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淺析「藝術靈光論」






「現在,藝術作品透過其對展覽價值的絕對推崇而成為一種具有全新功能的創造物,在這種全新功能中,我們意識到了這些創造物的存在,這是一種藝術創造物,它作為人們以後能視之為附帶物的東西而呈現出來。」



------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在其重要論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中,不但系統地提出了藝術與政治的相互關係,更闡釋了「藝術靈光論」與展覽價值的重要性,基於此重要論述,奠定了他在西方文藝理論的地位。


什麼是藝術的「靈光」?根據班雅明的解說,是指類近於馬克思所論的商品拜物教一類的東西,它等同距離感、崇拜價値與本體性,並可理解為「於一定距離之外的獨一無二的現象」,此現象正好表現出在時空知覺的範疇中,藝術品的崇拜價值的公式化,也屬直到19世紀之前,藝術品的審美標誌。


19世紀末,隨著科技的躍進,人類社會進入了機械複製的時代,對一切藝術品、文化產品,進行大量的複製。班雅明認為此屬「技術複製文化」,他更從文化角度入手,透過藝術、生產力與技術手段,用以建立關係,確立了技術複製文化的概念,並用全面的機械複製,作為現代社會文化藝術的特徵。


班雅明在其論文中說道:「即使是藝術作品最完美的複製,也會缺少一種成分:它的現時現地性,它在其偶然問世的地點之獨一無二的存在。」他更進一步地解說:「藝術作品的這種獨一無二的存在,決定了它的歷史。在它存在的全部時間裡,它都是歷史的主旋律。」


其實,即使最完美的複製,也會缺少一種成分,亦即被排除的重要成分,這正是藝術的「靈光」。班雅明認為:「技術複製文化」的象徵必然喪失傳統文化的「靈光」,改變了過往藝術作品於殿堂中尊貴的面貌,成為人人皆可即可感的局面,令觀眾無遠弗屆,自由選擇於任何環境或形式作欣賞。


「靈光」可稱作「光環」、「靈氣」,它被世人視為傳統藝術的價值,特點是揭示了靈光,乃作為一定距離之外的獨一無二的現象。由於機械複製技術製造了大量複數性的複製品,用眾多的摹本去替代獨一無二的藝術原作,令藝術作為一種偶像的崇拜價值隨之下降,也促成藝術收藏的價值褪減。


隨著電腦科技文明的發展,人類掌握的技術得以大躍進,令複製的摹品與原作的真品,不再有明顯及效能的分別,藝術作品作為在禮儀的欣賞基礎上,便不再受到重視。在複製的摹品唾手可得的年代,藝術作品的仿造只會帶來裝飾意義的強化,誰還去管「靈光」的獨有性?更不會反對複製與仿造!


當然,擁有「靈光」的原作,其中的現時現地性,必然組成了它的真實性,並且與複製品相比之下,更顯其權威性的意義,亦即一種傳統的藝術觀念與價值觀念。不過,由於機械複製的先進技術,對不同之藝術品,可以越來越廣泛地進行完美的複製,要去鑑別誰是真偽,更是困難重重,這也涉及藝術品的「真實性」問題。


時至今日,由於現代社會大眾的渴求,導致機械複製藝術,漸次取代「有靈光的藝術」。班雅明認為,此因機械複製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要求,其優點是技術複製能把原作的摹本,帶到原作無法達到的地方,藉複雜多媒體手段,可增強藝術的展覽價值,試想,若藝術作品可透過展覽價值的絕對推崇,在世俗中將能產生更深邃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