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淺論後現代藝術


 
 
「在未來,人人都可成名十五分鐘。」
------美國普普藝術大師 安迪華荷
 
現今社會,科技訊息,一日千里。「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也是千變萬化,正當大眾仍處於疑惑之時,「後現代主義藝術」卻異軍突起,形成一股新的『文化氣候』,此屬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繼現代主義之後前衛藝術思潮的總稱,又稱「後現代派」。
 
後現代主義藝術,崛起於歐洲大陸,主要是在法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於西方世界風行,並漸次影響世界各地。它最早在建築領域裡出現,爾後才擴展到其他藝術的類別。它大力反對現代主義的諸多觀念、形式與界定,簡單來說:現代主義的特點是傾向統一性和簡潔化,唯後現代主義卻趨向於多樣化和趣味性。
 
藝評家認定後現代主義藝術,乃屬一種由出世的境界回到入世的文化思潮,正與現代主義的觀點適得其反,亦不若現代主義般體現出時代的風格,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最大特徵:是缺乏藝術的標準,將精英藝術、高雅藝術與流行文化、商品藝術進行模糊化,並解構當中的差異,它是高尚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匯集,令兩者之間的藝術藩籬,不復存在。
 
後現代主義藝術的重要概念:是把任何藝術的形態,都放在同一層次和平面上,並以快速的消費方式,滿足大眾的低層次的文化需求。看普普藝術大師安迪華荷,挪用影星瑪麗蓮夢露這位公認最具美貌卻乏深度思想的「夢中情人」的形象,以創作版畫,並作複數性的大量生產,正為最佳的範例。
 
後現代主義藝術呈現的:究意是何樣面貌呢?是「後現代」、或「反現代」、抑「新現代」?美國藝評家佛翁伯瑞認為是「返回傳統」及「返回歷史」,亦即「返回繪畫」並「重返物體」去。在後現代主義藝術裡,各種形式、內容可作交流及匯集,成為多元性、折衷性及複製性的特色。
 
基於此一概念,進入80年代,藝術創作,百花齊放:歐洲藝術直接繼承渾厚的文化傳統,如德國重返表現主義、法國返回歷史與神話、義大利回復形而上繪畫,美國更揚棄前衛抽象藝術,承續了60年代普普藝術的大眾化手法,從電視文明、漫畫、卡通及電腦圖像取材,大量使用壓克力顏料、噴漆及混合物料,創作一種帶表現性、本能性及敘事性的影像及圖像。
 
後現代藝術是文化的產物,唯有從認識文化的本源,才能對它有深刻的了解,它打破精緻藝術和大眾藝術之間的存在界線,同時也責難藝術過往高不可攀的優越感,更質疑那些自我定位的前衛天才藝術家。
 
有輿論認為後現代藝術在文化工業中,更趨向於多樣和趣味。它追求喚起的歷史回憶,從解構到重構,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主張藝術平民化,大量運用大眾傳播媒體,雖然,德國思想家班雅明曾認為因複製技術的複數性和大量生產,令藝術作品失去永恆性的膜拜價值,但從另一方面去看,也因藝術創作在商業市場下大量複製,使人更渴望欣賞原作,令手工藝與自然物的價值,再次受到重估與肯定。
 
今日,因資訊發達,藝術作品更廣為人知,因著知名度的大增而變得身價非凡,此一現象,也許是後現代藝術始料不及的結果,也顯出藝術千變萬化的一面。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符像塗鴉的天才 ------ 基斯哈林 ( Keith Haring )

再遇大師 - 7

 

 

《自畫像》                    
 
 
   

 製作壁畫              
 
 
 《無題》                    
 
 
 
 
《無題》


 
 
藝術起源學說有「遊戲衝動」的理論,並廣為世人接納。人類自原始時代「山洞畫」起始,至今天科技時代的「城市塗鴉」,皆能引證藝術創作源流的屬性,也彰顯其趣味進化;創意衝動的過程及自身的表現。孩童喜隨意壁上塗鴉,以自得其樂,成人閒來也愛胡亂塗抹,藉消磨時光,也說不定能引發出藝術能量。進入後現代主義時代,社會狀況瞬息萬變,一切價值重估,藝術概念的易轉,視覺書寫形式的更新,無論是膠著休止;抑或靜待蛻變,不明朗的發展狀態,叫人捉摸不定。處於不定型的世代裏,作為「城市景觀」的塗鴉藝術,不管作品或創作行為,也漸次成為新的理論,並自我架構了完整的體系。
 
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晉身為超級大國,於人文藝術方面,也一舉取代了法紐約一躍而起,成為繼巴黎後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人文風景的大都會。由於不存歷史包袱,新興流派迭起,最著名的:前有抽象表現主義;後有普普潮流。除有領導地位,且人才輩出,影響深遠。
 
 
《無題》陶飾                
 
 
無題》陶飾
 
在歐美各國,是地面或地下,鐵道幾成主要運輸樞鈕。乘客流動的空間,不管是車站大堂或月台,甚或路軌旁的廣告燈箱、車廂內外與迴廊通道,都能欣賞不同塗鴉藝術家的作品。當中一位最富傳奇性、爭議性和創造性的年輕小伙子,異軍突起,從地下鐵道的街上塗鴉畫家,「神奇地」走進藝術殿堂,且廣受歐洲的藝術館垂青,實在匪異所思。這位天才的符像塗鴉的年青藝術家,正是早逝的天才基斯 ž 哈林,他的壁書性作品,不但是紐約的城市風景,也是當代文化的標記;更是美國八十年代前衛藝術的菁英。因著他的成功而來的鼓舞,也引動更多的壁書風潮,哈林在當代藝術史上,已被肯定為新普普主義的藝術大師。
 
 
《無題》                      
 
 
無題
 
哈林是街頭塗鴉畫家出身,走在街頭,隨處隨地在畫。他的作品也惹來極大爭議,美國社會大眾樂見其創作,但傳統評論卻不認同屬純藝術,直至畫家去世後,仍未改觀。有趣的是在歐洲,作品反受肯定,並公認他是傑出的藝術家。此外,在遠東地區,也廣卻受歡迎,甚多知音同道,因哈林曾習中國書法,作品也率性而為,擅用線條,並使用書寫性手法,一氣呵成及一揮即就,從不修改,故易生共鳴,並觸發好感和認同。
 
 
《無題》                     
 
《無題》雕塑     
       
 
《無題》公共藝術  
 
 
《無題》裝置藝術
 
 
若從流行文化及城市景觀的角度去看,哈林作品也極具代表性,除了到處塗鴉,也創作油畫、版畫、錄像藝術、雕塑、海報設計及人體塗繪。他最樂意作公眾服務,為大小不同的機構作壁畫:與不同藝術家合作;擺放具特色的大型個人雕塑作地標,因著其作品常置於公共空間作展示,亦可視作「公共藝術」。
 
 作為街頭塗鴉畫家,哈林卻與別不同,他是正統藝術科班出身。中學階段已投入專心習畫,且獲藝術比賽首獎,贏得師長與同學的讚賞。其後輾轉在匹茲堡藝術中心修讀版畫課程;爾後進入紐約視覺藝術學校學習,美術系主任對他的學習和表現,非常欣賞,由於在校也旁及傳播藝術,後來亦曾於畫廊工作,讓他學懂面對傳媒及商業藝術運作,對他日後的發展幫助很大。
 
試從西方藝術史去看,哈林的作品也屬開創先河。他的作畫方法實與傳統有異,他從不畫傳統風景人物樣式,也不受流派演變的影響,自成一格。畫面為平面性表現、直線、直率、簡單,童趣及符像表現。內容多是嬰兒、小狗、機械人、太空人、太空船、電視機及金字塔,人物都呈靈活躍動,構圖單純、內容簡單,乍看類似卡通。畫的四邊常愛加上邊框,構成自我的世界。由於慣作大壁畫,充滿生趣,加上色彩對比強烈,線性為主,圖像常作密集式呈現,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爵士海報   
            
 
 
《人疊人》
 
哈林同樣是一個生活藝術家,他在藝術創作上,點子特別多,滿腦子都是古怪的念頭,他的畫除了畫在牆壁、畫紙或畫布外,任何可塗上色彩圖像的東西,皆可使用,如車身、木頭、娃娃床、購物袋、汗衫、屏風、滑板、人體、氫汽球、椅凳、任何紙張等。他用的畫筆也種類繁多,如一般畫筆、噴罐漆、刷子、可書寫線條的工具等。
 
由於性格喜與人接觸,即使成名後,也願為大眾服務,他到處跟人合作,最愛到社區、學校及圖書館製作壁畫,即使是名不見傳的地方。他愛與兒童一起創作,曾為慶祝國慶,共同創作以「勝利女神火炬像」的大型掛畫。此外,他也與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密切交往,並受到他們的鼓勵和影響,如《自畫像》中的紅色網點,靈感乃來向自李奇登斯坦的冗風格。他的海報設計也有安迪沃荷的影子。三人作品都以大眾流行文化樣式見稱,且可大量複製,正好切合市場需要,亦懂以商業手法行銷,特別是哈林的晝畫用色不多,常見為紅、黑、黃。靈感不由意象而生,而是透過不停動筆的過程中去製造想像,即興隨性而成。常見的不是符像;就是像迷宮的圖式,很有獨特的面貌,一看難忘,且易留印象,他精力過人,創作速度和產量同樣驚人,常辦大型展覽,開設普普商店,傾銷作品,也慷慨送畫給別人,讓他大量作品流通各地,此種創作行為及模式,特別適合節奏急促的社會,加上不斷在世界各地展示新作,此亦為他成功晉身為知名藝術家的原因。
 
 
 
  海報                  
 
《無題》
 
《無題》                       
 
 
無題》
 
 「哈林式作品」,贏得世人的讚賞,並且創造了大量的觀眾,欣賞者不分男女老幼;也無地域限制。他代表了「後現代主義」的革新改變的精神,不受傳統桎梏,受高科技電腦文化及電視卡通世界的強烈影響,圖像重複出現,直滲心窩。作品也與生活及商品連上密切的關係,可作流行文化:無論是汗衫、手錶、文件夾、購物袋、牆紙、花布,只要印上哈林的創作圖像,必成暢銷商品,其作品遊走四方,各地城市都變成他的美術館------沒有圍牆的美術館,而大眾也作了活動展示板。哈林的作品走入尋常俗世,顛覆了整個西方傳統,導引藝術步下神聖的殿堂,實在比任何創作,更能溶入社會大眾文化。
 
自詡為天生藝術家的哈林,一生為藝術創作而活,並視創作為神聖的責任,作品務要將人與世界合而為一,其作品流露出人的基本需求:渴求真善美的價值。評論家肯定他的書寫性作品,認為乃是自然流露的表現,絕無矯飾作假。而其人形組合雕塑,也被詮釋內中充滿古神秘圖騰及未來世界的象徵圖像。因著他作品中的符像,都能生發能量與訊息,益發增添了其神祕符號意義及比喻功能,顫動心靈,引向冥想的天地。
 
哈林實在是早逝的天才,年僅三十二歲,作畫十年,正值創作能力旺盛;走向輝煌的時候,便因愛滋病辭世,唯其作品帶來人類的愛和美善,仍將繼續澆灌人間。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當美學遇上藝術哲學



「美是一個對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覺到這形式美時並不憑對於某一目的的表現。」

------ 德國哲學家 康德



人類的藝術,源於何時,眾說紛紜,故人類的審美活動的起源,亦難以考據。我們只許承認:在歷史的特定時空裏,當人類進入文明活動的時期,始能學懂對藝術進行審美活動,也就是說當藝術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欣賞性的思考、鑑賞性的行為,才會幔幕徐開,也揭示了審美活動的開展。

 
有審美活動,就有美的思考,思考過後,自有文字的記錄,留下大量珍貴的文獻。文獻的內容,呈現的皆為欣賞性的思考,以及藝術作為審美活動的思想。無論處在東方或西方,從歷史的進程去看,美學思想的發展,直至今天,已超越兩千多年。我國先秦的老莊思想與孔子學說,西方古希臘的亞理士多德及柏拉圖,早已開始進行美的論述,並對審美活動作深入的思考。

 
要深入探索藝術論述與審美活動,首要是需先行理解美學是什麼?於普羅大眾而言,簡單來看:藝術表現「美」,美學乃研究美的一門學科;對較具人文精神的知識人,當會更進一步,必然認識美學研究的對象設定為「審美活動」:包括審美本質、審美關係和審美經驗。

 
儘管藝術論述與審美活動,早已存在於生活當中,唯「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確立的歷史卻為時較晚:1759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登,在他岀版《美學》一書中,把審美活動看作一種感性活動,進行專門的研究,始將「美學」確立成為一門新的學科。

 
爾後,德國哲學家康德,以現代哲學的立場,對審美活動的屬性再作明確的確定,指出它屬非功利的直觀感性活動,並帶有主體性與自由創造的精神,他也被公認為「西方美學」的奠基者。

 
對哲學家黑格爾來說,即若對使用「美學」一詞並無異議,唯他同時指出:其正確名稱應為「藝術哲學」或「美的藝術的哲學」。因美學研究的對象純為藝術,自然美並不屬心靈的創作,故美學應要排斥它,亦即排斥一般非藝術的審美活動,基於此一論點,「藝術哲學」一詞,更能確切顯岀美學的哲學轉向,展示以精神為基礎所建立的體系。

 
「藝術哲學」一詞,漸次取代了「美學」,成為普及及通用的名稱。藝術創作是以心靈、精神及觀念作為基礎的創意過程,與審美活動相同,兩者均屬非功利的直觀感受活動,除了創造美的形象外,再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故創作活動理應成為藝術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由於藝術哲學是對照人生、生命、文化和存在的理論思考,故藝術哲學必須與藝術研究、藝術創作與欣賞產生密切的關係,這才算是完整的審美活動。一個人若能接受藝術哲學的教育,必能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同時,也能完善自身的理論修養,提升個人的思維水平。藝術哲學是來自於藝術的人生的智慧,故其理論訓練,將讓我們更能豐富地、更深入地開啟藝術的境界。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燃燒生命 ------ 文生梵高 ( Vincent Van Gogh )

 
 
再遇大師 –6

 


 

 
 
多年前,曾作歐遊。回程因待「航班轉駁」,需勾留荷蘭,約有半天時間,跟團友外出觀光。旅遊車途經梵高林布蘭藝術館,兩位皆屬荷蘭國寶級藝術大師,本想離隊下車前往參觀,唯怕人生路不熟,也擔心未及趕返機場,終未成行,平白錯失欣賞的良機,心中極為失落且感沮喪。

 

後期印象派大師梵高,是我唸大學時最為鍾情的藝術家,對其作品實在傾慕不已。斯時剛開始接觸廿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梵高獨特畫風的作品,不但讓我眼界大開,「震撼能量」更是持久不散。曾一段頗長的時間,我瘋狂地埋首研習他的作品;在創作上也曾模仿其風格。後經同窗推介著名詩人余光中譯作《梵高傳》,還有另一作家雨云翻譯《梵高書簡全集》,厚厚兩冊,讀畢竟至熱淚盈眶;著實感動不已。梵高作為一個有血有淚的畫家,為了愛與創作,竟致陷入痛苦及瘋狂的旋渦中,悲慘的一生,也引證了藝術家無奈且無法改變的「宿命論」。

 

 

梵高短暫的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個年頭,且命運殊蹇,一生坎坷,充滿挫敗,除藝術創作外,幾是一事無成。生前作品乏人問津。在他僅有的十年繪畫生涯中,作品數以萬幅計,實在很難有藝術同道如他般執著,且貫徹始終地把追求藝術,作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份。他曾因過度投入創作而瘋狂,即使多次因精神病入院治療,仍堅持作畫,對藝術不離不棄。因著這一切因由,終能成就了他作為傑出藝術家的榮耀。

                             

生於宗教家庭的梵高,父為牧師,故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在選擇藝術之先,曾於礦區擔任牧師,後因過度激情,不為接納,並在感情失落雙重打擊下,令他毅然投入孤獨的藝術之路。一八八零年,他下定決心,向著職業畫家的目標出發。早期作品,色調陰沉;技巧仍未成熟;多以塗沫手法;欠個人特色。由於出生於鄉野,對田園畫家米勒的作品,尤為傾慕,他深受米勒畫作及其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開始畫鄉野勞動的貧農,還摹仿其名作「播種者」,盡顯其悲天憫人的性格。
 
                            


                                       
 

「寫生」是梵高創作的泉源,往後的油畫創作,甚多素材來自寫生畫稿。從其「書簡」中記述:他常到田野,最愛去灌木叢生的荒野。往往早出晚歸;不分晝夜,瘋狂地作畫,彷似燃燒的火焰。一次畫晚了,因照明不足,竟將蠟燭置於草帽上,繼續作畫,旁人投以奇異的眼光,亦置之不理,加上患有精神病,「瘋子畫家」之名,乃不脛而走!

                          
 
                              
 
 
的寫生,喜使用鉛筆、炭筆、鋼筆及蘆葦筆作素描或速寫,並配上個人感情的傾注;用心去描繪憾動人心的景色,原野的氣息也沁入畫中。他也畫周遭的人物,反映人道關懷的一面,顯示了心靈的契合。他的素描有獨特的用筆,「線條」不但融入情感,精妙之處:還包括了「點」和「面」的意義,可作勾勒輪廓;也可作肌理表現及光色的應用。透過對「線條」的掌握,他不斷作出大膽的實驗,在後期創作裏,更大量使用不同樣式的線條,造成律動、扭曲及旋轉的強烈視覺效果。


                             
 
                          

                               


油畫是他的主力作品,也最能顯現其獨特風格,亦最為世人欣賞。由於他並非學院派出身,學畫都是流浪式的:他先在家鄉透過書本作自學;後來再到法國遊學,認識了當時得令的印象派畫家,也受其風格的影響,並因法國南部明媚陽光的滋潤,使他作品的色彩也變得艷麗狂放。但也另有說法:使他作品色彩綻放的原因,乃受東來的日本「浮世繪」版畫影響,當時甚多印象派畫家,對這些東方藝術,都趨之若騖;驚歎萬分。梵高也曾使用油彩,認真臨摹這種東方情調,且以原色入畫,在高彩度及明度間徜徉;激情與冷中求平衡。有趣的是,在七十年代,日本人反過來用上巨款購買他的作品「向日葵」,且甚表激賞,知音亦眾,大眾對他作出高度評價。
 

                                               
 
                                        
 

綜觀他一生的作品,皆從生活中尋覓題材,盡顯其悲劇性的一面,其畫就如他那充滿戲劇性的一生:是精彩絕倫;也感動人心,。要認識他,可先從「自畫像」作品開始:如荷蘭另一位大師林布蘭一樣,其持續不斷的自畫像,正載錄了一生的故事,梵谷特立獨行;孤芳自賞;自憐自大及激情燃燒的本性,於作品中盡覽無遺,他渴望被愛,這正是一個坎坷藝術家的自我寫照,在畫中讓我們看到這是一位充滿血淚的畫家!
 

 

對周遭人物,梵高顯示了高度的人道關懷:無論是生活無依者、平凡人、受苦民眾、體力勞動者和鄰舍,都成了他畫中的主角。作品流露出「感同身受」的關注,將悲慘的人生,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配上起伏不定的肌理及陰鬱的色調,引證人生的苦難和哀愁。「吃薯者」可說是他早期「黑色時期」的代表作。對梵高來說,藝術源自生活,畫中記錄了他的生活狀況:他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獨居斗室,在借來的閣樓中作畫,靠弟弟接濟維持生計。個人曾於「奧塞美術館」看到他的油畫「寢室」原作,顯明了他在生活拮据的一面。但即使生活迫人,卻絲毫不減他追求藝術的決心,這也是最值得敬佩之處。
 

                       
 
 
                         

梵高的生活與情緒,常是同樣起伏不定。時而灰心失落;時而平靜安和,有些作品充滿盼望與生命喜悅。從他的「花卉植物畫」作品便可看到,如最著名的「向日葵」,畫面滿佈燦爛金黃色調;筆觸帶生命力。由於沒錢聘用模特兒,除了畫自畫像外,便只能畫上大量這類作品:所用色彩皆為濃烈艷麗,且具對比效果,將植物作色彩的化身。用筆也輕盈有致,也使用不同的筆法作配合,從這些作品可看到他平靜有規律的一面。

 
 
 

大自然也給梵高提供大量作畫的素材,他的代表作,以風景畫居多。與「印象派」畫家忠實反映光影和真實客觀的重現,梵高所採用的手法,實截然不同。他透過主觀的感受,直接將大自然中的形狀和色彩,賦與類同的特質,以減少寫實感,形成對自然的再造。他的藝術好友高更,作品與他同出一轍。藝評家將兩人與塞尚合稱「後期印象主義」三大師,推崇彼等成就超越「印象主義」及「新印象主義」,開啟了廿世紀「現代藝術」。其中梵高的作品,更改變了世人對風景畫的看法,畫中的人味與情味都藏於景物內裏,物我兩忘。

                                          
 
                        
 
 
常人把梵高看作「瘋子畫家」,實在是最大誤解。他率性自然;燃燒生命;傾情都灌注作品中:他的畫宣洩情緒,但佈局有致,並不混亂失序;他的筆觸扭曲旋轉,但色彩與造型統一;他以彩筆擊碰畫布,但肌理豐富,激情中又見平靜。看他的作品,常予人痛快淋漓的感覺,若以「情境式欣賞法」來作細味,當可感知其在作品中,如何透過平凡的事物,得以彰顯活力和生命能量。

                                       
 

梵高以一顆單純的心、赤子的情懷、堅執的態度,努力把他對人生與自然的熱愛,燃燒在每幅作品中,即使是平凡的東西,如一張椅子、一雙鞋,都傾注了他無比的愛心和熱情,生活和生命都在他的作品中顯示意義,也綻放光芒,對照梵高窮其一生追求藝術的歷程,這不單是上帝的恩惠,也反映了上帝的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