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屢見的多種魚紋和含魚人面,它們的巫
術禮儀含意是否就在 對氏族子孫“瓜瓞綿綿“長久不絕的
祝福?」
------李澤厚
作為原始社會發展「巨大飛躍」的新出發點,歷史學家俱認定:是在新石器時代,即距今一萬年到四千年的時期,斯時,先民已懂得運用石器及發明陶器,社會也從「狩獵生活」轉向「農耕經濟」,更帶來社會結構與經濟的大變動:即彼等結束游牧逐草而居的模式,換來安居務農生活的穩定,也由於日常所需,各類不同用途的新器皿亦應運而生。
開墾土壤,深耕細作,因著生活的接觸,令先民對土壤與黏土,漸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從中掌握了黏土的可塑性,並在自然火災裏;以及其後長期用火的實踐及發現中,掌握了土塊經過烤制變硬成型的過程。爾後聰明的先民,更嘗試用手揑及綑條的技巧,以塑造「泥坯形體」,再用火燒製成盛器,供日常生活上的使用。
陶製品不但有其重大的實用性,對史前藝術的發展,亦極具劃時代的意義,基於愛美是的天性,它的發展更帶動了人類的思想與感情的進展,以及審美意識的提昇。若從當時的質料區分,可分為黑陶、白陶、灰陶和紅陶;又如從裝飾處理去看,也可分印紋陶、擬形陶、素陶及彩陶,彩陶可說是當中既具實用功能,同時也是甚具藝術價值的!
我國早期的繪畫藝術,乃發韌於新石器時代,透過陶器作品上的裝飾的「紋飾」,可作憑証。陶器的紋飾,可概分為「具象」及「抽象」兩大類別。前者的題材,包含有動物、植物和人形等;後者則多為變化多端的幾何紋樣,其中有用毛筆繪製而成的線條,且用筆圓融流暢,說明了先民已能擅用毛筆,且開繪畫藝術之先河,
史前社會的生㓉狀貌,從陶皿上的圖案紋飾的多樣化,可反映人類的先祖,無論是思想至感情各方面,都是豐富及多姿多采的。簡撲的生活,也換來他們對生命的沉思,以及人與自然契合的追求,其中魚紋與鳥飾,那動物性形象,極具濃厚的繪畫意趣,包含其中的藝術魅力,實在引人入勝!
若說在彩陶的紋飾中,魚紋的出現,應說最為普遍。因著史前人類重視「傳宗接代」,亟欲延續下一代。魚有隱喻繁殖的生產意義,也深具巫術色彩:《山海經》有道:「蛇乃化為魚」,而於神話中,蛇與龍又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深刻的寓意,龍的傳人,中華民族,遍佈天下,魚紋有其深邃的祝福寓意!
其實,載於陶皿上的魚紋,隨著皿的造形,也呈現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如簡潔生動、張嘴露齒的游魚,給人活動於水的感覺,既美感,也具生趣,當然水是隱喻不可見的,但若要具體去表現水的效果,聰明的先民會用「渦旋紋」,以抽象的形式,去表現流水的動感。
除了魚紋,還有飛鳥,蛙紋,亦具「吉徉」的寓意,這些有關動物的紋飾,也是狩獵生活的紀錄。除動物外,還有是關於「植物紋」的,如花蕾、花瓣、花種,多用二方連續的方式,以表生生不息之意。
又如「舞蹈紋」,也有巫術的結合,因舞蹈是祈求風調雨順的平安,舞者手拉手的重複模樣,可從中窺見先民美好的生活,其手法也蘊藏了現代的視覺原理的概念,亦引證了舞蹈藝術的起源。
彩陶呈現了豐富的繪畫美感,提昇了後人的審美能力,想像當時人類歡愉安穩認生活,此為藝術生活的歡悅與快感,也引證了人類自始至今,滿有美感人生的藝術生活,是必需的,它是和諧、豐盛的源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