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歌羅西書 1:15)
「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 1:3)
引言
藝術乃構成西方文化史的重要部份,若單從繪畫的源流去看,當中佔絕大部份的作品,皆為與基督教有關的題材。看整本《聖經》,自舊約到新約,前後均有連貫性,全為上帝的話語及啟示:計有基督教教義、信仰的道理以及永恆的信息。藝術家透過信仰而來的感悟,運用神賦與的創意及創造力,將聖經的內容形象化,構成視覺傳達的圖像,除作裝飾美化的器物外,最為重要的還是其教育的功能,藉圖像解碼,幫助世人更能深入明白教義和道理。若論及歷來不停被描繪的聖像,當推耶穌基督,特別是耶穌一生中的不同階段,更廣為歷代藝術家使用。
淺析聖像與偶像之爭
基督教教義與文化奠定西方文明的發展,帶來自由與愛,並促進精神建設、科學發展和人文藝術的興起。在基督教歷史之中,於第四世紀之前,曾出現聖像與偶像之爭,對聖像的敬禮常被指責為偶像崇拜。當時猶太人並不允許信眾描繪上帝的圖像,一方面避免偶像化,另一方面也害伯引來「多神主義」的崇拜,有違「獨一真神」的教義。因基督教信仰強調上帝是惟一真神,故不容產生混淆與衝突。
宗教信仰帶來藝術
直至第六世紀末期,由於文化水平低下的信徒甚眾,識字者寡,無法閱讀《聖經》,亟需圖畫故事代替文本,以強化教誨功能。與此同時,歐洲亦進入黑暗時代,疫症橫行,人口銳減,人心絕望,宗教信仰乃成為唯一的希望。其實,在人類的進程中,西方基督形象呈多樣性,除來自禮儀崇拜及視覺裝飾外,並可激發世人對上帝的追尋、引導信徒切身感受和親近神,特別是作為人子的模樣:道成肉身、屈尊降卑,承受人間苦難,飽嘗譏諷嘲弄,最後被釘十字架,代贖捨身,帶來永生的盼望,給與世人莫大的安慰,也因著此緣故,「耶穌十架圖」便成為歷來最常見的主題。
作為宗教藝術,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從信仰角度出發,透過藝術的創造,漸次發展出一套嚴謹的規則與傳統,也極具象徵的意義,如使用金色象徵天國的榮耀,故在拜占庭時代的聖像畫中,所有背景均塗上金色,同時在畫面中採用平面性的表現,並置於教堂壁上,作為「進入永恆的窗口」的喻意,讓信徒即使身處塵世,仍可感領靈性的形體。
當然,信仰來自《聖經》的教導,自中世紀至今,從壁畫、手抄本插圖及雕像中,當可窺見基督的肖像,也為西方傳統奠定一個讓世人熟悉的基本模樣;長方形的面孔、留著鬍子、中分髮型,神情嚴肅、面容詳和。根據文獻記載,此乃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而來,其中「黃金比例」及「正面率」的使用,當可佐證。假如使用《新約》的概念,肖像的「目的」是為了表達父子的獨特性。若撇除這個肖像的特徵,是否真切感受上帝的臨在,純粹只從藝術的「移情作用」及「聯想空間」的角度去看,當能使人於藝術作品中,對「拿撒勒人耶穌」的形象的塑造,衍生相互的關連。( 圖1 )
( 圖1 ) 基督肖像 ( 約6世紀 )
繪畫創作中的基督造像
藝術家匠心獨運,從人性角度出發,為「道成肉身」的基督,創造了不同的造形。
1 母與子 : 《坐在椅上的聖母》是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傑作。看懷中的耶穌基督渾圓的軀體和害羞的臉容,既雄壯有力,也謙卑平易。母親緊抱的慈愛,也給人幸福的「人性化」感覺。( 圖2 )
2 基督受洗 : 站在畫面前方的主要人物是耶穌基督,正身處水中,俯下頭來,準備接受洗禮,光線照在呈白色的赤裸軀體上,顯出純潔無瑕的氣質。施洗約翰用手緊扣樹幹,小心奕奕,深知責任重大。( 圖3 )
( 圖 2 ) 坐在椅子上的聖母 拉斐爾
( 圖3 ) 基督受洗圖 波多內
3 背負十架 : 畫家透過鮮艷的色彩和戲劇性的表情,以表現耶穌受難的事蹟。乏力的耶穌,扛著十字架,位在畫面中央,回頭望向一群痛哭的婦女,示意不要為他哀哭,產生了戲劇性的張力。( 圖4 )
4 被釘十架 : 被釘於十字架上的耶穌,身體發出亮光,畫中三人同時舉目仰首上望,似在向上帝呼求,並充份流露出敬虔的神情。此畫作者特別鍾情古典精神,並刻意在畫中呈現出來。 ( 圖5 )
5 卸下聖體 : 魯本斯在畫中採用「對角線」構圖,並將主題集中在中央,以拉出張力及增添戲劇性。作為凡人的基督,因體內的血流盡,全身呈現蒼白感,與在旁仰首哀痛的母親的臉色相同,似在暗示母子同心的感情。 ( 圖6 )
( 圖4 ) 耶穌背十架圖 馬提尼 ( 圖5 ) 耶穌釘十架圖 雷尼
經文引據與藝術想像
在《聖經》中探討有關基督的外觀形像的依據,可先看下列兩段引用的經文:
1.「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侯,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以賽亞書53 : 2)
許多人認為要從《聖經》中去尋找基督的肖像是徒勞無功的,即若如此,很多研究學者,若從神學角度去看,一般都會引用第一段經文。看到作為「人子」的耶穌並不俊美,咸認為乃出於偏重「卑微」的表現,以揭示「平凡世俗」的樣式。其後更因人子擔負人類的罪惡招致受苦,引來扭曲變形的形體,特別是背負十架與在十架上受死的模樣。藝術家甚或用上「丑化」的手法及戲劇性的張力,以取得震撼懾人的效果。「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 : 46)耶穌呼叫的深層意義,正是透過藝術家的想像與創意,於畫面中形象化傳遞過來,並彰顯背後隱約的神性。
要將第二段經文與第一段相比,若純從美學角度去看,實在大相徑庭。對基督形象產生兩極化的觀感,兩者予人絕不調和的感覺。但奧妙之處正因如此,在兩極之中所產生巨大的張力,正好為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提供了無數創意及塑造的空間,令藝術創作可表現出「多樣化」的形式。由於受到東方教會的影響,實在需要化身為美麗的形象,因人確信只有美的肖像畫,始能展現神獨特的形象及其擁有的權柄。在古代君王,常使用大量肖像畫,藉此表示自己的存在和擁有的權位,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語
總體來看,繪製一幅感覺真實的基督肖像,同時也能夠表現父子奧祕的深層意義,是藝術家表現此一神聖的主題的重點。若藝術家只倚靠人類的想像,尋找表現基督的形象,其作品終是無法超越基督崇高與偉大之處,這也是來自基督教藝術家信仰深處的疑難。其實創造來自神,無論藝術家的技藝高下不一,唯自「信仰」啟發而來的想像力及創意,在在顯示了神的慈愛與恩賜。基督教藝術家的任務,正是要表現不可見之上帝的形像,藉視覺的圖像,讓世人看見並留下深刻的印象。參考文獻記載:撰寫《四福音書》作者之一的路加,曾是一位畫家,並畫下耶穌基督和其母馬利亞的肖像,更曾得到保存。
宗教形象乃為多元性:有時重於「卑微」、有時著重「受苦」、有時強調俊美。「藝術創造」就是提供空間,讓藝術家身處藝術創作的位份,發揮創意,從信仰的縱線作思路發展,不必恪守《聖經》中的概述,因著基督美好形像帶來的魅力;或死亡的痛苦所牽引的感動,成為傳遞基督信仰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