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繪畫長存


 
「我們對於繪畫有著更崇高的概念。它是畫家體現他的內在感覺的工具。」 ------ 現代繪畫大師 馬蒂斯

 
曾幾何時,在藝術史的傳統裏,「繪畫藝術」佔了極重的地位。自早期的洞穴繪畫至20世紀因繪畫革命而帶來的新作品,皆廣受世人的重視,公認為藝術作品的濫殤。

 
一幅繪畫作品的產生,不但要表現特定的人、事與物,還必需一個決定性及定向性的主題,從而彰顯其重要性及目的性。它藉由創造性想像而產生的圖像,透過圖像,有其特定的觀看及藝術的功能。

 
回顧過去,「繪畫藝術」歷經了兩次重大的危機:最早出現在1826年,法國人尼埃普斯利用日光蝕刻法拍攝了第一張照片,開啟攝影技術的出現,由於複製照片的成果,能將圖像機械化地無限生產的效果,漸次取代了繪畫的紀實性,令繪畫的功能與價值驟然下降。

 
其後,1917年,藝術家杜象以「遊戲性」的顛覆手法,挪用現成物去從事藝術創作,帶來藝術巨大的衝擊。進入「後現代主義」的當代藝術時期,情況更見熾烈,強調創作以觀念為主,使用嶄新的手法及多元化媒介,宣佈「繪畫已死」,前衛藝術家更將描繪技巧棄之如屣,認為「繪畫藝術」將於預見的未來中灰飛煙滅!

 
然而,直至今天,「繪畫藝術」卻是沒有在當代藝術的展覽中消失。追求繪畫表現的信念仍在新生代藝術家群中萌發,沉寂過後,他們明白必須重拾畫筆,在進行描繪再現的過程中,為畫面注入永恆的動力,也讓作品重啟存放的時間性,充份體現了藝術延續的生命。

 
對「繪畫藝術」的傳統懷抱惡意的人,咸認為它只管使用老方法,乃是不斷重複前人的工序與手法,實未能與時俱進。其實,他們完全忽視了繪畫藝術在意念演變中的表現功能,加上新科技、新物料、新材料,以及繪畫新風格的出現,若能善加應用,配合豐富的歷史底蘊,也足讓作品呈現多樣化的面貌,即使處在今天多元的時代,「繪畫藝術」仍能屹立不倒,輕易地融進不同的作品當中。

 
繪畫是創造和諧的、純粹的、寧靜的藝術。它帶來精神的安慰與靈魂的平靜,消弭從日常生活的來的重擔與苦難。不管是創作者或欣賞者,面對繪畫作品,必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專注和平靜,緩和起伏的情緒,就如「藝術治療」中的繪畫創作活動,已在廣泛使用中。

 
我愛繪畫,面對空白的畫面,我常常聚精凝神,長久觀察周邊的事物,專注尋找形象裏固有的魅力。在描繪的過程中,我獨享創作的孤寂,透過基本的線條、形體、色彩,刻畫出直接的效果、存留著創造的趣味,即使所表現的東西不過是瞬間的印象,卻記錄了當下必須表達的思想,此屬極具意義的藝術行為。

 
在虛擬空間裏應用視覺元素,將意象圖像化或符號化,創作出直觀事物的形體,令繪畫作品成為審美載體,激發愛美的情操、傳遞藝術的訊息、美化生活的品味,這一切皆屬繪畫永存的真正意義。看繪畫作品,世上再沒有其他東西能如它般描繪出時間的溜走,卻又可存留著生命的真貌,因此「繪畫長存」,它將永不完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