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美在上帝





「因此,是你,主,創造了天地;你是美,因為它們是美麗的;你是善,因為它們是好的;你實在,因為它們存在,但它們的美、善、存在,並不和創造者一樣;相形之下,它們並不美、並不善、並不存在。」





------ 奧古斯丁





「美在上帝」,此一觀念,正好普照奧古斯丁的美學思想的終極真理所在。作為中世紀基督教美學的奠基人,他著作甚豐,是醉心深究美及藝術的教會領袖。他認為美生成於秩序之間,屬最高層次的美,故自有其構成的原理。當中內蘊的關係,唯有  上帝方能作出具體詳盡的解釋。



中世紀基督教美學最基本的命題,是以 上帝作為「真善美」的本體和出處,同時,亦是它的終極點。上帝的美,並不存於物形,而在乎於精神裏。奧古斯丁在他的著作《論美與適宜》中,論及人愛 上帝,不在 上帝的形貌、聲勢及肉眼所見,乃從 祂的光明、芬芳與感領而來,即 上帝的無始無終、無生無滅的永恆的美,不管從內在或外在價值之間作判斷, 上帝的至美,自亙古到永遠,直是世人亟需讚頌的。



不論世界是美或不美,但仍需以「上帝為美」。奧古斯丁曾懊悔自己在年輕時代,曾經只愛美好的形象和鮮豔的色彩,他祈求個人不再為眼目的情欲所宥,而讓靈魂被 上帝及聖靈所充滿。世俗中,人從視覺所觸及的形體,即使美感與快感俱存,但從「美在上帝」的角度相對來看,這只屬較低層次的美,因肉眼所見,當不及心眼所視,人只看事物的表面,唯 上帝卻是著重內在之美。



用精神領悟的,當較雙目所見的為美,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美,更接近 上帝的美。欣賞美好的東西,唯有用心智,方能感受那份構成的大美,這就是普照萬物的神聖的秩序,一切當來自 上帝。



奧古斯丁是用秩序貫通神聖與世俗,作為對比及對照式的二元論,並漸次衍化將醜作為美、惡作為善的對立範疇。人類自上帝所造而來,美與善自有其恰如其分的角色,世情好比一首對稱有序的詩歌,這也是揭示了 神的意旨所在。



在論及醜的同時,奧古斯丁把惡作為善的對立概念,以證明 上帝創世的完善。因為 上帝自有永有,始宇宙,對天地作出井然有序的安排,即使宇宙中有惡事,唯對具美感的心眼來說,當中的醜只屬缺陷之美,卻無損宇宙之美,因為至善至美的 上帝,祂所創之宇宙該是至善至美的。



那末,我們該如何去認識「宇宙為美,美在上帝」的前設及意義呢?其實,上帝以必然的秩序去安排世界,善惡美醜各就其位,憑此論証,足以顯示出宇宙整體的美善和理性,美有其永恒及絕對的意蘊,而醜則只有局部及相對的意義,它的價值只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故此,在基督教美學框架中,它並不是一個消極的符號,而被視作正面的範疇。



無論如何,世俗的美畢竟有其相對性,但上帝的美卻是絕對的。宇宙中,為人所欣賞的事物,除了必須具備美感要素外,還需觀賞者在審美過程中,引發認同及接受,以鞏固美感的獲取,獨是 上帝的大美,卻是直面給與人類全然清純無欲的美感與愉悅,乃純粹的「無目的性」,如莊子所言:「天地大美而不言」,當觀照的途徑,自肉身之眼變為心靈之目,無論自然美或藝術美,必自 上帝而來,而美的存在,也引證了 上帝的至善與至美。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藝術的再思







四十載尋藝,於我而言:藝術不啻為創作行為;也是生活經驗與精神信仰;更屬生命意義的體現。對藝術,多反省、常再思,不但能提昇藝術創作的能量;重燃昔日研藝的熱誠,在今日「後現代主義」講求「價值重估」的時代,藝術變得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教人難以捉摸的時刻,對藝術的觀念,不論新舊,深思細慮,直是「醍醐灌頂」,方可持守正道。


在我國傳統裏,「琴棋書畫」乃文人嗜愛。鑽研藝術,不在乎成就光輝傳世的藝術作品,也不純為個人卓然成家,最重要在於「怡情養性」,修養成「才德兼備」的仁人君子。從我國古代文化傳統去看,藝術意蘊深邃,「藝」是指生命裡的理想情境,而「術」則是應用物料工具的表現手段,藝術最大的功能,在使人能優遊自在於生命的理想情境中,進入「有情天地」。


然於西方,藝術不單具文化價值;也是理想的教育思想。它源於中世紀基督宗教,其教義不但是西方人心靈生活及文化思想的依據,同時也從中孕育豐富的藝術作品,用以宣揚信息及教化信眾,帶來「真善美」,也開展文化藝術的歷史,豐富了西方的人文精神。作為神的子民,個人確信美自上帝,祂是一切美感的源頭。


試從中西文化相互對照:在中國古代,藝術具有理想教育方式的意義。在《論語》篇中,孔子教導學生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若據國人排序的習慣,「游於藝」排於最末,足顯其重要性。按宋儒朱熹的釋義:「游者,玩物適情之謂。」透過藝術,啟迪心智、培育情操,領悟天地間的道德,直趨自在的人生,踏進優遊的情境中。


若從相對角度看西方:文化傳統淵遠流長,自希臘以降,人文藝術,有完整思想體系的建立,甚多哲學家都對藝術與美學,提出精闢獨到的見解。不同的藝術理論,如亞理士多德的「藝術是創造性的模仿活動。」黑格爾卻認為「藝術是精神活動外化的結果。」至於托爾斯泰則主張「藝術是情感的傳達與表現。」西方藝術講究「獨創性」,藝術創作,乃個人回應社會、時代、歷史的行動,重視藝術觀念、藝術過程及藝術作品三大要素。


千古以還,無數藝術家,傾畢生之力,欲竟藝術全功,以延續文化傳承的精神,為人類留下巨大且寶貴的文化資產。看人類文化史:曠世巨作,多如天上繁星。走過人間幾許歲月,更在世人心中,留下珍貴的回憶。美好的作品,直如生命中的明燈,照亮我們的心靈,同時也傳達了歷代藝術家的摯誠、文化光輝的沉積,並昇華成人間理想和希望,讓我們懷抱今日、憧憬將來,燃點生命的亮光。


時至今日,教育普及,對具一定文化程度的現代人,藝術不再陌生。自世界民主革命後,博物館不再純為帝王貴族服務。當中所陳列大量珍貴的藝術藏品,開放向民眾公開展示,且有教育性推廣活動,並於社區中積極推行。隨著出版業及資訊網絡的迅速發展,藝術品直是唾手可得,不再遙不可及。若你熱愛藝術,你將發現,藝術品常伴在身旁。


「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雖說藝術常伴身旁,欣賞藝術,卻如霧裏看花,難作清晰及深層次的理解。文藝復興版畫大師丟勒曾說:「美是什麼?我不知道。」何謂藝術?什麼是藝術作品?是否所有藝術作品皆為美?藝術與宗教、道德、社會,至人生有何關係?此非只為藝術家的苦惱,對重視藝術、熱愛生命、禮贊人生的觀眾,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西方藝術,自二十世紀「印象主義」的出現,帶來重要的繪畫革命,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藝術種子,遍地開花。流派迭興,推陳出新,不同理論、藝術概念,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並衝擊舊有的價值和過往的歷史。而於近代的中國,雖有論者認為:五四運動只帶來文化的革新,藝術上卻是交上白卷,但其實仍有不少留學生,學成回國,以改良及復興我國藝術為己任,惜因政局不穩,動蕩的時代,令人文藝術的發展停滯不前。


在進入「現代藝術」的新時代,由於發展急促,觀者的步伐,未及緊隨,觀者徘徊於新與舊、傳統與創新之間,常是大惑不解!因著「後現代主義」的出現,講求價值重估、反對固有觀念、也不重視技巧及作品的「存有」,對此前所未見的藝術概念、大膽創新的前衛作品,如觀念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錄像藝術及數碼藝術等,藝術家皆以「反藝術」的手法來創作,惟此做法,讓缺乏視藝訓練的觀者難於捉摸,對藝術的千變萬化,更是匪夷所思!


對慣常欣賞傳統藝術的普羅大眾,藝術作品需包含了華麗豐腴的美感,還有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快感。若當中還有敘事或寓意的內容,更能添加作品的力量。唯進入藝術新紀元,即使藝術家,也陷於藝術觀念與藝術作品孰輕孰重之爭論中,故一般觀眾,便更難進入藝術的殿堂之中。


就拿藝術的虛與實的表現來看,五十年代,觀念藝術家克萊恩,曾舉行「空無」展覽,把巴黎一家畫廊全部空出,空白的四壁變成作品,將藝術純化為觀念。又如現代音樂大師凱吉,他的著名作品《四分三十三秒》,在表演過程中全以靜止無聲地進行,欣賞者需自行領會及感悟,成為創作過程中的重要部份。回頭看我國傳統繪畫,早受莊子「虛室生白」思想的影響。畫家重視「無筆墨處」的處理,即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莊子提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的自然觀,正道出「空」的神髓,相比之下,西方現代藝術鼓吹的新概念,向東方借鏡,實為「古為今用」。


觀乎今日的新藝術,自二次世界大戰後,藝術變得與哲學關係相當密切。藝術為哲學開展新的形態,成為哲學取得活力的橋樑。藝術家也放棄了傳統觀念及技巧,如極限主義,摒棄視覺元素的應用,強調觀念至上,宣告「繪畫已死」。藝術家牢牢抓緊「話語權」,自己對作品作意義的詮釋,或脆讓作品自行作出論述。


作為基督徒藝術工作者,個人對「後現代藝術」,不論觀念或作品,皆有存疑之處。其於傳統基本功及美學價值的否定,更令我大惑不解。近年在創作中,個人也運用「數碼科技」,但僅作輔助描繪技巧的新媒介而已。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需藉著真正的創作力,把個人因基督更新而來的生命彰顯出來。即使沒有信仰的非基督徒藝術家,也應確信新生命與創新,乃為息息相關。藝術求美,與愛及自由關係密切,這都是上帝在創造人類之初,早已賜給我們。


現代藝術之父畢加索,向人解釋欣賞現代藝術之道,他認為只管如欣賞小鳥歌聲般,喜歡就是了,何用理解?故欣賞藝術純是情意的活動。個人認為藝術求「真善美」,乃人生意義的追尋,若能持守真道,當可領悟藝術實為上帝賜與子民的禮物,不但美化人生,更可禮贊生命,感受主的同在。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藝術的圭臬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





------ 托爾斯泰





大眾走進藝術館,觀賞藝術品,是藝術欣賞活動,亦屬審美過程的進行,此為人類文化行為與高尚情操,當中也呈現了一種生活的品味。



其實,對藝術,從欣賞至深究的過程,宜先具備基本的概念與認識。究竟藝術是什麼?如何去定義?怎樣界定?它的本質、標準是什麼?這一連串的問題,有人視作習以為常;有人心中早有看法、也有只求賞心悅目,咸認為「藝術就是美」,何需費時贅述?



當然,「藝術就是美」,這是一般共通的看法,正如觀賞名作《蒙娜麗莎》,看畫中的人物,那端淑的儀態、微翹的嘴角、神秘的微笑和懾人的眼神,皆盡美善且傳神,但如此這般便可構成藝術嗎?觀乎幾百年來,藝術史家仍在追尋那微笑後未知的「真相」,試從本質去判別其價值取向及內蘊意義。



若符合「美」就是藝術,那美是什麼?卻是眾說紛紜:傳統有「充實是美」、「美在傳神」及「美是恰到好處」之說,唯至近代卻成了「新即是美」,甚或「怪即是美」及「醜即是美」的觀念,如杜象的《泉》,挪用日常現成物來搞作,顛覆了藝術既有的概念,「美」,似乎也沒法找出標準的定義,更遑論以此來確定藝術的定義。



藝術的定義,即使難以界定,但仍可透過歷史發展軌跡及創作自由開放,找出其端倪,我們不妨從中外藝術發展的歷史去作多角度的分析:


1.          藝術是人工製造的成品,作品就是藝術的載體;


2.          藝術即技藝,藝術家依靠技藝與才華產生藝術品;


3.          藝術含人類的精神,作品必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


4.          藝術是內心感受的外在顯現,所思所感皆是創意;


5.          藝術即創作,從模仿、再現至表現,創出新形象;


6.          藝術不具實用性,是無目的性的創造;


7.          藝術作品具終極的意義和價值。



試從以上分析作重新省視,人類在創意下的產物,若符合以上要點,是否可歸類為藝術?是否仍存有許多討論空間?因被視為藝術作品,仍需視乎欣賞者對它的觀感和態度,以及對藝術的認識度,更重要的是對藝術本體的掌握。



在西方美學史上,對於藝術的本體有著不同的看法,最為重視且影響深遠者,有以下四學說:


1.       模仿說:古希臘時代最為主張模仿說,認為藝術是模仿的模仿,或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也有人將此說稱之為「再現說」,我國古代主張「臨摹說」,與此實是異曲同工。


2.       表現說:此說認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也是主觀心靈的表現;亦是自我的表現。它是隨著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而出現,對20世紀影響深遠。


3.       形式說:此說主張藝術的本體在於形式,它是藝術最根本的東西,高於作品中敘述性的元素。若把情感的表現和形式的創造統一起來,將有助觀眾形成藝術的感覺。


4.       習慣說:此說屬當代藝術理論。認為藝術是由時代中大眾的習俗規定而來的,即藝術品是某種向藝術公眾呈現的被創作出來的產品,故亦可以說,藝術的界定,只不過是一種不確定的歸納。



綜合去看:藝術品在於為觀眾呈現一個意象世界,從而使觀眾產生美感,故藝術的本體,應是審美意象,此中含情與景,藝術是要將「意象」作物化,並使用技藝及物料,創作成藝術作品,作為觀眾實在的審美對象。因此,藝術的圭臬,在乎提供意象,亦即在作品中透過形式與內容,為觀眾打開一個完整的感性世界,使我們存在的世界變得更光亮。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淺論 基督教與藝術





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美」。藝術也貴乎「真善美」的追求,此乃藝術創作先決的要素。同樣地,這三項要素對宗教也是不可或缺的。藝術作為人類創作美與鑒賞美的活動,明確地與宗教有著一種本質性的關係。




談論「基督教」與「藝術」的關係,并不僅僅因為「中世紀理論美學」是從基督教思想理論中發掘整理出來,事實上因理論美學本身的內容及應用,就已完全涉及宗教和藝術。從早期教堂建築、鑲崁畫、圖像學及手抄本插圖,皆可作為引證。此類創作不但豐富了文化藝術的歷史遺產,對鞏固和強化上帝與信徒的親密關係;感受上帝的恩澤,也起著無比的作用。





筆者作為基督徒,並研習藝術創作經年,深感基督教信仰的體驗與美的體驗實具有其共通點。從歷史角度去看,基督教始終是西方藝術的泉源。假若缺少了這方面的基礎,深信人類的藝術將永遠不會產生,更遑論得以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級藝術珍品,甚多是透過基督教的教義和美學以作主要題材的。當中所反映出來的價值:如追求永恆之心及持久創作的毅力,更與事奉及榮耀上帝的忠誠不謀而合。試看「文藝復興」的巨匠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的天頂壁畫,此一驚世駭俗的巨作,當中以「創造亞當」畫幅最為懾人:除展示了上帝和亞當完美的形體外;。兩人手指一觸的描繪更成為經典的一幕,將《創世記》中所記載的經文------「賜與人類生命和靈性」充分表現出來。而米開朗基羅歷經四年獨力承擔創作的毅力,也表現了他對教會的忠誠和宗教的順服。此外,他的著名雕塑作品「大衛像」,從《聖經》的啟示,創造了最理想化的完美形象,並藉此彰顯神的榮耀。




基督教藝術的源頭和準則是「神和衪旨意的實現」,目的乃是「反映神的救贖和衪國度的真實」。藝術創作的使命乃鼓勵創作人按聖靈的感動及聖經的真理去作想像、創造和再現自然。如《創世記》所記載:神是在「無有」中創造出天地萬物,並看著一切都甚美好。世人在藝術創作及欣賞過程中也應當抱有同一的感受。




個人尤好基督教的繪畫藝術。透過藝術欣賞更加深了對信仰的理解,對基督徒藝術家萌生無限的敬意。藝術作品橫跨兩千年的時空,無論傳統或現代作品,藝術家從基督和衪的啟示以及教會崇拜中汲取靈感,運用不同的形式,透過作品來豐富人們的思想,觸動人們的心弦,並滋養人們的靈魂。




創造實在是上帝的恩賜,衪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人,使我們也擁有衪的創作性,也具備欣賞的情操,為此我們需要重視藝術,因透過《聖經》可以確知這個訊息。期昐信徒對基督徒藝術家多加鼓勵,藉著作品發揮恩賜,為人世間帶來永恆的真善美。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淺談「境界說」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 王國維《人間詞話》


作為我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理論,「境」泛指「境界」或「意境」,乃作為衡量藝術性的標準。此理論的成形,始於唐代,延續至清代,並為國人廣泛使用。民初著名學者王國維於其著作《人間詞話》裏,更以「境界」作為文藝創作探本之源。


境界」或「意境」,常作同義詞的使用,也被視為一個相同的概念,唯即若如是,在論及藝術創作和作品時,王國維再進一步認為:兩者仍有少許的差別。他認為「意境」,只宜用於藝術作品中,而「境界」則不僅用於藝術作品裏,更可指出藝術家描寫的對象,即其藝術意象,甚至用作指出人心中的審美對象,正如《人間詞話》裏所論:「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王國維「境界說」,也相當於我國古典美學中的意象說,他不但強調審美意象是衡量藝術作品的標準,更指出審美意象是情與景、意與象的交融,更重要是它應從創作者的真實感受而來,必須具有再現的真實性。


其實,情與景、意與象,皆屬西方美學的概念。王國維引入於其論說中,並作進一步的確立與說明:他將「情」定為主動的感情;把「景」定為客觀的知識,成為藝術家的觀照和再現的對象,用作表現自然與人生。


比起其他美學範疇,「境界說」中的境界、意境,實為最重要的本質,乃藝術的本體,勝於傳統所重視之氣質與神韻。它同時強調了「意象」的重要地位,這對掌握我國古典美學的體系,有著很直接的幫助。


若說「境界說」中,最為人所樂誦的,亦為最有名者,當推「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大概念。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兩者的區別,也正是壯美與優美的區別。


雖然,「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提出,一直深受世人重視,但也引來甚多的批評,其中最甚者是指其語意不清,批評者認為若有「無我之境」,何來思想情感作表現?在這方面,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認為是岀於用詞不妥的緣故。


朱光潛指岀,「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乃移情作用,達至物我兩忘的境界,由於進入忘我之境,其實也正是「無我之境」,故情感與自我,早己載負於作品之中。


對壯美與優美的解釋,王國維參照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觀點:叔本華認為人只有自失於對象中,超脫了自我與欲求,也超然物外,才能充滿壯美。此外,人的意識要因眼前景象而感寧靜,便生優美。叔本華這個美學概念,正好清晰說明了王國維有關「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論說。


王國維運用西方美學的概念,著眼於審美意象的特點,同時通過對審美觀照的分析,對審美意象作出種種分類。這也是境界說的新觀點,對美學思想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從《聖經》看「藝術創造」


美在上帝 ------ 奧古斯丁


一切自然的東西都由神的藝術所創造,可以稱之為上帝的藝術作品

------ 托馬斯.阿奎那 



引言 : 藝術的定義是什麼?透過不同發展的理論告知我們:它具有廣泛且不同的解說,最為常人理解的說法,乃認為藝術是「美的發現」,亦即是「創造」。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創造:它無疑是一項偉大的創意工程,也是一個有秩序的創作行為和文化活動。

從狹義來說,「創造」代表藝術作品的誕生,其中涵蓋兩個層面:1.從無到有,藝術作品因應此帶神秘色彩的過程而生。2, 在已有的創作基礎上再作創新和發展,令藝術創作得以延續。此外,若從廣義來看,創造必須建造精神上的新天地,從社會、時代、歷史、文化、民族等層面構建新的素質,為我們的創造提供依據和動力。

柏拉圖美學認為最高、真正的美在上帝。亞理士多德的「藝術模仿論」告訴我們藝術必須模仿自然,也就是模仿上帝的作品。《聖經》開宗明義展現了這偉大的傑作。我們不妨從聖經的經文,尋找上帝如何透過祂的作品與藝術作對話

 

 米開朗基羅 ( 分開海水與陸地 )


聖經中的創造與藝術創造 :

1 創造宇宙 天地開始

「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一1)。上帝將空虛混沌的狀態轉化成為供人居住的大地,亦為一個創作的空間,也是歷史長河的開展。宇宙的創造乃「使無為有」,
屬全新的開始,也可用於一切存在的開始。此與藝術中的創造,其意義不謀而合。藝術創造中的「空間論」,亦從上帝創造宇宙衍生而來。

2 創造有其「主動性」

「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一1)。創世自上帝主動而來,乃不能預知。衪永遠站於「起初」之處,一切的主動全在於上帝。觀乎歷代藝術家也能發揮此信念,明白藝術創造工程實由上帝而來,讓他們擁有創造的能力,並賦予生命無限的美意。藝術家應曉得創造需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

3 新秩序的建立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創一2)上帝從無秩序、目的和意義的視域開始,令混沌的世界成為美麗的宇宙,一切井然有序,宜於人居。上帝建立美的秩序向世人展現「創造就是美」。此外,衪並賜予人掌管天地萬物。故藝術家必須明白首要的任務乃維繫這井然有序的新天地。藉著物料、工具和人手造成的藝術品,反映上帝在基督裏所更新的美麗天地。透過觀察及模仿自然,藝術工作者更引發「佈局」、「構圖」、「比例」等法則,造就偉大作品的出現。

4 從黑暗至光明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一3)。上帝先造光,並看光是好的,把光暗分開,可看到衪對光的重視,光乃創造的重要部份,也說明創造是好的,肯定了創造者本質的美善。光也是生命成長的必需品,在藝術創作中,光不單作物象的反映,也是色彩之母,缺了光,就不會有藝術作品。藝術家有窮一生之力以求光與影、色與彩的表現。如古典藝術對光的追求,至近代印象主義利用三稜鏡折射的色彩原理,皆可見對光的重視。

5 從天至地 確立空間

「上帝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
(創一7)。「上帝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上帝看著是好的。」(創一10)
上帝於此顯示了衪的大能:所做的都會成就,且是美善。上帝創造天地,讓萬物
與上帝同有居所,也確立了三維空間。此一空間不但屬形而上的,也是真實的存在和顯示。西方繪畫從模仿大自然所建立之空間理論及應用;中國畫論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與「天人合一」的傳統,皆確信「天地的由來」實源自偉大的造物主,人與天地、自然相互滲透,融合為一,不可分割。時空的延伸都掌握於上帝手中。


鑲嵌畫 ( 上帝造萬物 )


6 萬物生成 各從其類

「上帝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創一11)。上帝先創造天地,繼後又創造萬物,各從其類,體現了從無到有的「有秩序」的建立。這一切皆因上帝的旨意而被創造為「有」的。我們要在上帝的創造奇工中歡欣喜樂。在藝術領域中,不論屬那類別;也不論是創作者或欣賞者,在享受藝術過程中更需深切感受萬有皆上帝所造,必為衪所悅納。凡上帝所造,都是好的。

7 上帝的形像 人的形像

「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一27)。上帝創造的高潮就是人類的出現。其創造力,正是人類創造力的源頭。人有同一形像乃象徵人雖為受造物,但卻擁有創造力,且能透過觀察萬物感知內中的奧秘。當我們活出和運用上帝給我們藝術創作的恩賜,我們也能活出和反映上帝的形象像,藝術創作是上帝創造大能的延伸,也可說是上帝藉著那些按衪形象被創造的人而繼續創造不輟。



 丟勒 ( 亞當與夏娃 )


8 造男造女 各具特色

人類按上帝的形像樣式的公平原則所造。無論為男或女,人皆有其自我形像,此一形像應建立在上帝創造人這基礎上。敬拜上帝要採順服、欣賞的態度,因形像和樣式需通過群體相交以表現出來。從古至今,按男女形像發展的藝術法則甚多,且應用甚廣。舉希臘建築為例:除透過藝術創作以彰顯上帝的創造大能;其古典柱式的建築傳統,乃按人體比例發展而來。當中較粗壯的「多立克柱式」屬男性比例;較修長的「愛奧尼柱式」則屬女性比例。人因具有上帝的樣式,故人本身就是創作和諧規律的範本。這種「建築傳統」歷經中世紀,文藝復興至21世紀的今天,仍受建築師重視,並應用在現代的建築設計上。

結語 : 在人類文化史上,留下大量偉大的藝術創作,成就驕人,但與上帝的創造相比,實微不足道。我們在重視人的創作時,更需多欣賞衪所創造的萬物和大自然。創造的使命就是要人關心人類的整個文化------如何有創意地生活。哥德說:「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達到十全十美的這種願望,則是人的尺度。」托爾斯泰認為「藝術即情感交流」。上帝賜給我們智慧、情感。才能,並從作品流露出來,成為他的作品的精神,反映出他對上帝的敬虔態度,藝術絕不能成為藝術家的神,藝術創造必須是一種經歷上帝同行的生命流露,據此而成欣賞上帝創造的美麗和恩賜的台階。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淺析「藝術靈光論」






「現在,藝術作品透過其對展覽價值的絕對推崇而成為一種具有全新功能的創造物,在這種全新功能中,我們意識到了這些創造物的存在,這是一種藝術創造物,它作為人們以後能視之為附帶物的東西而呈現出來。」



------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在其重要論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中,不但系統地提出了藝術與政治的相互關係,更闡釋了「藝術靈光論」與展覽價值的重要性,基於此重要論述,奠定了他在西方文藝理論的地位。


什麼是藝術的「靈光」?根據班雅明的解說,是指類近於馬克思所論的商品拜物教一類的東西,它等同距離感、崇拜價値與本體性,並可理解為「於一定距離之外的獨一無二的現象」,此現象正好表現出在時空知覺的範疇中,藝術品的崇拜價值的公式化,也屬直到19世紀之前,藝術品的審美標誌。


19世紀末,隨著科技的躍進,人類社會進入了機械複製的時代,對一切藝術品、文化產品,進行大量的複製。班雅明認為此屬「技術複製文化」,他更從文化角度入手,透過藝術、生產力與技術手段,用以建立關係,確立了技術複製文化的概念,並用全面的機械複製,作為現代社會文化藝術的特徵。


班雅明在其論文中說道:「即使是藝術作品最完美的複製,也會缺少一種成分:它的現時現地性,它在其偶然問世的地點之獨一無二的存在。」他更進一步地解說:「藝術作品的這種獨一無二的存在,決定了它的歷史。在它存在的全部時間裡,它都是歷史的主旋律。」


其實,即使最完美的複製,也會缺少一種成分,亦即被排除的重要成分,這正是藝術的「靈光」。班雅明認為:「技術複製文化」的象徵必然喪失傳統文化的「靈光」,改變了過往藝術作品於殿堂中尊貴的面貌,成為人人皆可即可感的局面,令觀眾無遠弗屆,自由選擇於任何環境或形式作欣賞。


「靈光」可稱作「光環」、「靈氣」,它被世人視為傳統藝術的價值,特點是揭示了靈光,乃作為一定距離之外的獨一無二的現象。由於機械複製技術製造了大量複數性的複製品,用眾多的摹本去替代獨一無二的藝術原作,令藝術作為一種偶像的崇拜價值隨之下降,也促成藝術收藏的價值褪減。


隨著電腦科技文明的發展,人類掌握的技術得以大躍進,令複製的摹品與原作的真品,不再有明顯及效能的分別,藝術作品作為在禮儀的欣賞基礎上,便不再受到重視。在複製的摹品唾手可得的年代,藝術作品的仿造只會帶來裝飾意義的強化,誰還去管「靈光」的獨有性?更不會反對複製與仿造!


當然,擁有「靈光」的原作,其中的現時現地性,必然組成了它的真實性,並且與複製品相比之下,更顯其權威性的意義,亦即一種傳統的藝術觀念與價值觀念。不過,由於機械複製的先進技術,對不同之藝術品,可以越來越廣泛地進行完美的複製,要去鑑別誰是真偽,更是困難重重,這也涉及藝術品的「真實性」問題。


時至今日,由於現代社會大眾的渴求,導致機械複製藝術,漸次取代「有靈光的藝術」。班雅明認為,此因機械複製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要求,其優點是技術複製能把原作的摹本,帶到原作無法達到的地方,藉複雜多媒體手段,可增強藝術的展覽價值,試想,若藝術作品可透過展覽價值的絕對推崇,在世俗中將能產生更深邃的意義!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基督教美學初探



人只有使自己神聖,才能欣賞到美。 ------ 普洛丁 (204 - 270)



藝術作品起源于人的心靈,後者又為上帝的形象和創造物,而上帝的心靈則是自然萬物的源泉。 ----- 阿奎那 (1225 – 1274)





 拜占庭藝術   


 



 鑲嵌畫 ------ 基督像


                        
《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也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礎。這部宗教學的經典,在人類歷史上,更屬珍貴的歷史文獻,同時也是一部偉大的傳記。書中的訊息,歷久常新,通今古,讓人受用一生。試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作審視:從聖經而來的「基督精神」,乃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及文化發展體系。基督教的「教義」及「神學思想」構成了西方文明的重要部份------無論文學、藝術、哲學,凡屬人文和藝術創造等各方面都留有鮮明的印跡,為人文關懷提供滋潤的養分,其中中世紀基督教美學影響最為深遠。



自中世紀基督教美學的建立,藝術從為「宗教服務」開始,直至今天,藝術亦已成一「信仰」:用以追求真善美的永恆價值,當代西方尚有嚴肅且偉大的藝術家,仍本苦行僧的精神和生活態度,以個人創作去探索美的至善;藉此追求上帝國度的終極價值。



追溯西方美學的源流,應自古希臘時代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開始:美學的基本概念,如「和諧說」、「模仿論」都從他而來。此外他透過數的比率關係,建立「黃金分割」定律,廣為後世應用,至今不衰。繼後哲學家蘇格拉底從「美即善」及「目的論」角度去看人的美。其弟子柏拉圖則提出美是精神上的滿足,並倡「藝術模仿論」。至於亞里士多德,作為柏拉圖的傳人,他有著個人獨特的見解:認為事物的美,在於它本身具有美的特征。美是秩序、勻稱、明確,亦即事物的整一性。他才華橫溢;博通古今,將古希臘美學集中歸納成一體系,對歐洲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美學在古羅馬時代得以發揚光大,順利傳承和發展,並為中世紀美學結合「美學」和「神學」奠定基礎,當中也可看到宗教對美學的影響。中世紀哲學家普洛丁認為「形式美是由分享一種來自神的理式而得到的」。凡是和美同類的事物皆從神而來,神是真善的統一美,也是美的來源。創世記第一章所展示的,就是世上首幅美善的名畫。



說到基督教美學的創立者,歷代公認為著作《懺悔錄》的神學家奧古斯丁。他具掌握各種美學難題的能力,能將架構的美學理論與基督教神學融為一體,建立成完備的基督教美學。在其著作《論美與適宜》中:奧古斯丁深究「美的含義」;認為美乃取決於形狀,形狀來自比例及數。「整一」就是一切美德形式,形式實來自上帝。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美善的上帝創造美善的事物。再進一步作思考:上帝是美的原型,將自身的美顯現在多樣化的物質世界之中。他認為藝術美是從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產生的至美,必須為宗教服務,用作為讚美至善上帝的象徵,達至直觀上帝的目標。



被譽為「天使博士」的中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強調美是通過感官使人愉快的東西,並提出「美在形式」的說法,他認為一切美的事物的形式皆來自上帝。美有三大要素:第一它必須完整;次為和諧;最後是鮮明。三要素都與上帝有相關密切的連繫,因都屬上帝的體現。托馬斯的美學思想,承先啟下,在西方美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基督教自羅馬帝國獲合法地位,地下藝術亦伴隨教會重返地面。教會為了發展的需要,建造大型崇拜場所,大量基督教藝術也應運而生:如壁畫、鑲嵌畫、聖像畫、手抄本插圖、羅馬式美術、哥特式美術、雕塑及工藝等。不同的作品,主要是使欠乏文化基礎的信徒,讓他們能在直覺感官上,感知未能理解經文中的宗教內容。中世紀基督教美學常被評規範性高,造型呆板,需守嚴格的排列次序,不夠生動。但作為「宗教職能」為主的藝術,就需專為宗教服務。當中「審美職能」自不受重視。象征手法被用作表現神秘的屬靈世界,這種規範化的方法乃無可奈何束縛了藝術家的想象力,但於歷史時空仍有一定的價值,當中的意識形態,強調至美至善為主,理性主義和實踐觀點相互結合,令社會保持平靜和諧。




 羅馬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





在基督教美學中,上帝代表至美至善,藝術家在本著相同的信仰和理念進行藝術創作。綜覽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至當代藝術,人都以藝術尋找宗教以謀出路------宗教的精神本質,以及人類對救贖的追尋。基督教美學雖強調「藝術為宗教服務」,但與此同時,藝術家也大量使用基督教內容作創作素材,更因此豐富了文化藝術的遺產,信仰不僅帶來生命的盼望,也造就藝術史上不少著名作品,藉著創作,運用視覺化的圖像去審視生命的意義和終極至美的永恆。



西方美學史家,部份不重視中世紀美學,認為中世紀沒有完整美學體系,只挪用希獵哲學的概念,更需比附在基督教神學上,但此說法只用了單一知識框架理論作衡量:美學理論必須是直接討論審美和藝術的理論。對焦中世紀美學,此說難以成理。在基督教美學的角度來看,實在是不恰當和籠統的說法。從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作品中,可確定中世紀人自有其審美意識和審美文化,以及美學理論。總的來說,西方文化不離基督教文化;而西方藝術也同樣離不開基督教藝術。這一切都是榮耀上帝的見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