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從美學看自然美



「自然美只是為其他對象而美,這就是說,為我們,為審美的意識而美。」





------ 黑格爾





根據《聖經》創世記第一章的記載:上帝下命令創造宇宙天地萬物,然後再按自己的形像來造人,讓他們管理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上帝看到祂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包括人以及所有受造物。人更因擁有上帝的形像,充滿創意,故可進行創作及審美活動。



上帝從「秩序」、「分類」、「裝飾」等三方面,以建立有條不紊、各有所類及美感盈盈的大自然,當中更有繁殖與延續生命的奇妙安排,令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充滿變化、豐盛、複雜、和諧與共生的姿態與發展。



喜歡觀賞自然美,是人的天性與需要。黑格爾認為自然美屬心靈美的反映。歌德也曾說:「事物的各部分肢體構造都符合它的自然定性,也就是說,符合它的目的。」足以引證了自然所以美,乃由於造物主的安排,令自然界變得合乎目的,因而顯出美!



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繫,也讓自然美成為創作主題及審美對象。文學家柳宗元曾說;「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其實整個大自然,川流不息,無間地運動,也豐富了生活環境的姿彩,正如詩人勃雷克說:「從一朵野花可以看出宇宙。」我國民間俗語有云:「年年歲歲有花開,歲歲年年花不同。」盡顯宇宙無窮,幻變莫測。



自然對象成為美,也走過歷史的進程。我國美學對欣賞自然美,有「致用」、「比德」到「暢神」的三層階段論:在原始階段,從石器時代的文物的攷察中,可得知美與實用是統一的,此為「致用」;其次孔子常說樂水樂山,當中也可體現仁者、智者美好的德性,此為「比德」,顯示人類對欣賞自然美的一種飛躍,不為實用所宥;至魏晉時期,文人避世歸隱山林,從山水觸動空明的心境,於大自然折射澄靈的胸懷,怡情養志,此為「暢神」,它令觀者專注於審美對象本身的欣賞,屬最高的層次。



近代美學家朱光潛也異曲同工地把欣賞自然美,統分三個層次:1. 從大自然享受感官之美,如領受涼風的清爽、鮮花的色香;2. 源於情趣契合的欣賞,如李白詩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3. 把大自然看作神靈的表現,發堀潛藏深邃的妙諦。



據我國藝術史所載,畫人墨客,透過對大自然的由衷眷戀,創作了無盡的山水畫及山水詩,寓意其中,不僅將自然美化作欣賞的對象,更成為慰藉心靈及精神生活的部份,達致心物契合、天人共融的境界,如鄭板橋所言:「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



親近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是欣賞自然美的前提。魏晉時代畫家宗炳於其著作《畫山水序》中提出「澄懷觀道」之說,認為人可透過欣賞大自然,以澄清、空明的胸懷,在山水意境中,見出宇宙的生命,此即人生之道,也與黑格爾所說的「自然的自由生命」同一意義,因此,看明媚的春光、晨曦的寧謐、自然的溫和,不但成為審美對象,也是極具審美價值的客體。



在審美活動中,對欣賞及看待自然美的態度,可通過客體與主體的不同角度,黑格爾是從前者入手,他認為自然有某種美態,可契合審美者的主體心情,引出共鳴,此即自然的自由生命。人處在自然的情調中,也是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人在大自然裡感到非常親切,面對自然美,感受上帝大能的創造,透過創造性想像,去發現、照亮及彰顯自然美,更重是在榮美神!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優美與崇高





「人間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 王維





「藝術的生命就是深刻的思維與崇高的激情。」



------ 安格爾





從古至今,科學家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究宇宙的起源、本質與發展。但《聖經》早已告知世人:一切皆自上帝的創造而來,據《提摩太前書》四章四節所說:「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因此,我們要在神的創造奇工中歡欣喜樂。神使用陽光、雨水,餵養飛禽百獸,妝飾鮮花、小溪流水、讓青草遍地,天地盡現優美迷人。



祂又用自己的「形像」造人,予人有「管理」受造物的權柄。《約翰一書》四章十六節這樣說;「神是愛;那有了愛在他的生命裏的人就是有神的生命,而神在他的生命裏。」神的「形像」是偉大的,充滿著崇高的愛!



神予人創造的能力,在創作過程中,也同時進行「審美活動」,它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從中孕育不同的審美文化與獨特的審美形態,用作提昇人類愛美的情操。若從西方文化藝術史去看:審美形態更代表了某些類型的審美意象。



在古希臘「美學」論述中,「優美」與「崇高」,皆屬最早期及最重要的中心範疇。「優美」是最早出現的中心範疇,爾後,「崇高」亦隨之而來,兩者的概念,歷來皆被看作屬涵蓋面較大的形態,在美學史上,也是大多數美學家所認同的審美範疇,時至今天,仍在廣泛地應用,例如:論及拉斐爾的聖母畫像,評論家認定是「優美」的典型,而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則是「崇高」的呈現了!



西方文化傳統自古希臘承傳而來,希臘人精神文化豐盛,又有豐富的情感,追求是一種單純、靜穆與和諧的美,這與孔子「以和為美」的美學思想不謀而合,此種審美形態,不但是自然地存在的,也由精神觀照及藝術創作中顯示出來。



優美的審美特點,見諸不同藝術範疇: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及文學作品……除了拉斐爾的聖母畫像及聖子畫像,畫中皆滿是優美的曲線,予人和諧細膩之美外,古希臘的神廟和人體雕像也達至最典型的體現,兩者在優美的準則中互換並用,神廟中柱石肅立挺拔,氣度萬千,如愛奧尼克式柱頭,使用螺旋飾作細部裝飾;人體也具純真高貴的美感,而且變化萬端,看《斷臂維納斯》、《擲鐵餅者》等雕像,在迷人的曲線裡、健美的肢體中,充滿生命力,呈現了單純、靜穆與和諧的美!



康德說:「優美使人迷戀,崇高使人感動。」崇高是源於希伯來與西方基督教文化而來,黑格爾認為創造宇宙的神,正是崇高本身的最純粹的表現。作為「審美概念」的崇高,它滿足人追求偉大與渴望神聖的願望。



再者,康德更認為崇高具有無比強大的力量,看哥德式教堂,實在顯示了一種神秘崇高的氣氛,特別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宏偉的拱門、巍立的鐘樓,令人物我倆忘,自覺與神同在,沐浴在崇高的神福中!



上帝教子民過聖潔的屬靈生活,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追求永生的盼望。優美和崇高,皆閃耀著高尚、聖潔的靈魂美,正如莫札特的樂章:單純、明媚、絕對的和諧,即使他短暫跌宕的人生,充滿痛苦,但其作品仍洋溢天使般的溫柔,這是一種高尚、聖潔的光輝!



要尋找優美與崇高,我們斷不能遠離神,必須要用祂的角度,透過神去尋找這種美,如祂一般用不留餘地的愛去感領這種美。優美與崇高,著實可滌蕩我們的心靈,透過淨化和昇華的過程,使我們超越生命的平庸和局限,讓個人的精神領域提升至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