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從黃永玉的《邊城》插畫說起





「書籍的插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種宣傳畫。」


------ 文學家 魯迅


1947年,早已蜚聲文壇的著名作家沈從文,收到一位年輕詩人寄來的新詩集,吸引他的竟是書裡的木刻版畫插畫,畫面充滿了天真稚氣,又混和著熱情大膽,更使他覺得作品「不僅見出作者頭腦裡的智慧和熱情,還可發現這兩者結合時如何形成一種詩的抒情,對於詩若缺少深刻理解,也即不易作到。」


基於愛才若渴和好奇之心,沈從文四出打聽,發現那位插畫家,竟是他的表兄黃玉書的兒子,也就是他的表姪兒黃永玉,黃永玉身處40年代,仍未在美術界成名,只是個沒沒無聞的青年藝術家,他為了追求藝術理想,也如表叔沈從文般,千里迢迢,歷經波折,自家鄉來到上海,加入木刻運動的行列。


1934年,兩人曾有一面之緣,但直至50年代為止,因生活奔波,兩人未再會面,只藉書信往來,但黃永玉精彩生動的木刻版畫,卻形同觸媒般,引發了沈從文無限追憶與感領,讓他得以將心中的抒情塊壘予以具象化,正如著名版畫家李樺曾評說黃永玉的作品說:「蘊藏著一種濃郁的童話般的情調,使每幅簡樸的畫面浸透於愉快的、天真的、詩意的意境之中。」


《邊城》是沈從文的經典之作,在書中,他把魂牽夢繞的故鄉湘西描繪得如詩如畫,如夢如歌,情節寫來淋漓盡至、盪氣迴腸!文字看似淡然,卻又非常動人!字裡行間,充滿真誠,尤其書寫主角翠翠,她那種天真無邪,羞人答答的感覺,總能恰如其分表現出來。翠翠實在是他心目中理想美的化身!


《邊城》是公認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不朽傑作。論及這本偉大的作品時,沈從文曾經自道:「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1948年,年輕的黃永玉,特為這本小說創作木刻版畫插畫,書中的人物:天真善良的翠翠、勤勞憨厚的祖父、個性豪爽慷慨的大哥、走向孤獨歸宿的二弟,在黃永玉生花妙筆下,皆成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形象,為書本添加不少的姿彩!


當年生活困頓,物質匱乏,藝術家喜用木刻版畫作表現。黃永玉出色的木刻版畫作品,更是另闢蹊徑,最能引領觀眾進入記憶的深處,在《邊城》插畫中所刻劃的場景、苗寨的兒女、勞動的村民,除了「召喚的鄉愁」,也構築了對往事的追憶!


中國解放後,沈從文被迫放下文藝創作,受派往歷史博物館工作,經多年努力摸索,漸成工藝美術專家。在這方面,或許可與黃永玉的木刻版畫作一比擬:他用個人創新的「抒情考古學」,寫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書中寫作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面對歷史作多方探索,探出脈絡,猶如版畫家在木板上層層雕鑿,創造光影效果,兩者實是異曲同工!


湘西鳳凰古城是「中國最美古城」,生於此地的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和畫家黃永玉,兩人有關故鄉的文章和畫作,皆令讀者產生不少遐想,特別是《邊城》,沈從文是以微笑來表現人類的痛苦,用從容來表現人類心靈深處的悲哀;黃永玉則用生動的造型、活潑的線條為本書創作精緻的插畫,兩者皆能捕捉時代的情感,且激起更多的回應,也反映了湘西的浪漫!


黃永玉豐富的藝術生命力,透過木刻插畫,為《邊城》折射出一道夢想的幻影,有否暗喻書中的結局:遺下孤苦的翠翠獨守渡口,盼望情郎有日歸來!這是耐人尋味的深處,難道是一闕永遠抒晴的輓歌?因此,不管是文詞或圖像,皆值得讀者慎思細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