 
 

「吾書雖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蘇東坡

元氣淋漓、秉性率真、生機蓬勃、詩書畫絕,是宋代才子蘇東坡一生的寫照,在中國歷史上,他是世代難得有二的人物。他一生多才多藝;生㓉多姿多彩:既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出色的書法家、更是新派的畫家,在他個人的藝術觀裡,還提出了「象外之意」的概念,高度提昇了我國傳統美學的論述。

天才橫溢的蘇東坡,他的「戲墨」之作,開創了「中國畫」筆墨歡愉的情趣,更為文人畫奠定堅穩的基礎:藝術家的主觀性、氣韻的生動性、運筆的節奏性,皆留下南派畫風不朽的影響。他曾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他大力反對「形似」,認為必須追求象外之意,以借物抒情,若要追尋畫中真正的內容,必須求諸物象之外。

中國畫向有南北兩派之分:王維的南宗山水,以水墨為上;李思訓之北宗,則以金碧工筆為主。對文人騷客而言,南宗重視一氣呵成快速運筆的節奏感,重點在於氣韻的生動與藝術家的主觀性,講究個人藝術美學的自主發揮,這一切主張,為要共同創造我國最富特性及風格的「文人畫」傳統。

作為一個天才橫溢的文人,蘇東坡日常生活,自然不離紙筆墨硯,也與文人雅士常相往還,在文藝佳境中雅集:飲酒、賦詩、揮毫、寫畫、題詞、對奕、談文論藝,樂此不疲。在我國,東晉顧愷之是第一個以「文人」的身份出現的畫家,亦促成畫家脫離「匠人」的身份,並確立「藝術家」專業地位的開始。於蘇東坡而言,他可說是第一個尋找文人的繪畫趣味與樣式的「文人畫家」。

中國藝術一向重視書畫同源的概念,並需賦詩以提供繪畫的精神,及作氣韻情趣的依據,加上對書法結構及氣勢的掌握,足以駕馭筆情墨趣的表現,這樣,在接觸大自然之時,必可喚醒文人的意趣與喜悅,創作傳世的傑作!作為文人畫的代表人物,蘇東坡當之無愧。他生活裡的一言一行,皆可代表著文人對於繪畫創作和批評的全面介入。

幼承庭訓、熟讀經史,少時的蘇東坡推崇「儒家」思想,唯一生仕途失意、顛沛流離,趺宕浮沉的一生,令他與「道釋」思想相通相近,他依仁游藝,並悉意梳理道與藝的關連,對繪事興趣日濃。蘇東坡作畫,基本上是「托物寓性,游戲遣興」。雖則其作品流傳不多,但為世人所重,也許與其人的魅力及獨賞畫風有關。

我國藝術強調「書畫同源」,並非只說技巧、工具與䖯材的配合與運用,還需在批評的精神與美學思維作探索,若不先深究書法的結構與用筆,就不能理解南派畫風的源流。蘇東坡不但詩詞冠絕,對用筆運墨的技巧,也瞭如指掌;無論於書法的結構與氣勢、為繪畫提供的筆墨技巧與美的原理,皆可窺其真詮;此外,也掌握了詩歌提供繪畫的精神與氣韻的依據,以及對大自然欣賞的情愫。

蘇東坡在其繪畫著作中,論及「形神」、「理意」最多,這是常人在藝術審美活動裡常觸及的問題。蘇東坡特別推崇唐代吳道子、宋代李公麟,認為他們能將個人的情致,運用熟練的筆墨技巧,投射及溶化到完美的圖像之中。這是大自然規律與節奏的配合,也是「寫意」的表現,發展成文人畫至高無上的原理,有評論家認為可將「寫意」的技法與原理,概括稱之為我國藝術的「印象主義」,實在堪足玩味!這也許是蘇東坡文人畫的藝術觀帶給我們的啟示。

                      蘇東坡  “ 山石圖  “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當代藝術的迷思




「人們不僅要有實踐藝術的自由,還要有常常被遺忘的閱讀藝術的自由。」

------ 塔皮埃斯


進入今天全球一體化的《後現代主義》紛擾的世代,隨著《當代藝術》不斷演變的潮流,排山倒海而來,影響與日俱增,要學懂欣賞,談何容易?欲登堂奧,更是望門興嘆!於普羅大眾而言,面對這股潮流,若無基本導引,實難擁有參與權,更遑論進行審美與賞析!因此舉實涉及現代話語權的範疇。


有人認為懂得欣賞《當代藝術》,乃為相當令人激情的遊戲、也是滿足慾望的文化行為,但觀乎這些充滿迷思的當代藝術作品:它嚴重與傳統美學脫軌、又乏普遍性的基本準則,且內容撲朔迷離:其中如創作新領域的探索、藝術家的哲思情話、對社會的回應與控訴、思緒情感的表現,以及現成物的挪用……,不但難於理解,更易令人產生困擾與迷思!


19世紀末,藝術革命帶來新氣象,不受傳統所宥,沒有既定形式的新藝術,唯始終不及當代藝術帶來的怪異與突破。當代藝術以「新」為美、或以「怪」為美,看一場當代藝術作品展覽,可喻作一個怪異的跳蚤市場,場內幾乎包羅萬有,卻缺了精緻的工藝性與技巧,今天,當代藝術家的文字或語言的論述,它比作品更形重要。


當代藝術不斷進行新的藝術試驗與實踐,探索不同的領域,重建嶄新的形式,並在不斷變化中。能被稱為《當代藝術》的作品,必須涵蓋所有新的形式及風格,也有抗拒商品行為的純粹做法,它背後隱藏著創作者的睿智與縝思,企圖呼應新時代、新思潮的來臨,此外,藝術還將走進社區,回應大眾的叩問。


要為《當代藝術》下個定義,殊不容易,有人稱它為《先鋒藝術》、《前衛藝術》或《酷藝術》,它以作品回應對事物的看法,不但打破常規,還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更甚是投影令人不安的情緒,且不一定帶來賞心悅目的美感享受。總言之,面對打著《當代藝術》烙印的作品,觀眾需為自己重新定位,建立嶄新的概念,以及掌握新的賞析密碼。


根據蘇富比拍賣行的說法:《當代藝術》的起始期定在1970年。其實自世界大戰後,至60年代,世界思潮不斷在變。美國紐約更一舉而起,以巨幅的《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群,取代了法國巴黎的世界藝壇的地位。藝術創作也因此經歷了深刻的美學變形,作品形式與內容推陳出新,完全摒棄過去的觀念,帶來鮮活嶄新的動力,以及結構無盡的變化。


除了繪畫藝術,近年流行的創作形式如:行為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數碼藝術,皆成䋶斐然,漸次為人理解及接受。彼等打破了過往慣常的模式,不再是「工作室--畫廊--美術館」循環的商業常規,藝術家自行改用檔案、文獻、影像、照片去保存作品、推廣及展示,加上網絡世界無遠弗屆的展示功能,足以証明這些愈來愈非物質化的藝術手法和文化行為,有著無限的可行性。


網絡時代的來臨,讓藝術走進社會、貼近民眾、融合生活、打破時空、消除隔閡,令人生更富文化的情味,雅俗共賞,提供感性的呼喚。藝術家安迪沃荷曾經預言:「在未來,人人可成名15分鐘。」另一位藝術家波依斯,則將人類在社會中的行為,定為《社會雕塑》,此屬人文藝術的創作,因著共同塑造社會末來的面貌,人人皆成藝術家矣!


今日,面對當代藝術,必將迎來一個又一個更新的年代,它需要全民的參與,大家應多接觸它,並解除疑惑,讓生命重新出發,直面藝術新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