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淺論後現代藝術


 
 
「在未來,人人都可成名十五分鐘。」
------美國普普藝術大師 安迪華荷
 
現今社會,科技訊息,一日千里。「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也是千變萬化,正當大眾仍處於疑惑之時,「後現代主義藝術」卻異軍突起,形成一股新的『文化氣候』,此屬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繼現代主義之後前衛藝術思潮的總稱,又稱「後現代派」。
 
後現代主義藝術,崛起於歐洲大陸,主要是在法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於西方世界風行,並漸次影響世界各地。它最早在建築領域裡出現,爾後才擴展到其他藝術的類別。它大力反對現代主義的諸多觀念、形式與界定,簡單來說:現代主義的特點是傾向統一性和簡潔化,唯後現代主義卻趨向於多樣化和趣味性。
 
藝評家認定後現代主義藝術,乃屬一種由出世的境界回到入世的文化思潮,正與現代主義的觀點適得其反,亦不若現代主義般體現出時代的風格,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最大特徵:是缺乏藝術的標準,將精英藝術、高雅藝術與流行文化、商品藝術進行模糊化,並解構當中的差異,它是高尚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匯集,令兩者之間的藝術藩籬,不復存在。
 
後現代主義藝術的重要概念:是把任何藝術的形態,都放在同一層次和平面上,並以快速的消費方式,滿足大眾的低層次的文化需求。看普普藝術大師安迪華荷,挪用影星瑪麗蓮夢露這位公認最具美貌卻乏深度思想的「夢中情人」的形象,以創作版畫,並作複數性的大量生產,正為最佳的範例。
 
後現代主義藝術呈現的:究意是何樣面貌呢?是「後現代」、或「反現代」、抑「新現代」?美國藝評家佛翁伯瑞認為是「返回傳統」及「返回歷史」,亦即「返回繪畫」並「重返物體」去。在後現代主義藝術裡,各種形式、內容可作交流及匯集,成為多元性、折衷性及複製性的特色。
 
基於此一概念,進入80年代,藝術創作,百花齊放:歐洲藝術直接繼承渾厚的文化傳統,如德國重返表現主義、法國返回歷史與神話、義大利回復形而上繪畫,美國更揚棄前衛抽象藝術,承續了60年代普普藝術的大眾化手法,從電視文明、漫畫、卡通及電腦圖像取材,大量使用壓克力顏料、噴漆及混合物料,創作一種帶表現性、本能性及敘事性的影像及圖像。
 
後現代藝術是文化的產物,唯有從認識文化的本源,才能對它有深刻的了解,它打破精緻藝術和大眾藝術之間的存在界線,同時也責難藝術過往高不可攀的優越感,更質疑那些自我定位的前衛天才藝術家。
 
有輿論認為後現代藝術在文化工業中,更趨向於多樣和趣味。它追求喚起的歷史回憶,從解構到重構,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主張藝術平民化,大量運用大眾傳播媒體,雖然,德國思想家班雅明曾認為因複製技術的複數性和大量生產,令藝術作品失去永恆性的膜拜價值,但從另一方面去看,也因藝術創作在商業市場下大量複製,使人更渴望欣賞原作,令手工藝與自然物的價值,再次受到重估與肯定。
 
今日,因資訊發達,藝術作品更廣為人知,因著知名度的大增而變得身價非凡,此一現象,也許是後現代藝術始料不及的結果,也顯出藝術千變萬化的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