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基督的藝術形像




「你比世人更美」



------ 詩篇45 : 2





視覺藝術,自古至今,充滿了豐富多元的圖像,若要對內中的形式與內容,進行辨識與探索,乃為文化史研究的起點,亦屬藝術史解碼的範疇。



英國美學家及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他的著作《藝術與錯覺》中,運用視覺心理學為基礎,提出了著名而獨特的「再現觀」。他認為藝術形像的創作,不管是繪畫、雕塑或其他類型,都屬「再現」的活動,它並非只對現實形像的模仿,亦是一種「替代行為」的心理衝動。



他還更進一步說明:在造形過程中,創作者是以製作代碼的方式,來進行圖像意義的傳達,而觀賞者則在進行讀取和解碼的工作,故自創作而來的形像,基本上具有「代表」意義的再現,貢布里希並將此飽含當代文化人類學意味的「再現觀」,貫徹於藝術論述中,用以說明藝術作品的意義。



早期基督教在考量宗教和教義的傳播問題時,亟需回應那些不懂以文字言語作為思考模式的子民,故相當倚賴圖像及符號;後期更為教堂添加器物,運用具體的裝飾,以彰顯神的榮美及確証神的臨在,此屬基本象徵,重在努力建構宗教的集體回憶:一種固守救世主形像的歷史記憶。



耶和華是人格神,祂超越世人的一切想像,難以創作形像,但神本無相,唯神子有形,耶穌基督既道成肉身,就可使用人間的形像,加上信徒對神子圖像的需求殷切,歷代藝術家鍥而不捨的追求有關的創造,更早於5世紀時便告開展。



耶穌基督並不只有單獨的身軀,還有承傳自母親馬利亞而來人性的身體,同時他在世上也建造了一個由眾人共組的身體:教會,從而使信徒與主合一。看早期地下墓窟的壁畫、或中世紀的袖珍畫中,耶穌基督總被表現成為與使徒同在一起的老師形像,並且眾人緊密相連於一起,面容神態動作皆為一致,這是基督作為社會形像的表現方式。



但基督是偉大的、祂具有超人的精神力量,從言語及行動中表露無遺,藝術家可透過視覺元素,以表現更多有關基督形像的激情與內在力量。比如荷蘭新教藝術家林布蘭,他擅用舞台光線,創造戲劇化的氛圍,以彰顯基督的神性,以及凝聚與子民的關係。



耶穌基督降生世上,為世人代罪救贖,並懷抱赤子情懷,教世人相親相愛,但他聖子的身份卻因天父的拋棄而帶來巨大的痛苦,最後孤獨釘死於十字架上。基於短暫生命的跌宕,耶穌基督降生、成長及殉難過程,也造就了眾多藝術傳世之作,如十架圖及聖嬰圖,祂的形像更成為世界的中心。



對米開朗基羅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大師來說,宗教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價值。他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刻畫了馬利亞俯看愛子的屍體,明白兒子和個人的犧牲,乃來自上帝的旨意,低頭表示自願服從,除盡顯母子的深情外,更表達了兩人「自我犧牲」的情操!



十字架的形象,是震撼人心的象徵,也是形像的聯想: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盡顯其被壓得無力負荷的痛苦,看巴洛克時期畫家委拉斯蓋茲在《十字圖》一畫中,以最簡單的手法來表現,畫中的耶穌,孤身釘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正位在畫的中央,藝術家用了平凡及平衡的構圖,以彰顯基督的尊嚴,蒼白的驅體在漆黑背景中,更顯耶穌為世人誤解的孤獨!



根據《聖經》的記載,配合不同的神學觀點;透過不同的欣賞層面,可從中賞評了俗世中對耶穌基督形像的觀念,祂展示出天父的仁慈和對人類有愛,為世人贖罪,流血捨身,走上十架的苦路,其目的在喚醒世人的敬畏之情,藉由觀賞者和被描繪者之問的連結,間接也連結了人和上帝。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透視法」的理論與應用




將物體在空間中的立體感,再現於平面上的方法,稱「透視法」,亦稱「線透視法」。


------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


英國美學家和藝術史家貢布里希認為:古希臘的藝術,能夠全然擺脫古埃及「圖式」、「模式」的繪畫樣式,應歸功於「透視法」及「明暗造型法」的創現,此等獨特的技法,令繪畫藝術表現了一種「幻象」的藝術形象,庶能達至以假亂真的境界。


其實,亟欲令繪畫作品獲得栩栩如生的寫實效果,「透視法」所產生的作用,應比只作光影描繪的「明暗法」更為有用。它將藝術家或觀賞者,在空間中所處位置得來的視點,以及觀察而來的物象,運用科學的方法表現出來,此亦屬歷史發展進化的程序,令寫實的繪畫得到長足的進步、



透視法」此一術語,僅指於15世紀時代的西方,所發展出來作為表現空間的特別方法,與文藝復興期前所發展出來的各式空間表現法有別,也不存在於東方的傳統繪畫中,因西方的「透視法」是一種人為的法則,當中的視點是單一性的,而中國繪畫所使用的是「散點透視法」,乃從多角度表現而來的空間幻象,如層山疊水的山水畫,疑幻似真,迷離撲朔,非求真實的呈現。


古代的中國繪畫,雖沒「透視法」及「明暗造型法」的論說,但也講求「陰陽遠近」,如畫石頭有所謂「石分三面」之說;山水畫也有「近大遠小」的應用,以表現視景的遠近空間。傳為王維所撰之《山水論》中,有以下論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遠水無波……」這是應用了「遠景短縮」的原理,也即西方「近大遠小」的手法。


中國美學講求和諧,畫家多懷儒道哲思,對待大自然有「人景融和」之意,用上宏觀的角度去看景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故畫中的景致:是雲氣山峰、是煙霧迷漫、是樹茵木秀,是飛瀑清流,皆別具意態。畫家並非臨場對景的創作,其腹稿也非某處特定景色,而是畫家在大自然中經驗的山水記憶,且景色依不同視點拼合而來,書寫的乃為胸中丘壑,此為「散點 (多點)透視法」。


西方畫家與山水畫家截然不同,彼等是以科學的態度,採用微觀的角度去觀察大自然,通過基本功的訓練:如素描或戶外寫生,掌握繪畫的基本功,務求把物象如實如幻的形態表現出來,此即所謂「寫實畫法」。


最早期的「透視法」,是指人從一個固定的視點去觀察一個視象,他必須處在一個特定位置,從這個視點投射出去的視線,與消失㸃重合,形成一幾何形體,藉此表現物象在排列下的透視比例與關係。


問題是人往往不能嚴格確定「視點」的準確位置,加上描繪對象造型繁雜,為求符合透視的處理,須作多次改動,此舉必令視點增添,造成了「多點」的後果,這與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竟然不謀而合,令早期的理論,在應用上添加了極大的靈活性。


進入19世紀末,西方由於「藝術革命」的出現,衍生了富前衛性的現代藝術,自印象派的畫家開始,在寫生過程中,漸次探索「散點透視法」的痕跡,更為立體派的理論打下紮實的基礎。


聖經告知世人:神藉著那些按祂形象所造的人而繼續創造,故藝術家所的,乃不斷的創造,祂既已賦予創造的自由,人實不需自囿於狹隘中,因自豐富的創作性帶來的想像力及創造力,正好見證了與神創造的過程。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筆情墨趣



「有筆有墨謂之畫。」



------清代畫家惲南田



熟悉中國傳統繪畫的觀賞者,總愛把「筆墨」兩字常掛於嘴邊,若與構圖、色彩及造型等其他繪畫語言作相互比較,「筆墨」不單有其獨特之處,更有其特定的內容和價值。



「筆情墨趣」是傳統藝術家追求的至高意境,也展現了中國繪畫的獨特風格。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說道:「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真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真山水不如畫。」他把筆墨視作圭皋,並進一步把筆墨視為文人畫傳統的至高價值。其實「筆墨」在中國繪畫中有其自身的內容,也屬藝術欣賞中的重要元素。唯世俗大眾,卻只將它納入中國繪畫的表現技法之中。



若深究筆墨的內容,必須包括下面的三個層面:1.「筆墨」是指筆與墨:筆是工具、墨屬材料,用來配合縑帛,作書寫及畫畫用,2.「筆墨」是中國畫的表現技法的統稱,歷代不斷創新求變,如用筆有不同的皴法,落墨也有濃淡深淺的豐富層次。3.「筆墨」是指前人所累積的經驗、多元化的要訣,以及傳統的精華,內中蘊藏豐富的概念與哲理。



中國繪畫的「筆墨」,涵蓋了不同的意境與情趣,也可用作「具象性」或「抽象性」的表現,用以構成鮮明對比且豐富的內容和風格,當中,在歷代不同藝術家的努力求變與創新,對「筆墨」的無限追求,乃至突破傳統的規範與窠臼,透過筆情墨趣及水墨淋漓,對繪畫的抽象性,比起西方繪畫來說,更能發揮表現的效果!



筆墨既是中國繪畫的根本,也是中國水墨畫的造型方法。國人以毛筆蘸墨寫字畫畫,由來已久,中國毛筆自刷子改良而來,始於秦代懂得將獸毛栽入鏤空的筆桿中,毛筆漸見雛型,成為書寫點線的工具。此外,歷代典籍中也大量有關於製墨的記載,顯示科學化的造墨過程,中國歷來有「文房四寶」說:即筆、墨、紙、硯,由於有了完備的工具,令中國書畫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中,得以大放異彩!



傳統書法與傳統繪畫,在運用筆墨技巧上,是相通互連的,故學懂筆墨的運用,方能駕馭筆墨運用的技巧,歷代書畫家,往往窮其畢生精力,才達至爐火純青之境;及盡顯筆情墨趣之妙,故中國筆墨工具材料有極複雜的功能。



試看用筆的技巧:中鋒、側鋒,偏鋒,散鋒,順鋒及逆筆,加上快、幔、提、壓、頓、挫;此外用墨的色彩變化:積墨、破墨、潑墨、及宿墨,再加用水的方法,創造了輕重、厚薄、疏密、聚散、剛柔及虛實的畫面效果,建構了中國繪畫獨特的筆墨造型技巧,當中也可窺見中國筆墨之博大精微的境界。



畫家在畫面運用筆墨傳達訊息,可具象或抽象,除了反映物象的真實、抽象的質感,更可表達個人的或內心感觀與價值觀。如文人畫家的作品,重在追求筆墨的情感及趣味的表現,筆下的物象乃為一種載體,透過筆墨,表現的不在外在的事物,而是畫家內心的世界,筆墨的意趣才是畫家精神的寓托,如八大山人所畫的山水花鳥,筆墨始終貫徹如一,把亡國隱世的孤高情懷,寄於畫中。



謝赫六法論,乃中國古代品評作品的標準及美學原則,其中「氣韻生動」及「骨法用筆」,正好說明筆墨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近代名畫家黃賓虹曾說:「氣在筆力,韻在墨彩。」說明了他對筆墨理念的認同。無可置疑,筆墨建構了中國繪畫獨特的造型技巧,也體會了中國文化哲學思維,從而領悟了宇宙萬物中「天人合一」及「以和為美」的境界。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現代藝術芻論



「請允許我在這裏重複我曾經對你說過的:要用圓柱、圓球、圓錐形來畫自然,把一切都置於恰當的透視之中。」



------ 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晚年仍奮力不懈,埋首於創作中,竭力追求畫面中物體的相互關係,使用圓柱、圓球、圓錐等幾何形體來畫自然,畫出堅實的體積感,以追尋永恆性的真實,同時也教導大家用一種體積結構的眼光去觀察景物,更開啟了現代藝術「百花齊放」的先河!



觀乎「現代藝術」,甚多觀眾皆抱怨看不懂、也攪不清。面對作品,常是茫然無所適從,因現代藝術脫離了傳統,不重主題因素或固定形式,它既無文學性表達;也乏戲劇性敘述,把藝術語言從主題中解放出來,讓作品用自身語言來說話,並且去除一切非藝術的傳統因素,在造型、色彩、結構去建立「純視覺體驗」,藝術家重新將藝術品定出意義與價值,故觀眾也必須更新個人的觀念,才能在審美過程中有所得著。



現代藝術,不僅提示我們要對過往的藝術概念作重新思考,更要對個人觀念重新反思。詩人艾略特認為:當一件新的藝術作品創作之時,在它以前的所有創作,當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儘管其已為不朽之作,並形成為理想的秩序,但由於引入新的藝術創作,此原有的理想秩序,也必被改變過來。



慣於面對傳統作品的觀眾,隨著「藝術革命」帶來的衝擊,心中定然產生相關的疑問:「新的藝術作品真的有價值嗎?」這正是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慣常經驗;「我有能力去欣賞及評鑑嗎?」也造成普羅大眾產生緊張的對抗意識,但歷經時代的洗禮,歷史已肯定了現代藝術的價值!五花八門的新作品,皆預示在我們面前已展現了新生活的全景,也是人類進程中的一個轉折㸃。



藝術家在藝術創造的初期,常自傳統中巨匠的創造作始,此承先啟後的方式,是最自然不過的,如羅馬藝術從希臘藝術孕育而來,這也屬歷史的意識。唯現代藝術卻一反傳統,乃採用與傳統叛逆的勢態,不但在審美判斷上拋棄了古舊的原則,對唯美的原理從不顧及,強調「以新為美」、「以醜為美」的獨特性。



現代藝術家有不少以「前衛」自居,因著題材、材料、工具的不同,與傳統藝術顯著不同,企圖創出獨特新風格,以回應當代的需要。惟藝術作品,首要在建立和諧的關係,於傳統與現代精神上取得協調,此為現代藝術家創造性的最大考驗。



哲學家們稱現代是「危機時代」,反映了人類面對荒謬與虛無的失落,觀乎60年代西方「現代藝術」的出現,本質正是一種反價值的產品,把反價值看作是價值,正荒謬地說出了它的本質!



其實,自從印象主義藝術家為人類挖掘了清澈的感情之泉以後,藝術一直能奉獻自我存在的意議,並帶來無盡的安慰,印象主義被認定為色彩及繪畫革命,他們追求自然在陽光中的繽紛變化,並捕捉景物在時空中的變化,但隨後藝術家卻不滿印象主義只重外在的形式,缺乏本質結構的追尋,因而另闢蹊徑。



究竟藝術在未來將以何種形式出現,只有上帝才可預知,但 祂已明確告知世人:創造自祂而來,故我們應有信心認定:藝術創作將不枯竭、也永不止息,因健全的社會不能缺乏藝術而孤身獨存!特別是「現代藝術」是現代文明的產物,自有其可貴之處,它將延續文明的進步!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繪畫與文學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





------ 古希臘詩人 蒙尼德士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中國大詞家 蘇軾





從古至今,無論中外,繪畫與文學,皆位列於「藝術」領域之中,乃兩大獨立的分類。若依究其藝術元素、分類原理、媒介物料及自然本質,當可作不同的比較,亦能窺其相互的關係。



有評論者認為:對藝術家而言,繪畫與文學,是行者的兩足,也如飛鳥的雙翼,兩者實可相輔相成,相互映發。藝術是生活中最珍貴的發現,也是健全人生觀的基礎,故作為藝術表現的繪畫與文學,不但反映藝術家的人格,也內蘊了思想、觀念、感情,以及情操的感知與體驗,在審美過程中,與觀賞者進行通感與共鳴,建設人文價值與人類文明!



我國繪畫有「書畫同源」的理論,兩者關係呈現了人文主義的色彩,令繪畫的意境,皆具文學性,作為詩詞篇章的形相或載體,故有「詩、書、畫三絕」之說。看山水畫,自山水詩而來,如「長江萬里圖」,寫胸中丘壑;看人物畫;寫文人雅集、如「韓熙載夜宴圖」,以表寄情寓意;看花鳥畫,供詠物抒情,有「四君子圖」,以梅蘭菊竹比擬人的品格情操;與民間有關的繪畫,則反映庶民的生活,如「清明上可圖」,皆在表現技巧上賦予文學表現的敘述性,以及戲劇的場景。



再看西方的藝術,自希臘羅馬至十八十九世紀,繪畫與文學,亦成緊密的結合,神話、聖經及傳奇人物,皆屬兩者共同的題材:看自羅馬史詩而來的人物雕像,如勞孔像、以聖經文學為主題的傑出畫作,如「最後的晚餐」及「最後的審判」、至於描述傳奇人物,如古典主義大師大衛的「拿破崙加冕圖」,此等作品,除顯示繪畫與文學密切的關係,亦可把它看作是文學的再表現。



其實,繪畫與文學,是以不同的媒介,來訴諸不同的感覺,也有相異的特質:繪畫是以視覺為主要對象、作品中自有視覺上的造型美,但文學則以聽覺為主,如詩篇散文,則屬吟誦的聲調美,故前者是空間藝術,後者卻屬時間藝術了。



文藝理論的學者認為:繪畫與文學,也存有相似的本質。在造型藝術與文字中,其形、色皆為不同樣態的符號,其中又以文學的符號,層次較高、也較抽象,既可抒情,亦可陳述,在敘述過程中,它使用時間的延續,去模擬及描寫空間中展現物體的可能性,也可在文字排列上呈現繪畫之美,表達豐富的感情!



至於繪畫,其符號是較具體的,如形體與色彩等視覺元素,它最能表現空間展佈的形式,給觀賞者最直接、具體而清晰生動的感受,其具體的描繪手法,足以模擬文字的敘述性,這就是繪畫在形色中,以寄寓文學意蘊的表現,看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更突破了不同角度的視覺印象集於一畫中,也賦予文學表現的時間展延的特點。



從古至今,繪畫與文學,如同孖生兄弟般親切,彼等在內容與題材上,有著相關密切的關係。藝術創作,應是包含模仿與理念,雖然繪畫側重模仿自然的形式,但文學卻偏重於表現精神。



進入21世紀新紀元,隨著時代的演進,在繪畫與文學之間,其傳統的默契已漸趨褪淡,現代繪畫更排除一切文學特質及人文因素,追求純粹視覺機能的新美學,有趣的是,進入後現代主義的當代新繪畫,卻愛用詰屈聱牙的文字,去詮釋作品的內涵,與傳統繪畫成為文學的註腳或插圖的作法,涇渭分明。究竟兩者是否需要互作借鑑,或因其局限性,以致無法結合?其實,若能參攷《創世記》中有關描述 上帝的創造過程,當可尋得睿智的答案!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淺析「藝術創造論」



「我 ------ 上主在六天裏創造了天、地、海,和其中萬物,但在第七天休息。」

------ 出埃及記20:11

翻開《聖經》,她開宗名義告知世人:創造自上帝而來。看《創世記》這本經書,主要在述說下列幾點內容:1. 宇宙萬物的生命起源,皆自上帝的創造而來;2. 痛苦是來自人的犯罪;3. 與人立約是重要的記號,其中第1項,正好說明上帝是宇宙中首位創造萬物的偉大藝術家。

與世人不一樣, 上帝的創造,無需經歷繁雜的工序和過程,祂只憑口語發出的命令,作出有秩序的的安排,並按照 祂對宇宙萬物的計畫,即能進行偉大的創造工程。祂說什麼,萬物隨即出現形成,「從無到有」,不需任何物質與材料,當中更同時作出分類、延續和裝飾。

面對亙古常新的穹蒼,人類在對宇宙驚嘆的同時,也開始模仿 上帝的聖工,以經營藝術創造,並從中領悟創造的精髓:包括模仿、欣賞、感動與驚嘆,用以衍生不同的觀念、方法和技巧;更加上 上帝賜人類有祂的形象,故我們自有創造的能力,懂得運用秩序和管理,並存 上帝的愛,去創造擁有真善美的作品,除可彰顯生命力,並引證了「上帝看一切都是好的」的榮美!

從創造而言,藝術是絕對理念,亦即絕對精神的呈現。宇宙中萬物,皆按其自身的理性法則而存在,故宇宙即絕對精神的表現,它表現於感性的形式,此乃一切偉大創造的共通本質,當中帶來創造、創意、創新的樣式及形態,促進人類文化不斷進步,造就藝術品的特質和意義的價值。

其實,創造之於藝術家,非單為回應社會所需,重在滿足內在的需要,亦為彰顯上帝的榮美。若從心靈底層潛意識來看,藝術創作來自生命中所感所觸的經驗,雖則它不可言詮,但藝術家可藉創作行為,不斷地運用個人作品與內在心靈對話,以真誠的態度,探索創造的可能性,創造出跨越歷史鴻溝的巨作。

其次是因應來自生活的情感的需求,如宗教、風俗,透過藝術的創造活動,回應對社會的體認與反應。看西方戰後流行的普普藝術,由於藝術家有感於新興的都市大眾文化的動力,實行以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以反抗當時的權威文化和架上藝術,作品展現的風格,既對傳統學院派的反抗,也同時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內容。再看中國五四後,藝術家為國家自強不息,進行民族化的探索,亦為創造帶來一股動力。

再者,隱含於潛意識的內在需求:包括創作者個人的情感、觀念與思維,也可透過創造過程和作品,與觀賞者進行互動和對話,在解讀作品的同時,作出分析與明辨。進入後現代主義的今天,藝術概念,推陳出新,思潮起伏,解語及詮釋,往往含帶哲學的思緒,也蘊藏「當代藝術」卓越的創造性,「以新為美」,亦非以往令人悸動的美感,審美活動,也構築新的創意,貫徹了「從無到有」的新天地!

談創造,還需論及「意象」,看創作自由女神像的法國藝術家巴陶第:他因著自埃及的巨大雕像而來的感動,加上他曾目睹一個手持火炬的女郎,在法國政變中,無畏無懼的偉大形象,結果孕育了自由女神的雛型,此一創造過程,亦可見「意象生成」的重要性。

總的來看,人類創作藝術,不管目的何在,這實在是在進行創造的活動,亦從中揭示了上帝的形像,上帝賜與創造的目的,是希望世人明白 祂、感謝 祂、敬畏 祂,故意義極大!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淺析「藝術模仿論」



「我問的是美本身,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為美,不管它是一塊石頭,一塊木頭,一個人,一個神,還是一門學問。」



------ 柏拉圖



歷史文獻告知我們,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接受藝術訓練,儘管在他的論著中,不曾顯示完整的美學與藝術理論,這也許是因處在那個年代,藝術只被看作一門手藝或技術,不受重視之故。同時柏拉圖也不認同「藝術」等同於「技術」,更認為技術只是人類一項審慎具意識的有計劃性的活動,只屬物質性的意義、徒具實用的價值而矣!



對藝術,柏拉圖傾向以「模仿」的觀念去構建其藝術的概念,他亦是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人。「模仿論」是指藝術對自然的直觀及複製,以再現方式去表達客觀世界,故藝術作品皆缺真實性,但即若如此,自然確從上帝創造而來,故藝術品必能呈現和諧之美。



柏拉圖將繪畫及雕塑等藝術品與理念分開,因理念自上帝而來,有其絕對性,而美還需結合「真」與「善」,成三位一體,才能顯其終極的價值,因此,相對來看,模仿只會生成一個圖像或影像,它不具真實性,更乏了理念的存在,它是對寄於理念世界中的東西去進行模仿,亦即對真實作第二次的遷移。



因此,藝術家需通過作品,發現世俗之美,進而上升至理念中絕對之美,此屬探索的過程,也是審美過程的經驗累積。美的自身,必然存著一種力量,為了感悟另一種美:即心靈中比塵世所見的更好更真的美感。



作為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不追求理念,卻指向現實世界,他認為一切皆自模仿客觀現象而來,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源於我們的感知。他與老師最顯著不同之處:乃在關於「模仿」的闡釋。



柏拉圖堅持模仿必然要有理念美,有其典型性及本質性,故藝術家的自由也將受限制,「藝術模仿自然」講求的都是寫實,但亞里士多德卻認為主要內容不在模仿自然,他提出模仿可融入在人類活動之中,把模仿設想為人的一種自然而生的機能,此機能也可成為人的活動的原因和滿足的來源。



亞里士多德主張藝術家不僅可以依照實在的原樣作呈顯,同時也可以把它呈顯成較醜或更美的形相,即他們可以把現實生活中的模樣顯現出來,也可以呈顯得比平常更壞或更好,這當中就成就了模仿的不同選擇。



再進一步,若藝術家能把分散在自然之中的美感集合起來,那麼創造出來的藝術品將比自然更美,因為把事物顯現得比它們現實的樣子更好,原是一件可能發生的事情,此舉除了與模仿論中的自然分開,也跟純複寫的做法大異其趣。



總的來看,亞里士多德將模仿分成三種模式:1. 自然的模仿,按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模仿;2. 社會的模仿,照人所說事物的樣貌去模仿;3. 理想的模仿,按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去模仿。



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傳統,他亦強調理想的模仿的模式,認定自然界中一切可見事物,皆為繪畫模仿的對象,除了重視模仿的再現,更提出藝術家的心靈,應如一面鏡子去反映和攝取自然。



藝術家的任務乃藝術地再現自然,此一信念,一直影響著西方藝術的發展,直至攝影技術的誕生,繪畫再現的功能與價值,才漸次被取代,並直接催生現代藝術的興起。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模仿與寫實





「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



------ 亞理士多德



中國古代繪畫「六法論」中,有「應物象形」之說;古希臘先哲亞理士多德亦曾說過:「一切皆是模仿」,這都在說明了模仿的理論,也引證了藝術實踐中的再現及仿真,其實,攝影術未出現前,寫實作品更包含紀實的功能,而繪畫中的「寫實性」與「藝術性」,在抽象藝術未誕生前,也從未被質疑,從人類藝術史去看,寫實作品之多,仿如天上的繁星!


在中外畫史論述中,分別記載了兩個有關模仿和寫實的故事,饒富趣味,傳留千古,堪足玩味:唐代張彥遠的著作《歷代名畫記》中,記述了三國時期著名畫家曹不興,在畫屏風時,不慎誤落一墨點,遂將它改畫成蠅,居然騙得孫權用手去撣它,此故事至今仍為人所樂道。


西方古羅馬時代,作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博物史》中,亦記載了一件廣為人知的軼事:兩位古希臘著名畫家宙克西斯和巴拉修斯,約定於畫藝上一試高下,宙克西斯畫了幾可亂真的葡萄,騙得鳥兒紛紛飛前來啄食;但巴拉修斯畫了一幅被簾幕掩蓋的作品,竟騙得宙克西斯伸手去掀起那簾子,當他驚覺自己被愚弄了,他不得不服輸,因他所畫的只騙了鳥兒,而巴拉修斯竟能愚弄了畫家的眼睛。


亞理士多德認為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並引發了「藝術模仿論」。其實,早在先民原始藝術中,已可看到追求寫實的表現,如洞穴中的野獸壁畫,乃屬一種模仿的藝術,由於取材於自然界和生活環境,故亦屬對自然形態的模擬,而模擬技巧的進步和發展,也逐漸趨向逼真的表現,「再現」成為追求較高寫實技巧的目標。


在西方歷史中,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是最早進入寫實階段的造型藝術,希臘人致力促進這種手法的推展,乃因需要滿足社會大眾的要求,務令藝術作品,足以刻劃及表現史詩及神話中的人物與情節,如維納斯、太陽神阿波羅等完美的人物造型。


為配合寫實的表現,希臘早期更衍生了各種不同的理論與技法,如「明暗造型法」、「遠景短縮法」及「黃金比律」,令作品中的形象變得栩栩如生,並導引及開創了後世廣為應用的「焦點透視」,亦即「幾何透視」。由於「藝術模仿現實」的美學論述中,也包含了情感與認知,故同時奠定了西方千古以來「寫實派」藝術的高度發展,蔚成一個歷史的傳統。


從中國美術史去看,遠在宋代以前的藝術時期,無論繪畫、雕塑,也一直強調寫實的表現,力求將外界事物的形貌,盡量作真實的模仿,因此,人物故事的題材,曾經一度成為繪畫所描繪的基本對象。試看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千軍萬馬,從整體造型上說,陶俑、陶馬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似,造型、服飾、隊列,都呈現了真實的寫照,每一視覺面都出現立體雕塑的空間美。


宋元以後,山水風景、花鳥走獸的題材,逐次取代了人物故事,而這種「抽象美」的寫意手法,也有意識地排拒寫實性,它的萌芽實在要比西方更早,西方自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繪畫的問世,才掀起純粹「抽象」的藝術形式,令藝術作品不再追求形似的寫實,為審美活動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


時至今天,模仿與寫實,不過是藝術的一種「形式」而已,我們也不必為要追求抽象美,而棄掉模仿與寫實的概念。藝術的真正「內容」,應是審美的情感,藝術欣賞與創作,必須培養審美的眼光,唯有擁有它,才能尋見美、欣賞美!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美在上帝





「因此,是你,主,創造了天地;你是美,因為它們是美麗的;你是善,因為它們是好的;你實在,因為它們存在,但它們的美、善、存在,並不和創造者一樣;相形之下,它們並不美、並不善、並不存在。」





------ 奧古斯丁





「美在上帝」,此一觀念,正好普照奧古斯丁的美學思想的終極真理所在。作為中世紀基督教美學的奠基人,他著作甚豐,是醉心深究美及藝術的教會領袖。他認為美生成於秩序之間,屬最高層次的美,故自有其構成的原理。當中內蘊的關係,唯有  上帝方能作出具體詳盡的解釋。



中世紀基督教美學最基本的命題,是以 上帝作為「真善美」的本體和出處,同時,亦是它的終極點。上帝的美,並不存於物形,而在乎於精神裏。奧古斯丁在他的著作《論美與適宜》中,論及人愛 上帝,不在 上帝的形貌、聲勢及肉眼所見,乃從 祂的光明、芬芳與感領而來,即 上帝的無始無終、無生無滅的永恆的美,不管從內在或外在價值之間作判斷, 上帝的至美,自亙古到永遠,直是世人亟需讚頌的。



不論世界是美或不美,但仍需以「上帝為美」。奧古斯丁曾懊悔自己在年輕時代,曾經只愛美好的形象和鮮豔的色彩,他祈求個人不再為眼目的情欲所宥,而讓靈魂被 上帝及聖靈所充滿。世俗中,人從視覺所觸及的形體,即使美感與快感俱存,但從「美在上帝」的角度相對來看,這只屬較低層次的美,因肉眼所見,當不及心眼所視,人只看事物的表面,唯 上帝卻是著重內在之美。



用精神領悟的,當較雙目所見的為美,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美,更接近 上帝的美。欣賞美好的東西,唯有用心智,方能感受那份構成的大美,這就是普照萬物的神聖的秩序,一切當來自 上帝。



奧古斯丁是用秩序貫通神聖與世俗,作為對比及對照式的二元論,並漸次衍化將醜作為美、惡作為善的對立範疇。人類自上帝所造而來,美與善自有其恰如其分的角色,世情好比一首對稱有序的詩歌,這也是揭示了 神的意旨所在。



在論及醜的同時,奧古斯丁把惡作為善的對立概念,以證明 上帝創世的完善。因為 上帝自有永有,始宇宙,對天地作出井然有序的安排,即使宇宙中有惡事,唯對具美感的心眼來說,當中的醜只屬缺陷之美,卻無損宇宙之美,因為至善至美的 上帝,祂所創之宇宙該是至善至美的。



那末,我們該如何去認識「宇宙為美,美在上帝」的前設及意義呢?其實,上帝以必然的秩序去安排世界,善惡美醜各就其位,憑此論証,足以顯示出宇宙整體的美善和理性,美有其永恒及絕對的意蘊,而醜則只有局部及相對的意義,它的價值只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故此,在基督教美學框架中,它並不是一個消極的符號,而被視作正面的範疇。



無論如何,世俗的美畢竟有其相對性,但上帝的美卻是絕對的。宇宙中,為人所欣賞的事物,除了必須具備美感要素外,還需觀賞者在審美過程中,引發認同及接受,以鞏固美感的獲取,獨是 上帝的大美,卻是直面給與人類全然清純無欲的美感與愉悅,乃純粹的「無目的性」,如莊子所言:「天地大美而不言」,當觀照的途徑,自肉身之眼變為心靈之目,無論自然美或藝術美,必自 上帝而來,而美的存在,也引證了 上帝的至善與至美。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藝術的再思







四十載尋藝,於我而言:藝術不啻為創作行為;也是生活經驗與精神信仰;更屬生命意義的體現。對藝術,多反省、常再思,不但能提昇藝術創作的能量;重燃昔日研藝的熱誠,在今日「後現代主義」講求「價值重估」的時代,藝術變得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教人難以捉摸的時刻,對藝術的觀念,不論新舊,深思細慮,直是「醍醐灌頂」,方可持守正道。


在我國傳統裏,「琴棋書畫」乃文人嗜愛。鑽研藝術,不在乎成就光輝傳世的藝術作品,也不純為個人卓然成家,最重要在於「怡情養性」,修養成「才德兼備」的仁人君子。從我國古代文化傳統去看,藝術意蘊深邃,「藝」是指生命裡的理想情境,而「術」則是應用物料工具的表現手段,藝術最大的功能,在使人能優遊自在於生命的理想情境中,進入「有情天地」。


然於西方,藝術不單具文化價值;也是理想的教育思想。它源於中世紀基督宗教,其教義不但是西方人心靈生活及文化思想的依據,同時也從中孕育豐富的藝術作品,用以宣揚信息及教化信眾,帶來「真善美」,也開展文化藝術的歷史,豐富了西方的人文精神。作為神的子民,個人確信美自上帝,祂是一切美感的源頭。


試從中西文化相互對照:在中國古代,藝術具有理想教育方式的意義。在《論語》篇中,孔子教導學生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若據國人排序的習慣,「游於藝」排於最末,足顯其重要性。按宋儒朱熹的釋義:「游者,玩物適情之謂。」透過藝術,啟迪心智、培育情操,領悟天地間的道德,直趨自在的人生,踏進優遊的情境中。


若從相對角度看西方:文化傳統淵遠流長,自希臘以降,人文藝術,有完整思想體系的建立,甚多哲學家都對藝術與美學,提出精闢獨到的見解。不同的藝術理論,如亞理士多德的「藝術是創造性的模仿活動。」黑格爾卻認為「藝術是精神活動外化的結果。」至於托爾斯泰則主張「藝術是情感的傳達與表現。」西方藝術講究「獨創性」,藝術創作,乃個人回應社會、時代、歷史的行動,重視藝術觀念、藝術過程及藝術作品三大要素。


千古以還,無數藝術家,傾畢生之力,欲竟藝術全功,以延續文化傳承的精神,為人類留下巨大且寶貴的文化資產。看人類文化史:曠世巨作,多如天上繁星。走過人間幾許歲月,更在世人心中,留下珍貴的回憶。美好的作品,直如生命中的明燈,照亮我們的心靈,同時也傳達了歷代藝術家的摯誠、文化光輝的沉積,並昇華成人間理想和希望,讓我們懷抱今日、憧憬將來,燃點生命的亮光。


時至今日,教育普及,對具一定文化程度的現代人,藝術不再陌生。自世界民主革命後,博物館不再純為帝王貴族服務。當中所陳列大量珍貴的藝術藏品,開放向民眾公開展示,且有教育性推廣活動,並於社區中積極推行。隨著出版業及資訊網絡的迅速發展,藝術品直是唾手可得,不再遙不可及。若你熱愛藝術,你將發現,藝術品常伴在身旁。


「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雖說藝術常伴身旁,欣賞藝術,卻如霧裏看花,難作清晰及深層次的理解。文藝復興版畫大師丟勒曾說:「美是什麼?我不知道。」何謂藝術?什麼是藝術作品?是否所有藝術作品皆為美?藝術與宗教、道德、社會,至人生有何關係?此非只為藝術家的苦惱,對重視藝術、熱愛生命、禮贊人生的觀眾,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西方藝術,自二十世紀「印象主義」的出現,帶來重要的繪畫革命,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藝術種子,遍地開花。流派迭興,推陳出新,不同理論、藝術概念,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並衝擊舊有的價值和過往的歷史。而於近代的中國,雖有論者認為:五四運動只帶來文化的革新,藝術上卻是交上白卷,但其實仍有不少留學生,學成回國,以改良及復興我國藝術為己任,惜因政局不穩,動蕩的時代,令人文藝術的發展停滯不前。


在進入「現代藝術」的新時代,由於發展急促,觀者的步伐,未及緊隨,觀者徘徊於新與舊、傳統與創新之間,常是大惑不解!因著「後現代主義」的出現,講求價值重估、反對固有觀念、也不重視技巧及作品的「存有」,對此前所未見的藝術概念、大膽創新的前衛作品,如觀念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錄像藝術及數碼藝術等,藝術家皆以「反藝術」的手法來創作,惟此做法,讓缺乏視藝訓練的觀者難於捉摸,對藝術的千變萬化,更是匪夷所思!


對慣常欣賞傳統藝術的普羅大眾,藝術作品需包含了華麗豐腴的美感,還有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快感。若當中還有敘事或寓意的內容,更能添加作品的力量。唯進入藝術新紀元,即使藝術家,也陷於藝術觀念與藝術作品孰輕孰重之爭論中,故一般觀眾,便更難進入藝術的殿堂之中。


就拿藝術的虛與實的表現來看,五十年代,觀念藝術家克萊恩,曾舉行「空無」展覽,把巴黎一家畫廊全部空出,空白的四壁變成作品,將藝術純化為觀念。又如現代音樂大師凱吉,他的著名作品《四分三十三秒》,在表演過程中全以靜止無聲地進行,欣賞者需自行領會及感悟,成為創作過程中的重要部份。回頭看我國傳統繪畫,早受莊子「虛室生白」思想的影響。畫家重視「無筆墨處」的處理,即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莊子提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的自然觀,正道出「空」的神髓,相比之下,西方現代藝術鼓吹的新概念,向東方借鏡,實為「古為今用」。


觀乎今日的新藝術,自二次世界大戰後,藝術變得與哲學關係相當密切。藝術為哲學開展新的形態,成為哲學取得活力的橋樑。藝術家也放棄了傳統觀念及技巧,如極限主義,摒棄視覺元素的應用,強調觀念至上,宣告「繪畫已死」。藝術家牢牢抓緊「話語權」,自己對作品作意義的詮釋,或脆讓作品自行作出論述。


作為基督徒藝術工作者,個人對「後現代藝術」,不論觀念或作品,皆有存疑之處。其於傳統基本功及美學價值的否定,更令我大惑不解。近年在創作中,個人也運用「數碼科技」,但僅作輔助描繪技巧的新媒介而已。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需藉著真正的創作力,把個人因基督更新而來的生命彰顯出來。即使沒有信仰的非基督徒藝術家,也應確信新生命與創新,乃為息息相關。藝術求美,與愛及自由關係密切,這都是上帝在創造人類之初,早已賜給我們。


現代藝術之父畢加索,向人解釋欣賞現代藝術之道,他認為只管如欣賞小鳥歌聲般,喜歡就是了,何用理解?故欣賞藝術純是情意的活動。個人認為藝術求「真善美」,乃人生意義的追尋,若能持守真道,當可領悟藝術實為上帝賜與子民的禮物,不但美化人生,更可禮贊生命,感受主的同在。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藝術的圭臬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





------ 托爾斯泰





大眾走進藝術館,觀賞藝術品,是藝術欣賞活動,亦屬審美過程的進行,此為人類文化行為與高尚情操,當中也呈現了一種生活的品味。



其實,對藝術,從欣賞至深究的過程,宜先具備基本的概念與認識。究竟藝術是什麼?如何去定義?怎樣界定?它的本質、標準是什麼?這一連串的問題,有人視作習以為常;有人心中早有看法、也有只求賞心悅目,咸認為「藝術就是美」,何需費時贅述?



當然,「藝術就是美」,這是一般共通的看法,正如觀賞名作《蒙娜麗莎》,看畫中的人物,那端淑的儀態、微翹的嘴角、神秘的微笑和懾人的眼神,皆盡美善且傳神,但如此這般便可構成藝術嗎?觀乎幾百年來,藝術史家仍在追尋那微笑後未知的「真相」,試從本質去判別其價值取向及內蘊意義。



若符合「美」就是藝術,那美是什麼?卻是眾說紛紜:傳統有「充實是美」、「美在傳神」及「美是恰到好處」之說,唯至近代卻成了「新即是美」,甚或「怪即是美」及「醜即是美」的觀念,如杜象的《泉》,挪用日常現成物來搞作,顛覆了藝術既有的概念,「美」,似乎也沒法找出標準的定義,更遑論以此來確定藝術的定義。



藝術的定義,即使難以界定,但仍可透過歷史發展軌跡及創作自由開放,找出其端倪,我們不妨從中外藝術發展的歷史去作多角度的分析:


1.          藝術是人工製造的成品,作品就是藝術的載體;


2.          藝術即技藝,藝術家依靠技藝與才華產生藝術品;


3.          藝術含人類的精神,作品必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


4.          藝術是內心感受的外在顯現,所思所感皆是創意;


5.          藝術即創作,從模仿、再現至表現,創出新形象;


6.          藝術不具實用性,是無目的性的創造;


7.          藝術作品具終極的意義和價值。



試從以上分析作重新省視,人類在創意下的產物,若符合以上要點,是否可歸類為藝術?是否仍存有許多討論空間?因被視為藝術作品,仍需視乎欣賞者對它的觀感和態度,以及對藝術的認識度,更重要的是對藝術本體的掌握。



在西方美學史上,對於藝術的本體有著不同的看法,最為重視且影響深遠者,有以下四學說:


1.       模仿說:古希臘時代最為主張模仿說,認為藝術是模仿的模仿,或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也有人將此說稱之為「再現說」,我國古代主張「臨摹說」,與此實是異曲同工。


2.       表現說:此說認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也是主觀心靈的表現;亦是自我的表現。它是隨著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而出現,對20世紀影響深遠。


3.       形式說:此說主張藝術的本體在於形式,它是藝術最根本的東西,高於作品中敘述性的元素。若把情感的表現和形式的創造統一起來,將有助觀眾形成藝術的感覺。


4.       習慣說:此說屬當代藝術理論。認為藝術是由時代中大眾的習俗規定而來的,即藝術品是某種向藝術公眾呈現的被創作出來的產品,故亦可以說,藝術的界定,只不過是一種不確定的歸納。



綜合去看:藝術品在於為觀眾呈現一個意象世界,從而使觀眾產生美感,故藝術的本體,應是審美意象,此中含情與景,藝術是要將「意象」作物化,並使用技藝及物料,創作成藝術作品,作為觀眾實在的審美對象。因此,藝術的圭臬,在乎提供意象,亦即在作品中透過形式與內容,為觀眾打開一個完整的感性世界,使我們存在的世界變得更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