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藝術大師 蒙德里安
藝術創作不啻是一項人類的文化行為,更屬有目的、有意識,有選擇原則與價值取向的文化行為,其中蘊含了人文主義的內涵與美惑,不論中西藝術,皆具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意指人類對自我的關懷,包括:人的尊嚴、價值、命運、追求和關切,特別是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以塑造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若透過觀察一個國家的國民的人文修養,當可窺視人文教育的地位和藝術欣賞的水平。
進入網絡新時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科技文明從物質表層的影響,漸次滲透到人類的心思情智。由於精密的計算、物化的重複,以及追求時限的效率,以致失去人文情神的引導,造成情思與感性的萎縮,令藝術創造力出現衰退的局面。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在其著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分析了今日的藝術作品,由於複製技術帶來大量生產,故已失去永恆性的膜拜價值,只餘短暫性的展示價值。藝術作品不再成為少數人膜拜景仰的對象,變為尋常慣見的陳列品、成了在不同場合展示的公眾娛樂。
人被物化,失去獨立的人格。藝術品也不倖免,成了觀眾皆可接觸的經驗,看似獨立,實則屬集體觀看的對象,徒具觀賞的形式矣!觀眾不求專心一志,也不再需要親臨美術館一睹原作,透過畫冊、網絡或影片便可欣賞,這亦是科技文化革命所帶來的整個通俗文化世界之寫照,也是當今藝術家面臨的危機。
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嗚,人文思想,自由奔放,西方則在文藝復興時代,造就了人文主義最為興旺的時期,彼時皆以人為本位,建立從人的角度出發的最高文化道德價值觀。其實藝術創作需要沉澱、藝術欣賞亦需深思,斷不可單純以視覺效用作為取代。若藝術創作具深沉的思想性、文學性,作品的意義和意境當會提昇。
就拿繪畫作品為例:若只從視覺藝術的形式出發,透過點線面形色等元素作表達,以達致審美的目的,只屬賞心悅目的裝飾品而已!因此舉乃將繪畫視為外在形色的變幻的表現,只專注於技巧的應用,與畫匠無異。
文藝理論家認為:藝術創作必有詩意與文學觸覺。藝術欣賞的的能力來自直觀;藝術創作的誘發卻藉聯想。凡與人文思想及人生領悟有關聯的藝術,必能啟發人之聯想的內涵,讓人有沉思的空間,對心靈的涉想及心智情思的啟示,足以發揚人文精神與人文之美。
我國藝術的人文精神在傳統繪畫史中有極出色的表現。孔子將「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視為最高的境界,亦即善與美的徹底和諧及統一的最高領域。因融藝術於人生,人本為主體,生命沉浸於美與仁兩者裏,必達無限的藝術境界中。
「里仁為美」,人與人的和諧關係屬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契合也屬美,兩者皆可與藝術中的美感交匯相通。中國書畫同源,最能顯出人文之美,作品中流露出文人情操與人文意涵,使美具備精神上的深度,成為價值判斷,從美的覺悟達致文化的探索。
西方文藝復興的人文觀,與我國傳統相當接近,同屬文化精神的呈現,也同樣把美感的價值判斷,回歸到人的本體。在人文精神中,不鼓勵物欲的滿足感;也不著重純為吃喝的玩樂,更不求金錢利益的回報,透過「無目的性」的藝術行為,探索感性的美,從人文美學出發,體現人文之美。
今日的現代藝術,創作過程中講求個人主義及觀念創作,當不及古典時代那樣通俗入世與易於了解,作品亦從模仿的再現階段而進入於人類精神的表現,賦予更偉大的哲學意味,也發揚了人文精神,顯示出現代藝術的特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