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寫生 素描 速寫

澳門聖母聖誕堂
 

 
 
馬禮遜小教堂

 
家居新成員
 
 
「傳統學院派」出身的藝術家,不管屬何類創作:如繪畫、雕塑、版畫、書法,都歷經「寫生、素描及速寫」的嚴格訓練過程,且長年累月進行苦練。
即使偉大的藝術家,也從不荒廢。假若勤奮有功,除可成就紮實的描繪技巧;卓越的造形能力;還可培養透徹入微的觀察,以及掌握物象的分析,令創意及創作力提昇。
歷史告知我們:偉大的藝術家,對基礎練習,從不掉以輕心,更懂善用,以作大型創作的準備。
 試看達文西,其傳世名作《蒙蘿麗莎》中,為了畫成優雅的交疊雙手,竟作了不下數十次的手部練習。
又如畢加索的反戰巨畫《格爾尼卡》,也運用素描及速寫的手法,構思過百幅「計劃草圖」,反覆思量,才能完成動人心弦的巨幅油畫。
 我國近代藝壇,大師迭起,能畫上一手好的素描者眾,以「異鄉人」身份旅歐研習的台灣畫家席德進,當屬表表者之一。
席德進早歲於杭州國立藝專,受教於林風眠。在良師善導及影響下,勤練線條,練就了隨心所欲運用線條的技巧,於旅歐期間,更向藝術家畢費學習強勁的線條;以及肯定有力的筆觸。
他認為:是傳統、或現代藝術,「素描」皆異常重要,特別是新的素描,強調以單刀直入的手法,重線條,並要表現強而有力,透過敏銳的眼睛,把豐富的心靈與情感,帶入作品裏,以產生特殊風格和個人的色彩。
旅歐期間,到處寫生。席德進所畫的,既是素描;也是速寫。他的風景寫生,尤愛直線與弧線的構成美,也常用在建築物的表現上,令線條不獨呈現造形美,也能表現體積、質感與量感。
客居外地的異鄉人畫家,因奮進不懈;勤作寫生,不但開拓了廣闊的藝術視野,且入更多創作的養份。
當代藝術,重概念哲理、輕描繪技巧,強調新觀念及表現形式,「宣佈繪畫已死」,實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對藝術家來說,寫生並不被看成簡單而純粹的習作,那是饒有生趣的藝術研究和作品探索!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斷線的風箏

 
畢業展200號油畫創作獲母校收藏
 
 
藝術壯遊參觀美國藝術館
 
 

游藝情緣
自序  

人皆有過去,生命中總有回憶,回憶乃為一紙風箏,連繫著手中輕柔的幼線,也聯繫著個人遙遠的過去!

風箏,翱翔在藍空上;也蕩漾在腦海中。多年來,即使萬里翻騰,時而遠飛;時而回旋,仍在視界之內,伴我踏度青蔥歲月,也隨我步進晚晴之年。

走遍千山萬水,劃過萬里長空,於今,歲月催人,風箏乏力上騰,疲態盡現,更不幸地,線也斷了,風箏於無聲中消失,不知所蹤。

悠長的過去、歸屬與認同,因著線斷,隨風消逝。歷史的紀念、事物的情感、理想的載附,皆如晚秋葉落,躑躅蕭瑟路上,追憶似水流年,能不欷歔!

數十年的連綿歲月,相對於無邊的宇宙,實是微不足道,但對個體生命而言,卻佔去一生的大半,蹉跎歲月,欲斷難斷,卻又不堪回首!

打從少年時代,早已醉心藝術,全情投入當中。有緣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攻讀美術,畢業至今,一幌眼,又是四十個年頭。持續多年,創作、讀書、思考、寫作不絕,也培育了個人在藝術上的使命感。

丹麥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認為:「文學之所以產生,源於人類靈魂深處,有一種對現實的強烈的不滿足感。」其實,藝術又何嘗有異!

游藝半生,創作仍是一生宏願,藝術也成了個人的祝福,不但為生命添加了姿彩,也點綴美好的人生,令我遠離失落、無奈與無助,正如寫成鉅著《藝術論》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所言:「我熱愛真理!每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應當為內心世界所照亮。」

早把藝術看作人生志業,也願窮盡一生追求。即若將生命獻上,亦無咎無悔,那是我生命的憑借;心靈的寄託;感情的依歸……

回溯研藝歲月,沒有名利雙收,也免於貧困潦倒;缺了雷動掌聲,卻不乏認同共鳴;困對艱難挫折,唯堅持剛毅奮發,感謝 神,賜我力量,伴我同走顛簸的人生。

藝術從生活而來,因此,「為人生的藝術」,始為真正的藝術。藝術家必先認識世界,關心社會,用心觀察,積極追求,努力表現,才能創作美好的作品,作品必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人心。

對藝術的追求,是我的生活信念。游藝多年,我的人生、思想及心靈活動,幾為「藝術創作」涵蓋。右手繪畫;左手寫作,是我日常生活的態度,點線色彩,營造了我的繪畫創作;心智情思,也建構了我的文字論述。我勤於閱讀:是文字、是圖像、是影像、是景觀,皆屬上佳的素材,乃為靈感的泉源,給我莫大的裨益。

藝術創作,讓我進入視覺征途;文字書寫,給我吟詠生命品味。過往鍥而不捨的追索,苦心孤詣的探求,今天留下作品無數,自稚拙而熟練,雖未達登峰造極之界,卻仍為一獨立自主的天地,期盼藉著這些作品,為自己留下藝術人生的雪泥鴻爪。

風箏已失落,際此記憶漸逝之時,好應留下片言隻語,成為生活的印記,那是我從青年時代至今日的人生軌跡,屬美好的回憶,藉此鼓勵自己,也願與別人分享美的感受。逝去的終不復返,珍惜過去,才能邁步將來。

收集於書中的圖文作品,皆為過往兩年的創作。餘生晚年,回首過去,感觸良多,追尋藝術,情緣不絕:是異地遊蹤、是藝術壯遊、是文化行旅、是域外寫生、是生活情趣、是吟風弄月、是觀木賞花,發而為文,情思細語,盡納其中。

成書過程中,承摯友英薇協助整理文稿、校對文字,謹致謝忱。家人、師友、牧者無盡的關懷、慈愛與鼓勵,溫暖我在創作中孤獨的心靈,衷心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提供資助,讓作品結集出版,萬分感激。最為感恩的,是愛我的 父神,在我踏入美術學系畢業四十周年紀念之時,賜我貴重的禮品:個人創作,得以順利付梓。謹將本書獻上,願榮耀頌讚歸與 父神!
 
流金歲月,逝者如斯,生命如流水,川流不息,藝術超越時空,無遠弗屆,美有生命、有生機,在人間滋長。期盼本書,引領大家與美遇合,讓美常存在心中,是為序。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美感觸覺與生活


生命旺盛的小盆栽


默然無語喜重生


蘭草英姿



人皆有感官能力:視覺、聽覺、味覺、嗅覺、思覺及觸覺,六者並重,缺一不可!

生活中,觸覺性屬可即可感的,在「美感經驗」裡尤甚。所謂「美感」,意指直接且具體的經驗。

固然,透過視覺藝術的呈現,自作品中得來的美感,不但美意盈盈、也充滿愉悅的快感。視藝中的形色線、藝術形式與技巧表現,也屬美感觸覺的核心。

吾人可從心理及生理的層面去探討美感的觸覺:它自先天生理而來、也可透過後天學習而得。

自先天生理而來的美感觸覺,並不涉及記憶與知識,如稚拙的孩童,看到畢加索赤子情懷的塗鴉式作品,定能產生共鳴,樂趣無窮!

若說生活中的視覺、造形及美感等類近的經驗,當可構築成思考性的美感觸覺,以及深層的思緒。

生活是生命過程的具體呈現,從基督教教義、莊子出世哲學去看,生命皆是自生向死的進程,人生於世,有若寄塵,即使時光短暫,仍需帶著美好的回憶!

春花秋月、夏榮冬枯,或繪畫巨構、懾人戲劇,皆可絃動心靈、抒發生機,而美感所呈現的表徵,更能展示生活的圖象與生命的活力!

生命有其生長性、節奏性、運動性與統一性,此與藝術創作原理互通、也與美感觸覺相符。

傳統的中國,眾皆愛美,文人喜寫字作畫、仕女愛簪花供花,即使庶民,缺了文化修養,仍擁美感觸覺,看家居裝飾,如年畫及繩結,滿載文化、美感和雅趣,足以轉變為文化的力量。

再看西方,建築的原點,只為遮風擋雨的窩棚,但上帝賜子民生命的榮美,給人類創造力,是教堂建築、抑墓地藝術,皆具靜態美與秩序美,透過美感觸覺,當可感知!

生活中,美的事物,無處不在,是自然景物;抑人情過往;或藝術中的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皆滿懷美感觸覺,不但是精神的享受,更屬心靈的慰藉!

美是精神,並非物質,真實的人生是美,感情的觸發亦是美,因在生命中,真實的體會,必讓大眾取得心靈的愉悅!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生活簡單就是美


風華正茂的小盆栽


中央圖書館前的雕塑


九龍寨城公園



人屬有靈性的動物,懂思考、學習、感知和欣賞,也渴求精神心靈上的享受,亦即對美與善的同理心。

美感的素養,是精神生活的必要條件,人皆有之,不在乎居貧乏或處富足,而重在個人的修養。

有閒階級者,收藏藝術品,供個人欣賞,提昇生活的品味與情趣;安貧樂道者,也可回歸大自然,透過美景,尋得美感,感領心神的安頓。

中國道家崇尚自然、順從自然,教人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因生活中的美感,不具物質條件,人皆可公平欣賞及自由追求!

我國傳統文人,棄絕名利,復返自然,簡樸清逸,粗衣淡食,讀書養志,書畫自娛,並以自然美為精神食糧,遊山玩水,盡享精神上的豐足!

將個人的目光,專注於美善的事物,不但得到美感的慰藉,更可提昇靈性;安撫心神;並修養己身。看我國山水畫及田園詩,皆自美的生活而來,讓人感領愉悅自在之餘,且在寧靜致遠之中,盡顯美的精神價值!

身處富裕繁榮的社會裏,物欲過度化的生活中,即使衣食無憂,卻精神空虛,缺了審美的眼光:也乏了鑑賞的能力,焉能判斷事物的美醜!

其實生活應如一張白描畫,樸實無華,無需過份裝飾。根據老子的智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聾、五味令人口爽。」正好告知我們,若過度追求享樂,必將使人心迷,不知方向,又如何尋著美感呢?

繁花茂葉、萬紫千紅,固然很美,但枯木孤葉、頑石殘枝,雖非屬世俗之美,卻帶來孤寂清高的美感。

花團錦簇,是堂皇富麗的感覺;孤枝獨梅,則更顯空靈恬適之美,讓人在靜觀中得著安慰,故以簡單清苦作為基礎的審美生活,實在是飽歷人生經歷的智慧。

今日,處在「環保」的世代,不但要減少物質的浪費,更要堅持過簡樸的生活,因精神上的豐盛,正是培養美感的泉源,也促成了美感的昇華。生活簡單就是美,從品味簡潔之美開始,漸次進入為美陶醉的境界。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看當代藝術


 香港中環的後現代建築群
旺角地標朗豪坊


婆娑樹影下的力寶中心


對慣於接受「賞心悅目」作品的普羅大眾來說,藝術創作,代表完美的追求和執著,正如畫家馬蒂斯所說:「我所夢想的藝術,充滿著平衡、純潔、靜穆,沒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題材。」

標榜原始的情緒與激烈的反應的當代藝術,卻帶給觀眾極大的震撼力。最為大眾詬病之處,乃大量應用嶄新的多元化媒介,完全忽視描繪技巧的重要性。藝術創作變成個人論述的工具,重視創作概念、行為及過程,並不在乎作品存在的有無及價值。

20世紀初,藝術家杜象挪用「現成物」的顛覆藝術原則的創作,畫家康定斯基的抽象畫創作,至蒙德里安運用三原色及幾何分割的繪畫,對觀眾來說,無疑是一個強迫重思藝術定義的過程。

要為當代藝術建立定義,殊不容易,因當代藝術的寬度與深度,足以涵蓋所有風格、形式的作品。藝術家在創作過程裏,不斷擴展新的概念,以石破天驚的新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不停進行新的藝術實踐;探索新的思想領域;嚐試形式上的二次創作;重建過去的面貌樣式,當代藝術總是在不斷變化中,是刻意而為、抑有為而為,或知其不可為而為,藝術家迎難而上,披荊斬棘,即若身處艱險中,仍將無畏無懼,勇往直前。

時至今日,多元化的當代藝術,自有一套運作的遊戲規則,作為藝術愛好者,不必迷失於紛擾的年代、藝術的邊界與轉化的標準。在藝術史的美學承傳和回溯延續中,歷史的轉折、人文的關懷、哲學的思潮,以及科技的發展,將為藝術的發展帶來滋潤的養份。

摒棄文明的畫家高更,晚年在大溪地所創作的名畫《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正好提出與當代藝術家同樣的問題,即使時代不同,空谷中的回音,仍存哲思的空間!

我們必須放下偏執,接受既驚且喜,極具困惑與震撼的新創作,在當代藝術近乎氾濫的年代,我們將會常常遇上它,只有改變自己,作出適應,慢慢掌握對當代藝術的解碼、基調與準則,唯有如此,在面對排山倒海的大量作品時,才會學懂如何靠近它。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藝術的遊戲性


夢幻的廸士尼樂園


充滿童趣的木馬遊戲


樂高世界的火車巡禮


「那是藝術嗎?」每次進出藝術館,耳畔總會響起相近的疑問,聽著觀眾竊竊私語,看出他們滿臉疑惑,若遇上「當代藝術」作品的展示,迷惘的神情,必見諸面容之上!

對藝術的看法,有人抱存嚴肅的態度;也有帶著戲謔的成份,更有甚者,用上存疑式的否定,完全摒棄了人文精神的價值。

藝術追求美,美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兩者有著密切的關係。欣賞藝術與尋找美感,皆屬人類的行為。多接觸藝術,從中啟發個人的生命,讓美成為救贖,當遭逢挫折、墮入困惑之時,必可得著反省、渴望和期盼!

對大眾來說,藝術是文化活動,於藝術家而言,藝術卻是生活態度。其實,欣賞藝術,輕而易舉;理解藝術,也並不太難。

觀看朝日、落霞、雲海及峻嶺,從大自然中,興起美的感受,這是欣賞活動,參觀藝術館;閱讀評賞文章;學習理論歷史,乃屬理解藝術,一切來得理所當然!

再從藝術起源的學說去看:先民時期,人類從生活勞動中,創造了石器、壁畫及舞蹈,可引證藝術源於勞動,此為「勞動說」。此外,當中,如舞蹈樣式及膜拜禮儀等行為、與宗教性有密切關係,也構築成「宗教說」的理論。

無論兒童、成人皆愛遊戲,故藝術起源於遊戲的觀點,最獲世人認同。因勞動有其目的性,唯遊戲只講消閒,重樂趣,求精神上的滿足。

近代藝術將創作觀念的地位,提昇在技術層面之上,藝術家只專注於觀念與論述的建立,將創作過程交工匠處理,或直接以現成品替代。

早在1917年,藝術家杜象將現成的小便器,轉化為藝術品,定名為《噴泉》,於展覧中展出,這種帶著遊戲性的手法,說明藝術家的概念,不受限制,並可自由選擇創作的媒材。

今天,在展覧中,常會碰上千奇百怪的藝術作品,你無用惶恐、更不需困惑,當以平常心、從容面對,帶點遊戲的情懷,與作品互動對話,跟生活契合連結,你必樂在其中,其實,把藝術看作遊戲,一點也不艱深,何需自尋苦惱!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童年拾綴


深水埗蔬菓市場


南昌街舊式唐樓


富風味的地道小吃店


對踏入晚晴之年的我來說,童年是遙遠的、甜蜜的,也像一場五彩繽紛的夢!

儘管貧窮伴我走過艱苦的童年,唯在那純真的年代,生活簡樸,更因愛觀察,欣賞奇妙的世界,無憂無慮,信是生命中最感喜樂的時刻!

童年是生活的起步,走過的路,乃昔日的片段,回憶雖常塵封於記憶寶庫中,但終是揮之不去。

年輕時,於汲汲營營的職場,一心打拼,無暇回顧,渾然不知那些片段的記憶,實在是極具意義啊!

光影起舞,灰塵輕浮,童年記憶裡,皆為歡樂的紀錄:昔日,居於深水埗區,棲居唐樓的屏板小房,雖缺了窗外風光,四壁糊上色彩繽紛的花紙,配合門上的紋理布簾,遠觀近看,竟凝結成動人的場景!

50年代,如貧苦大眾,生活並不愜意。記憶中,先嚴不愛說話,唯眼神中,仍常流露出對子女的關懷與期望,遺憾少時的我,愚昧無知,沉迷畫畫,躭於逸樂,不愛讀書,徒添先嚴的憂慮!

先慈乃傳統中國婦人,照顧子女,無微不至,也是傾訴的對象。對乏上進心的我,付出的心力,更是無從估算。愛看連環圖,功課是總不大了了的我,讓她痛在心中,卻不離不棄,迨我有緣進入大學,攻讀藝術,她更節衣縮食,全力支持,父母養育之恩昊天罔極,實是永遠無法報答!

嚐透父母之愛,也感領姐弟之情,三位姐姐,愛護有加,呵護備至,孖生的弟弟,手足情深,相濡以抹。那年頭,居所空間有限,唯彼此和諧共處,情深誼厚,絕少紛爭。

年幼的我喜塗鴉、愛閱讀,常作白日夢;弟弟便躲在另一角埋首讀書、專心做功課。由於他諳數學,我擅美術,在課業上,彼此合作無間,他常將數學作業交我作覆印,而我便成了他在美術習作的槍手,更因此造就了我的美術作品,貼堂次數,常倍於別人。

在成長階段中,也屢遇名師,禮待弟子,扶掖提攜,悉心教導,在藝術道上,獲益良多,於生命海裏,也伴我航行,我何其有幸,實銘感五內!

童年時光,隨風消逝,如今成了追憶的對象,更因失去了,皆化作美好的過去,餘生晚年,待我慢慢細嚼,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城市漫遊


 街頭音樂家


 鬧市中的人群


轂擊肩摩的街頭


對愛美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幅畫」,載滿了美感與詩意;但於深情的人而言,便成了「重拾記憶的照片」,存留著的是無限浪漫與思緒!

學院派出身的傳統畫家,喜穿街串巷,寫生託情。藉「寫生」活動,憑著感覺與觀察,把日常生活與創作行為連繫起來,並構築成為一種關乎生活的美學態度。

唯於今天,生活怱忙,年輕人學畫,早已改弦易轍,多採拍攝方式,或作輔助用、或收集素材、以替代寫生,臨場造境,已成絕響。加上進入科技絡時代,數碼攝影普及,城中所見,愛好攝影者漸多,影像世界,幾可取代文字及圖像的功能。

美國作家蘇珊桑格說:「使人們拿起相機去拍照的原因,便是發覺了一些美的東西。」其實,城市生活,當不乏美感的存在,也充滿著各種痕跡,唯於急遽忙碌的生活,不但人的相處,變得疏離;即使美的事物,也易於遺忘,故用上藝術創作,以作紀實,當可成記憶的寶庫!

對流行的「城市漫遊」的概念,德國現代思想家班雅明,早已提出高階層次的論述,他認為漫遊者,雖身處於都市文明,但在擁擠不堪的人群中漫步,卻又能以抽離者的姿態旁觀世事。

年來悠閒過活,我更愛作一個漫遊者,揹著畫具、配上照相機,流連不同的城市,自由漫步,從容不迫,一邊觀看,也一邊思考,無論置身那個城市,亦如身處自家之中,怡然自得!

作為「視藝創作人」、或處於「城市漫遊者」的身份,寫生、攝影、文字書寫,皆旨在描繪城市景觀,詠物寄情,是風景名勝;抑緬懷歷史;或敘述故事,皆屬美感的閱讀、生活的感懷,其內在的動力乃源於創意、漫步與記憶。

近年個人的作品,努力蒐集稍縱即逝的意象,期在傳統社會漸被現代社會取代的過程中,將不斷變化的都市風景線,珍藏於寶貴的冊頁裡。

藝術家的觸覺,常是超乎常人,獨立於大眾之外。即使身處喧囂的環境,仍可保持清醒的頭腦,透過圖像及影像的世界,發掘異地的人文意義,進行城市解碼,這也屬創作的文化行為。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藝術壯遊之大英博物館


有希臘門廊的大英博物館


著名的倫敦西敏寺


歷史悠久的倫敦橋塔



秋日遊園,落葉遍地,小路中、草坪上、樹根下,滿是深淺枯黃,久未掃除,抹上了秋色、增添是詩意,也深刮上刻痕!望著片片飄葉,念及消逝的學藝歲月,卻是只堪回味!

遠在學藝時代,早已立下宏願,期有生之年,走訪世界博物館,品味藝術姿彩、領受文化深度,並深究古今文明。

多年來,有幸得償心願,嘗作藝術之旅、親訪文化名城、參觀博物館及美術館,文化光影,碩果纍纍,當中,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之行,是至上的精神餮宴!

大英博物館的正門,莊嚴肅穆:古希臘風格的門廊,配上三角形的浮雕屋頂,屬傳統經典的建築樣式,毗鄰為林木蔥郁、文人學者常遊的文化廣場,極具文化氛圍。

走進館內,敞大明亮的中庭,光線自圓環拱形的玻璃屋頂瀉下,落在大理石壁面上,像身處藝術的殿堂中。她的「博」和「深」,見諸其驚人且珍貴的收藏品。

作為昔日海軍王國,東征西討,英國人從戰火中,到處搶掠,把當地文物餽寶強奪過來,藏於大英博物館內,藏品珍貴罕見,故欲一覽世界珍貴文化遺產古蹟,必到這個「世界文化寶庫」。

其中,「埃及藝術」的收藏,直是世界知名,滿大廳五彩繽紛的棺木及木乃伊,令人眼界大開,如身處陵墓中,精緻細膩的裝飾,盡顯地下藝術的特色,還有亡靈書、羅賽塔石碑及楔形文字等文物,精彩絕倫,皆見埃及古文明的縮影。

埃及雕像確是精彩,但在西方雕塑史上,「亞述王國」卻是雕刻藝術最為繁榮的時期。站於亞述展館的入口,見三座巨型雕像,約56米高的人首帶翼公牛雕像,昂首觀之,不怒而威的神情,極具震撼力,確是鬼斧神工的巨構。

除了大型作品,館內的彩陶文物,也讓人駐足。我尤愛希臘時期的陶作,看畫在器皿上陶畫,細緻傳神,充份反映時代特色及審美特徵。

藝術追求美,美的演變,當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去看。若論及西方古文明,必會想到埃及、希臘與羅馬等古王朝,看存留在人類歷史的藝術品中,保存的不但是精準的完美姿態,也是永恆不朽的文化記憶!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維園懷情


 公園正門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


廣植樹木的園林美景


綠蔭道上的晨運客

晨曦初露,秋意漸濃,我帶著詩意,踏進公園去,唯見滿園落葉,隨風飄起,沙沙作響,正好喚醒了遊人昏睡的靈魂。

公園正門,維多利亞女皇銅像,端坐於高聳的基座上,經年累月,無懼風雨,歷經季節的更替,守著燦爛的風情,也護著不安的飄盪,冷眼人間,細看無常的人生。

由於公園是以園內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命名,故稱維多利亞公園,簡稱「維園」,乃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公園,她是市民大眾日常生活的部份,陪伴著我城一起成長,極具人文歷史的考據價值,亦為民眾集體回憶的必選之地!

維園面積甚廣,佔地約19公頃。公園所在地,前為銅鑼灣避風塘,於1950年經填海工程填平後,開始動工興建,至1957年始落成啟用。當年,本地經濟落後,市民娛樂不多,維園可說是消閒好去處,帶給大眾無窮的歡樂。

60年歷史的公園,由於環境優美,場地寬廣、康樂運動,設施完備,加上交通方便,故任何時分,遊人皆眾,絡繹不絕。晨運、散步,閒坐、賞花、觀人,各適其式,樂也融融。

園內廣植了數千株大樹,並有各式的花圃、如茵的草坪、清幽的園林和休憩的涼亭,花香鳥語、翠綠縈繞,實在美極了!難怪攝影、寫生者眾,個人也愛靜坐一旁,把那瞬間的陽光、迷人的美景和醉人的詩意,透過筆情墨趣,存留於動人的畫幅之中。

維園,不但美感盈盈,更充滿了朝氣、活力和希望,本地甚多大型活動,皆於此舉行:如歲晚年宵市場、花卉展覽、中秋綵燈會、工展會,馬拉松賽事、公民集會等。每次盛事,萬人空巷,滿載市民的歡笑聲。

回首人生,維園留給我甚多美好的回憶:小時候,與同窗千里遠赴園內旅行,野餐盡興;隨家人同坐草坪中秋賞月,樂玩花燈;與藝術同儕於年宵花市合資擺攤,售買手工藝品,還有工展會感染歡樂氣氛;花展中寫花百態;園林裏憑畫造境 ……

美自生活而來,沒有生活,就沒有美的存在。生活裏的維園,千端美態,帶來忘我的愉快感覺,也屬生命的品味,亦為精神力量,並提昇了生活領域的精神品質!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鬧市中的人文風情


金魚街是平民大眾的「魚樂天地」


人花爭艷的花墟道


天籟處處的雀仔公園


香港早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作為超級購物區的「旺角」,是真正名符其實的鬧市:名店林立、燈光熣燦、肩摩轂擊、熙來攘往,極具大都市景觀。與此同時,因著多樣文化的匯集,也豐富了小區的姿彩!

除了年青人、遊客與購物者外,愛知識的文化人、懂生活品味的小民,還有享受人生的大眾,也常於此蹓躂,走遍小街陋巷,尋找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旺角擁人文風情。在區內舊樓裏經營的小書店,為數不少,更開本地樓上書店的先河。昔日,我愛工餘登樓,尋書看書,添加文化氣息。

自退休後,樂享晚年,除閱讀外,也重拾雅趣,尋訪生活的美感。位處區內的金魚街、花墟道,還有雀仔公園,皆聞名遐邇,不但可滿足個人情趣,更讓你樂而忘返,難怪遊人不絕!

作家蘇珊桑塔格說:「回憶把過去壓縮進一個空間,幫助我們認識過去。」回首少時,愛塗鴉,也愛觀察外物,花鳥蟲魚,千奇百怪,雖為兒時稚趣,也伴我成長,至今興緻不減!

整整一條街,是平民大眾的「魚樂天地」:40多間水族店聚集一起,售買各種色彩鮮豔的熱帶魚及養魚用品,當中還夾雜了幾間寵物店,供應昆蟲及小動物。

以膠袋裝著金魚販賣,已成傳統特色,經年不變。一袋袋的不同的觀賞魚,排列有序,姿彩繽紛,掛滿於舖前,遠觀如活動的裝置藝術。置身其中,讓我重拾兒時回憶,也添加了藝術生趣。

花墟道是愛花者常到的景點,絡繹不絕,畫家、攝影家前來獵艷,採集創作題材,尋常慣見。遇上佳節,如新年、情人節與母親節,更見萬人空巷,人花爭艷,看群花簇擁,百般姿態、千般美貌,買花賞花者,皆心花怒放!

毗鄰的雀仔公園,是全港最大的贩鳥集中地,品類繁多。走進這個傳統中國式花園,翠綠縈繞,古木參天,鳥籠滿掛枝頭上,鳥兒忘情歌唱,盡顯生命姿彩,愛雀者圍坐樹蔭下,交流心得,好一幅「眾樂樂」的民間圖誌,我陶醉其中,禁不住即席揮毫,期將良辰美景,載於畫中!

生活中,藝術無處不在,即使身處鬧市裏,若能淨化心靈,必得尋覓當中美的事物!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漫畫童年


 熱鬧的香港漫畫星光大道



香港展出《多啦A100》紀念展


從活化而來的香港動漫基地


流金歲月,美好的童年早已遠颺!今人已近朽老,呢喃低語,於藝術、對創作,總有無盡的追思!

午後漫步園中,深秋黃葉,早已遍灑道旁,陽光自樹頂瀉下,留下長長的樹影,也勾起心中悠悠的刻痕。

小時候,不愛功課,迷於漫畫世界裏,手不釋卷,幾近痴。50年代,由於生活困苦、購書實在不易!要看書,必得另闢蹊徑。

當年,小孩子都愛在理髮店,邊剪髮邊看漫畫,此外,街頭巷尾,還有流動的租書攤檔,自可滿足所需。從掛於牆上那長長封條的目錄中,揀選所愛,付款後,便可安坐小板凳上,忘情閱讀。

漫畫,曾幾何時,為大眾帶來莫大樂趣、也編織了許多夢想。今日,漫畫已由市俚文化,轉化成文化創意產業,也是文化研究及香港史專題研習的課題。

其實早在50年代初期,大量人口及資金從中國流入,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也因著大批避亂南下的漫畫家,帶來新的衝擊,令本地漫畫得到蓬勃發展的機會,並且開闢了新路。

若你如我般,成長在這個年代,看漫畫應是最大的生活情趣,是副刋上、是書本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趣極了!財叔、老夫子、13點、牛仔與契爺,皆刻骨銘心,未曾忘懷,至今仍膾炙人口!

「只顧睇公仔書,將來怎揾食?」依然記起先慈叮囑的慣語。「公仔書」正是連環圖的俗稱。那年頭,愛都把零用錢儲起,為求心頭所好。《財叔》、《神筆》,皆屬廣受歡迎的作品,售價只為一毫,其後更有企業化的武俠形式連環圖,以及譯自美國及日本的作品,掀起另一翻熱潮。

愛看漫畫,也愛畫漫畫,課本裏,作業內,都畫滿漫畫的型像,常為此受罰,卻不以為意。由於投稿報刋入選,帶來鼓舞,也曾立志做漫畫家,唯遭家人反對,夢想終成空想矣!

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曾告誡助手:「不要做藝術家,要做藝匠。」這正是他一生掙扎求存的真實寫照。今日,我並沒有成為漫畫家,卻仍愛漫畫,她陪我成長,也伴我終老,在微陰的午後,安坐於微暗的書房,呷一口馥郁的咖啡,翻看珍藏的漫畫,此為我的晚晴人間也!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鴨寮街風情畫


熙來攘往的鴨寮街


千奇百怪的雜貨攤檔


情味十足的老區


文化浪遊人,最愛尋覓本土生態;在地研究者,也喜發掘民間逸聞。深水埗區內的鴨寮街,雖歷盡滄桑,唯風情萬種,即若面對「去舊立新」的城市重建,在未可逆轉的變遷中,仍能讓人重拾消逝的回憶。

在香港,深水埗屬人煙稠密的老區,至今仍是平民百姓的聚居之地,且歷經時代的沉澱,幾成民間流動博物館矣!若您喜浪遊舊城,愛集體回憶,大可穿街串巷,緩步細看,如定鏡般,看舊時舊物,百寶此中尋,必滿載而歸。

美學家朱光潛論及人生,如此說道:「本來是很辛酸的遭遇,到後來往往變成很甜美的回憶。」對此看法,實深表認同。

緣由童年伊始,家人與我,寓居深水埗區,在困厄中艱苦成長,遍嚐苦頭,唯今日回首,竟可留下滿有微笑的回憶,還帶些絲絲的美感!

那年頭,少不更事,常與同儕,隨處流竄,走遍區內大街小巷,鴨寮街是常逛之地,也是少時的夢幻樂園。

50年代,鴨寮街已是一條專門售賣二手貨品的街道,以獨有的地攤形式擺賣,充滿跳蚤市場的草根情味,貨品包羅萬有,千奇百怪,讓你如入寶山,各取所需。

遊人來自五湖四海,除本地懷舊之士、尋寶百姓外,更有不少外國遊客慕名而至,彼等非純為購買廉價物品,其意在領略異色的東方趣味,探究本地風物人情。

對童年的我來說,鴨寮街是我的樂園,「她」帶來無窮樂趣、也添加無限創意:古怪的文物擺設、舊玩具,還有舊書刋,尤以美術技法參考書為甚,成了搜集的珍寶,即使「依樣畫葫蘆」,對愛塗鴉的我,仍大有裨益。

今日,作為視藝創作人,一如既往,「樂園」仍是讓我留戀之地,當然遊樂的趣味減少了,視界也大異於前,若能帶著美感的眼光,當能感知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

走在熱哄哄的攤檔內,寫生攝影,盡見人間百態,小民之樂,如藝術家創作,總能化悲苦成美感,望著歪七扭八的地攤雜貨,如「裝置藝術」般,極具創意。其實舊物皆寶,洋溢著豐富的情味。

鴨寮街的風情,是平凡生活的倒影,姿彩萬端,儘管屬入世之美,仍充滿著生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