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從美學看自然美



「自然美只是為其他對象而美,這就是說,為我們,為審美的意識而美。」





------ 黑格爾





根據《聖經》創世記第一章的記載:上帝下命令創造宇宙天地萬物,然後再按自己的形像來造人,讓他們管理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上帝看到祂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包括人以及所有受造物。人更因擁有上帝的形像,充滿創意,故可進行創作及審美活動。



上帝從「秩序」、「分類」、「裝飾」等三方面,以建立有條不紊、各有所類及美感盈盈的大自然,當中更有繁殖與延續生命的奇妙安排,令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充滿變化、豐盛、複雜、和諧與共生的姿態與發展。



喜歡觀賞自然美,是人的天性與需要。黑格爾認為自然美屬心靈美的反映。歌德也曾說:「事物的各部分肢體構造都符合它的自然定性,也就是說,符合它的目的。」足以引證了自然所以美,乃由於造物主的安排,令自然界變得合乎目的,因而顯出美!



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繫,也讓自然美成為創作主題及審美對象。文學家柳宗元曾說;「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其實整個大自然,川流不息,無間地運動,也豐富了生活環境的姿彩,正如詩人勃雷克說:「從一朵野花可以看出宇宙。」我國民間俗語有云:「年年歲歲有花開,歲歲年年花不同。」盡顯宇宙無窮,幻變莫測。



自然對象成為美,也走過歷史的進程。我國美學對欣賞自然美,有「致用」、「比德」到「暢神」的三層階段論:在原始階段,從石器時代的文物的攷察中,可得知美與實用是統一的,此為「致用」;其次孔子常說樂水樂山,當中也可體現仁者、智者美好的德性,此為「比德」,顯示人類對欣賞自然美的一種飛躍,不為實用所宥;至魏晉時期,文人避世歸隱山林,從山水觸動空明的心境,於大自然折射澄靈的胸懷,怡情養志,此為「暢神」,它令觀者專注於審美對象本身的欣賞,屬最高的層次。



近代美學家朱光潛也異曲同工地把欣賞自然美,統分三個層次:1. 從大自然享受感官之美,如領受涼風的清爽、鮮花的色香;2. 源於情趣契合的欣賞,如李白詩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3. 把大自然看作神靈的表現,發堀潛藏深邃的妙諦。



據我國藝術史所載,畫人墨客,透過對大自然的由衷眷戀,創作了無盡的山水畫及山水詩,寓意其中,不僅將自然美化作欣賞的對象,更成為慰藉心靈及精神生活的部份,達致心物契合、天人共融的境界,如鄭板橋所言:「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



親近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是欣賞自然美的前提。魏晉時代畫家宗炳於其著作《畫山水序》中提出「澄懷觀道」之說,認為人可透過欣賞大自然,以澄清、空明的胸懷,在山水意境中,見出宇宙的生命,此即人生之道,也與黑格爾所說的「自然的自由生命」同一意義,因此,看明媚的春光、晨曦的寧謐、自然的溫和,不但成為審美對象,也是極具審美價值的客體。



在審美活動中,對欣賞及看待自然美的態度,可通過客體與主體的不同角度,黑格爾是從前者入手,他認為自然有某種美態,可契合審美者的主體心情,引出共鳴,此即自然的自由生命。人處在自然的情調中,也是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人在大自然裡感到非常親切,面對自然美,感受上帝大能的創造,透過創造性想像,去發現、照亮及彰顯自然美,更重是在榮美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