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遠離自然的畫面上,是有可能找到真實。記憶之久遠的回想,會製造出圖像的關聯。」------ 現代藝術大師 保羅克利
與再現世界的具象藝術相比,若要欣賞只作形、色、線表現的抽象藝術,無疑是對觀眾的一種挑戰,也從中引出困惑的問題:這類藝術究竟是什麼?它是真正的藝術、或只是徒具形式的裝飾品?
依據西方藝術文獻,最為一致的看法是:「抽象藝術」的出現,乃為19世紀至20世紀初多種藝術革新運動的必然結果。1913年,俄國畫家康定斯基畫出世上第一幅名為「無題」的抽象畫,並描述畫裏彷彿有一束靈光在閃耀著。這絕妙的靈光,正好揭開了「抽象藝術」的幔幕。
就推陳出新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來說,如波洛克、杜庫寧的「動勢繪畫」,應是最能表現運動感覺與內在力量。細看存留於畫面上的組合:揮灑的技法、流動的動勢,奇妙的造形,虛實的空間等,皆充滿偶然性與機緣性,令人讚歎不己!
評論家有將「抽象藝術」劃分為理性抽象與激情抽象兩大類別,兩者皆具音樂性與和諧感。康定斯基的作品是最佳說明,因畫中正是結合音樂與抽象藝術的典範。與保羅克利的作品類比,彼等皆愛把物像幾何化,唯保羅克利所用纖幼的線條,遊走於畫作中,出神入化,時為創造圖像、時作形體裝飾,極具高度的音樂性,也充滿了中國人所強調的和諧之美。
蒙德里安對線條的運用,也是不遑多讓的。他的抽象歷程與康定斯基、保羅克利一樣,從自然及簡化中發展而來。他從繪畫樹枝得到靈感,以線段的長短與間距的疏密,展現了節奏的和諧感與規律的秩序性。
康定斯基、保羅克利及蒙德里安等三位大師的抽象畫作,不但呈現出「抽象之美」,更開拓了新天新地,把藝術與人類的感官連繫起來。看畫中的形、色、線的運用,千變萬化,明快活潑、盈彩多姿,充滿了純粹的激情。
若從中國畫史來看,早從彩陶時代至春秋時代,繪畫乃長期處於抽象畫時期,「抽象之美」更是美感的基礎。彩陶、黑陶、白陶,銅器、玉器等,除造形古樸獨特,表面的紋理、圖案、形狀及鏤孔等裝飾,雖從自然中擷取而來,卻大量使用視覺元素中點線面形的抽象結構,令作品呈現出「抽象之美」。
中國藝術,強調「書畫同源」,書法藝術,遠在魏晉時期,已成最早的藝術形式,其地位更超越繪畫藝術。在眾多書體中,草書是最為奔放自由,且變化無窮的。看張旭、懷素的狂草:奔放雄奇、逸勢奇狀,觀者皆趨之若鶩,即使未辦文意,只能欣賞如行雲流水般的表現,唯意趣之美,兼具遊戲性,足供作為「抽象藝術」欣賞矣!
蜚聲國際的旅法畫家趙無極,早期從表現主義畫家保羅克利的作品中,取得啟示,一躍而進入抽象的世界,並以中國書法形式的筆觸,引入山水畫中的「氣韻生動」,恣意地在畫面中揮灑,展示出藝術家獨特的繪畫語言。
老子說「大象無形」;又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更論「五色令人目盲」,正好否定世俗之美,求敞開寬敞的心靈。其實,「抽象藝術」重在表現最高的藝術精神,亦即莊子所說之「道」,也是對柔靜高深之美的精神的追求。他又提示世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教我們超越物欲感官的快感,追尋本質及根源的美感,亦即享受自由奔放的「抽象之美」。
追求心靈的精神享受,尋找美感的精確極致,釋放感情的無形枷鎖,必須丟棄俗世觀念與價值取向,故此,不論觀眾喜歡與否,「抽象藝術」的創作,極具價值:它可以賞心悅目;也可以傳情達意;更可以啟迪思維,故欣賞作品的過程是美的觀照,屬主觀的知覺活動,把自身人格徹底藝術化,培育出非具象的美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