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西方繪畫史中的基督教


引言



「上帝賞賜美麗。」 ------ 乃歷來基督徒藝術家所持守的信念。上帝在衪的創造秩序中充分反映自己的屬性,受造的藝術家從事創作活動,也按自己被造的特質,藉作品以彰顯神的榮耀,以及屬神的特質和完美。人是按著上帝的形像所造,此乃人類創造力的源頭。當我們能活出神所給予創作的恩賜時,我們也可反映上帝的形像。




在西方藝術史中,藝術工作者的任務是要藉著人的創作,反映上帝在基督裏所更新的美麗天地。藝術生命是一種創作的生命。對於藝術作品,信仰者與非信仰者的觀感實在不同,從與基督教內容有關的藝術作品,可反映西方藝術的發展和進步。




西方繪畫博大精深,當中又以宗教為題材的繪畫在繪畫史上佔有很重的比率。基督教作為歐洲社會的精神支柱,對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貢獻良多。歷代以《聖經》為藍本的基督教繪畫,不僅是西方繪畫的偉大傳統,且取得驚人的成就。西方繪畫史的一些著名作品,往往是因著教會或某個個人交給藝術家的任務而誕生,此種藝術資助形式,在中世紀教會或文藝復興貴族的時代常見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為宗教服務」雖成過去,藝術家不再充當教會宣傳的工具,但仍熱衷使用基督教的題材進行創作。




作為信仰領域的視覺解讀,必須全盤理解西方繪畫流派的演變歷程。自《聖經》問世至今,聖經故事中的情節,一直廣為歷代藝術家應用:有真實的描繪;也有借用聖經的故事或人物來反映自己,特別是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常見此現象。無論目的何在,基督教繪畫作品都能充分流露出基督教的印記,激起宗教的情懷。我們試透過從古到今不同的藝術作品:包括傳統作品和現代作品,去尋找藏在西方繪畫中的基督教信息。




繪畫中的基督教信息



1.      傳統樣式



1.1拜占庭風格 :公元六世紀流行的裝飾藝術,結合希臘藝術和東方藝術的風格和技巧。早期鑲嵌畫是拜占庭帝國的圖騰,後期的繪畫,更充滿神秘感,有著古老傳統信仰的神聖氣質。(1)


(1) 早期鑲嵌畫


1.2 哥德式風格 12世紀開始的新藝術風格,以建築為主,旁涉繪畫。講究精美、細密和裝飾性。畫風親和,安排許多動人的細節,有著古典時期的和諧和當代的創新。(2)



   (2) 戈佐利 《三博士往伯利恒》




1.3 文藝復興時期 :此時期在1315世紀。源自意大利,乃指古希臘藝術的再生或復活之意。以人本主義出發,創造許多反映人間生活情趣的宗教繪畫,將宗教故事中的人和事,當作現實生活的情節來刻畫。(3) (3.1)



  (3) 喬托 《猶大之吻》



 (3.1) 達文西 《最後的晚餐》




1.4 威尼斯畫派 :約1516世紀。該畫派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三大畫派之一。屬架上繪畫的先鋒,創作多取宗教神話題材,色彩明艷;形像豐滿;充滿激情。該派作品對歐洲繪畫影響很大。(4)





(4) 提香 《聖母升天》



1.5 尼德蘭藝術 : 1516世紀。尼德蘭藝術有雙重特性:其一是以藝術歌頌人;其二是對基督教信仰的歌頌。范艾克《根特祭壇畫》乃代表作屬精雕細刻的細密畫,亦可能是世上第一幅油彩畫。畫面極為逼真、莊嚴且有氣勢。(5)





 (5) 范艾克 《根特祭壇畫》




1.6 巴洛克藝術 : 1617世紀。巴洛克是指一種藝術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是對立的,屬華美、激情、動態、絢麗和光彩的藝術。講究富麗堂皇的樣式,藉此光耀上帝,用美麗的形象去圖解《聖經》。(6)



 (6) 魯本斯 弄基督》




1.7 新古典主義 17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基本原則是以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最高典範,重理性、道德及典雅,除了努力學習古典主義藝術表現技巧,也融入個人意識情感。(7)



(7) 布萊克 《創造天地》



1.8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按生活的本來面貌以反映生活,并通過藝術形象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質和規律。當中包括兩大特點:一是藝術描寫的真實性;其二是藝術形象的典型性。(8)



(8) 米勒 《晚禱》




2.      現代樣式



2.1    印象主義藝術 印象主義是19世紀70年代興的現代藝術流派。用光線與色彩為主,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從光色變化以表現整體感和氛圍,其後並加入理性表現。(9)



   (9) 高更 《十字架上的基督》




2.2    象徵主義藝術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該派繪畫講究形式及造型美。如梵高的繪畫《星空》,一座高聳的教堂,置於寧謐的村莊與動蕩的天空之間,象徵宗教的精神,乃人生中的美與善的源頭,充滿平的力量。(10)




(10) 梵高《星空》

2.3    超現實主義藝術:屬20世紀新風格。畫面強調潛意識的表現,把超乎理智之上的東西,看作比藝術要捕捉的更為重要。該派代表畫家達利,以一種迫真寫實手法,將幻覺、夢境與潛意識的形像表現出來,似真既幻。(11) (12)






                                               

    (11) 達利 《十架圖》

 
                     

   (12) 達利 《耶穌上十架圖》


  

  2.4    表現主義藝術:二十世紀初期德國表現主義繪畫,乃
   探討新而客觀的可能性,反對現存藝術模仿自然的概念。
   作品必須有藝術家獨特的風格,以自由形式作表達。
    (13)  (14)


  (13) 羅特盧夫 《猶太之吻》


   (14) 盧梭《十字架上的基督》


2.5    抽象主義藝術 二十世紀抽象主義藝術,百花齊放,尤以美國為中心的抽象表現主義,自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興起,大師輩出:



a 羅斯科 :早期以色域繪畫為主。晚年尋找宗教經驗以創
                     作,畫中無邊的空際,迷糊躍動的色塊在浮
                     動,激發觀眾無限的想像,探索宗教的情懷。


(16羅斯科  《無題》



  

      b蒙德利安 :為有路德宗背景的畫家,作品以構成為題,
                            使用三原色拼合黑白色,以簡潔的垂直線
                           和水平線作交錯,表達世界的終極性和統
                            一性,也就是宇宙的終極價值,井然有序
                            的畫面直趨「屬靈」的境界。



  (17蒙德利安  《構成》
     

      c萊因哈特 :萊因哈特有「黑色僧侶畫家」的稱號。從50
                             年代開始,以創作黑色繪畫為主,畫面嵌以
                            十字圖像,微弱可見。終生創作來自嚴守
                             的清規格律,如僧侶修行,以求超脫而神
                            秘的境界。



     (18)   萊因哈特   《繪畫》



結語



藝術才華自上帝而來。創作根植於人類超越的本性,幫助人在無限的追尋中覓得永恆的價值。藉著盼望的力量,藝術得以持久延續發展,透過色彩、線條、造形和構圖,追求屬靈的力量。因著作品,畫中盛載皆為藝術家因心靈受震撼而產生的思想和激情,令觀心弦抖動,引發共鳴。時至今天,藝術表達信仰,實不應局限於傳統樣式,只求描繪或製作有關聖人聖事的圖像,以解說福音真義,也應以新角度去審視現代作品。無論是傳統或現代樣式,都可取而用之,因好的繪畫作品皆可提昇信徒屬靈的眼界,讓人更能切慕上帝的真善美。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淺析「藝術生產論」




「在藝術生產過程中,藝術家就是生產者,藝術品就是產品,讀者觀眾就是消費者,藝術創作就是生產,藝術欣賞就是消費。」

 
------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

 
在傳統美學的理論中,乃認定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審美活動的範疇,但德國著名思想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的「藝術生產論」卻認為:藝術創作無異於物質生產的過程,因兩者在生產活動和過程中,有著共同規律性,藝術創作與物質生產,皆由生產者、產品與消費者等構成。

 
「藝術生產論」是班雅明在1934年一次演講中所提岀的,這是一個從馬克思主義出發,以認識藝術新思路的新角度,與他另一個著名的「機械複製藝術論」同樣重要。

 
班雅明是最早提出這套理論的學者,亦為最佳的系統闡述者。他明確指出:「在提問作品對於時代的生產關係應抱何種態度之前,該先問作品是如何處於這種生產關係之中?」
此屬問題關鍵之所在。

 
班雅明強調:「在藝術生產過程中,藝術家就是生產者,藝術品就是產品,讀者觀眾就是消費者,藝術創作就是生產,藝術欣賞就是消費。」因藝術作為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也是一種生產。

 
進一步去看:生產必需仗賴從科技而來的物產生產力,藝術創作也要求藝術的「技巧」,以構成藝術生命力,兩者才可創造產品。同樣地,藝術家與觀眾之關係,也等同於物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關係。

 
西方歷史中的工業革命,帶來物質生產的改革:包括生產過程的完善與科技的提昇,足以達致最佳的生產狀態與關係,而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當藝術生產關係與藝術生產力發生矛盾時,亦會催生改革的運動,不但要打破傳統與形式、衝擊舊有的藝術生產關係,更會產生新的藝術技巧,務令創作邁進新的里程。

 
觀眾常會認為藝術創作,若非伴隨靈感、即興之作,或許是偶爾神來之筆、一蹴即就,純屬個人的行為,唯班雅明的「藝術生產論」,卻對藝術家的創作,提出了他個人獨特有力的論點:藝術創作必須受到時代經濟生產力及生產關係的影響;同時它本身也具有生產力及生產關係的問題。遺憾是對前者,大家皆易於理解及接受,但對後者,卻常為人所忽視,這也反映了對技巧的忽視。

 
班雅明與藝術家同樣重視藝術技巧,強調它在藝術上的作用,亦認定是藝術的關鍵之所在。具體去看,班雅明提岀藝術技巧,共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 作品的藝術技巧能追上並反映在其時代關係中的地位;

2. 藝術技巧可消除藝術作品中形式與內容的對立;

3. 藝術技巧可以推動藝術不斷革新和進步。

 
由於藝術技巧是決定藝術生產發展的生產力,故此有前瞻性的藝術家,應以不斷革新藝術技巧為己任,致力推動藝術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藝術事業的進步,同時更要關心藝術目的,以及藝術生產工具,並能配合藝術技巧與藝術工具,必可重建藝術生產形式,創作更美好的藝術作品。

 
班雅明的「藝術生產論」為世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準則:判斷藝術家與藝術作品是否有進步;藝術技巧、表現手法與表現風格是否屬創新;能否介入藝術生產和生產關係之中,這個準則,對現代藝術主義,極具獨特的意義!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藏書票藝術與聖經故事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愛看書與愛藏書的讀書人,對藏書票自不感陌生。「藏書票」屬西方傳來的微型版畫,主要功能作個人典藏書籍之用。在西方的傳統做法,通常由藏書者本人或聘請藝術家設計印製一張小紙票,貼於書本首頁的右上角或正中位置,其功能與中國藏書印實有異曲同工之用。而這些小紙票就稱為「藏書票」或「書票」。
 
「藏書票」藝術
1名稱解碼:藏書票的英文名稱為「Bookplate」,意為「夾在書中標明藏書者的標」。中文「藏書票」一詞來自日文,其中「藏」字包含了一份珍貴典藏之意。由於藏書票藝術源自歐洲,所以票面上會有「Ex-libris」拉丁文字樣出現其上,而東方藝術家在創作時則多改用「某某藏書」或「某某珍藏」的字眼。
 
2 發展小史:藏書票有「紙上寶石」、「書中蝴蝶」及「版畫珍珠」等美譽。作品精巧細緻,除實用性外,本身更深具藝術價值,為藏書者的愛書之心添加了姿彩,也在浩瀚書海中吸引著大眾的目光。根據歷史文獻來看:藏書票的發展始自十五世紀的德國,當時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因著德國印刷術的新發展,令書藉產量大增。愛藏書的學者和貴族,特為此設計藏書票,貼在書籍的扉頁上,以作個人藏書的標誌。
 
3 早期創作:最早期的創作出現於十五世紀的德國,是一張名為「刺蝟」的藏書票(圖1),收藏者為一位德國牧師。另一張重要的創作,是德國的「天使與徽章」的藏書票(圖2),乃一個德國家族,為了贈書給修道院,特別為此創作。至十六世紀,許多藝術大師,都曾受委託創作藏書票。其中被稱為「藏書票之父」的德國藝術大師丟勒,更屬表表者(圖3)。委託者多來自宗教界人士,作品也多宗教性內容和表現,可見宗教對藏書票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圖1                       
 
2
 
                                                     3 
4 作品特色:創作藏書票,沒有限定的形式和技巧,由早期的手繪、剪紙,至傳統所用的版畫均可,在現今科技時代,更可用上攝影及電腦數碼技術。題材可圍繞與書本有關的內容,或因應藏書者或創作者個人的喜好和需要。
由於貼在書本中,一般藏書票尺寸不會太大,常見的多為3.45.6英吋。雖然作品面積不大,但題材卻多元化,融匯不同的內容,並能反映藏書者的品味和文化涵養。除可作個人藏書的標誌外,更具有鼓勵閱讀、收藏鑑賞、推廣藝術之用。若遇上以「聖經」為題材的創作,更可藉此傳揚福音。
 
5 宗教與藏書票:自藏書票問世以來,牧師、神父、教主都是藏書票的擁有者。如一張名為「刺蝟」的藏書票,收藏者即為一位德國牧師。另一張題為「耶穌受難日的禱告」的藏書票,更貼於一本早期《聖經》的扉頁,屬最早的「基督主題」的藏書票。
由於西方基督教信仰是西方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倫理基礎,與藏書票的內容也有緊密的關係。基督教的聖經故事,在西方藝術作品中,廣為藝術家歡迎,成為主流題材,同樣也成為藏書票的重要內容。透過藏書票中視覺圖像的演譯,讓世人更能藉著對聖經故事的認識,得以接觸上帝。
 
作品賞析
1 亞當與夏娃:一套共兩張,票中所載為耳熟能詳的故事,亞當排在左邊,夏娃則擺在右邊,中央正好是分辨善惡之樹,始祖偷嚐禁果,人的犯罪,造成人與神的關係破裂,罪的結果是神與人隔絕。(圖4
 
                                                    4
 
2 挪亞方舟:世上罪惡增加,上帝決定以洪水來毀滅人類。只有挪亞和其家族得
上帝指引造方舟而得拯救,上帝更立彩虹為記,提醒人類明白上帝的應許是信實的。三張書票不但描繪幸存者步出方舟的情景,更有方舟的造型。(圖5、圖6、圖7
                                                  5
 
                                                圖6
 
                                                 7
 
3 巴別塔:挪亞的後裔要建造巴別塔,塔頂通天,高入雲端,高舉自我,傳揚自己的名,盡顯人類虛榮、狂妄的本性,公然違背上帝,不願榮耀衪。書票中,可見巴比倫城邦的繁榮美景,高聳的塔尖幾與月亮看齊。上帝終以變亂口音及分裂各族作懲罰。(圖8
 
8
4 以撒的婚事:井邊招婚是藏書票的主題。以撒順服父親,奉命回到家鄉,尋找未來的妻室,因著上帝的安排,最後娶利百加為妻。書票中可見善良的利百加賜水給奴僕。(圖9
9
 
5 耶穌誕生:此藏書票票主,很大可能是接生嬰孩的醫生。手抱聖嬰的馬利亞,頭上的光環變了醫學常見的檢測圖。根據《聖經新約》中記載:天使向馬利亞暗示,她從聖靈中懷孕,將要生子,此為上帝的心意。(圖10
 
10
6 耶穌與父母:此題材實為西方宗教藝術繪畫中最常見的素材。兩書票中,中間圴用三角形構圖,以描繪母子兩人,其中一張書票,父親排在右旁,眼神略顯無奈,隱然默許聖靈降於妻子之身。(圖1112
 
                                    圖11
 
 
                                   圖12
 
 
 
7 聖靈的鴿子:據《聖經新約》中記載,耶穌受洗從水上來,看見聖靈仿如鴿子,降在他身上。並傳來聲音。在書票中,見手持《聖經》的聖徒立在中央,腳下圍著白鴿,是聖靈的代表,也是耶穌的替身。(圖13
 
 
 
                                                圖13


 
 
 
8 耶穌傳道:耶穌的職事共有三方面:包括教導、講道和醫病。早上作教導;晚上作醫治,清晨禱告,求賜更新和力量。他教曉門徒奉他的名傳道,使萬民作他的門徒。(圖14、圖15
 
                                               圖14  
 
 
                                               15
 
 
9 猶大之吻:書票以黑暗色調作死亡預示。作為耶穌門徒的猶大,竟受收賣害耶穌。他假裝恭敬向耶穌行禮獻吻,目的乃為出賣夫子。畫面中,光線只集中在耶穌身上,其他的人都是黑暗面的。(圖16
                                                  圖16
 
 
10 最後的晚餐:此題材最為基督徒藝術家樂用。歷史中亦出現許多巨構和佳作。最有名的是達文西所創作的。書票中,見各門徒驚惶失措,氣定神閒的耶穌正將紅酒灑向猶大身上,意謂赦免他。(圖17
 
17
 
11 耶穌殉難:耶穌在受難之日被釘十字架,為世人贖罪,流血捨身,罪的功價就是死。耶穌親身擔當了人類的罪,使人既然在罪上死,也得以在義上活。十架得勝,十架就是基督信仰。(圖1819
 

                                                 圖18        
 
                                               圖19
 
12 啟示錄:《啟示錄》在西方宗教神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此藏書票,用蝕刻銅版畫製作,極為細緻精巧,作者借用《啟示錄》中的情節,以個人擅長的暗色調作抒發,把四騎士一一細膩地表現出來。(圖20
 
20 
 
 結語:
2001年台灣出版小說《藏書票的秘密》(2009年再版時更名為《舊約會說話》)一書中,作者描述了一位大學生,面對人生逆境,茫然不知所措。無意間透過外公所贈送的《聖經》裏,尋到一張具有異能的神奇藏書票,進而與舊約世界中的亞伯拉罕摩西約書亞雅各等人物進行交談、並能對歷史場景作深刻體會。當回到現代再面對人生困境,便能更顯智慧。此書從藏書票作出發點而展開故事,也間接告知我們,藏書票藝術的源起,與基督教實在有著密切的關係。
 
自十五世紀伊始,藏書票藝術歷經五百多年的悠長歲月,其中不乏傑出的作品,萬古常青。由散發迷人風采的小眾藝術,至今仍不失誘人的幽香,更為大眾接受。在藝術創作人及愛好同道合力推廣下,有關文獻及展覽紛陳出新,亦有國際專業組織作支援,出版界亦推出「通用藏書票」,以配合閱讀風氣的推行。個人認為一張精美的小小書票,實在滿載人文情味和關懷。若以「基督」為題的藏書票:或相互餽贈;或傳揚褔音;或互勉研經;或廣作佈道,物輕情重,其能量不容忽視,實在值得慎思及推動。
 
進入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藝術百花爭艷,藏書票藝術家,除展現出驚人的藝術技巧外,票面上的圖像,更著重於藏書者的風格與特色,藝術家更會依委託者的地域景觀、宗教背景及雅好,製作質量均優、兼具特色的藏書票作品。據知香港基督徒藝術工作者,也有積極投入藏書票創作當中。期盼大家同心協力,在藏 書票藝術的創作道途上,邁向新的里程,見證上帝創作的恩典。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孔子的儒家美學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中國萬世師表  孔子

 
我國傳統美學體系,萌發於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是代表人物,彼等既是大思想家,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其美學論點與主張,亦構成了我國古典美學的哲學基礎,其中孔子的儒家美學,較受國人重視。

 
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仁雖屬天賦的德性,惟人仍需於後天的環境中,在主觀修養和個人情操中,盡力完美自身。孔子認為審美與藝術,對人生著實有深刻的正面影響。基於審美與藝術的重要與獨特作用,儒家學說是完全肯定藝術在全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如孔子所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禮、樂正是個人意識與生活情操的修養。由藝術而興起的審美境界,不但促進社會的和諧,更令人進入美善的理想情境,因從審美的享受而來的精神領域,必可達致「仁」的境界。

 
孔子的儒家美學,乃認為審美和藝術,在社會生活中能起積極的作用,其中更可確立「美」與「善」的關係,此兩者必須統一起來,也是說審美必須符合道德的要求。若從美學的意義去看,「美」是形式、「善」是內容,「美」與「善」的統一,亦是藝術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藝術的形式必須美;而藝術的內容也同樣必須善。

 
孔子向來重視禮樂的教化,他在齊國聽韶樂,曾有「三月不知肉味」之說,此屬從審美活動而來最大的享受,因韶樂既盡美、也盡善,它不僅符合形式美,也符合道德的要求。在儒家美學中,藝術必須符合道德的內容,才能引發美感。孔子把藝術的盡美,和品德的盡善(即「仁」) 結合,令兩者融和統一。

 
除了「仁」的核心思想與道德的要求外,孔子也繼承了春秋時期強調「和」的美學思想。所謂「樂從和」,意指樂曲必須在音調上作岀和諧的表現,同時,也要在情感上受到適度的節制,推而廣之,除了音樂,其他藝術:如繪畫、詩歌,也要達至平和的境界,「和」實在是審美理想中的核心價值。

 
然聽樂後三月不知肉味,這說明了藝術欣賞給人精神愉悅的美感享受,也帶來快感。藝術欣賞作為美感活動,在於對人的心靈,必能引發激勵、淨化與昇華的作用,此屬孔子從藝術精神得來的新發現:若樂與仁能會通統一,則藝術與道德的本質亦可相通,這也是藝術最高的境界,也引証了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藝術欣賞,無處不在。透過對大自然的觀照,孔子提岀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主張。雖然人對自然欣賞的現象,各自不同,這是審美主體在欣賞自然美時的選擇,但卻符合每個人的道德觀念。

 
人在欣賞自然美時,總會把自然美的特點,與人的道德屬性聯想連合,故孔子認為人透過欣賞活動得到的愉悅,乃由於在審美活動中,領受蘊藏的道德內容所致,後世學者將此觀點發揚光大,形成了所謂「比德」的審美觀:如中國花鳥畫的「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種植物的描摹;「四君子」,則指梅竹蘭菊。歷代畫家皆習慣按照這種審美觀,去塑造自然美的形象,創作偉大的作品。

 
孔子談藝,非但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同時也重視「為人生而藝術」的態度。在先秦諸子中,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最為重視與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認為藝術創作終要進入「仁美合一」的境界,這正是儒家美學真正的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