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波依斯的「社會雕塑」

 



「我要再思想與生活之間畫一個等號,而決不與生命的真意背道而馳。」

 ------波依斯 

從傳統藝術學的角度來看:雕塑乃屬三維空間造型的視覺藝術。初期主要是使用雕(通 過减法)及塑(通過加法)的方式,在物料如:石、金属、木、陶瓷等材料來創作,但 至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無論創意、物料及創造手法上,都有極高自由度的改變,可以 利用各種不同的材質、配合創意及行為,進行創作。

 自創「社會雕塑」的波依斯是最富爭議性的德國當代藝術家,也是甚具傳奇色彩的關鍵 人物。生前一向都是西方大眾媒體的鋒頭人物。他從背負沉重歷史包袱的國家裡成長,用「社會雕塑」來進行藝術創造和建構社會。一生貫徹用激情的言行,倡導人人都是藝 術家,用行動來塑造社會。他認為在每個人的行動思維中,最重要的是從中激發出人與 生俱來的生命力、創造力,自可塑造出更美好的社會。

 其實,自20世紀以還的大時代,新思潮帶來藝術的大改革,藝術意念與手法,必將掀起 藝壇翻騰的巨浪,流派催生,千奇百怪,創作者以觀念、行為、表演、文字、照片、攝 影及實物,進行作品創作,奉行「以新為美」的後現代主義的美學論述,令藝術的概念 得以無限擴大,變成生活中化的存在,藝術家波依斯,以新意念的思考與實踐,不但為 物料媒介帶來突破,更可奠定新的基礎。 

經歷大戰的戰場洗禮、走過死亡的蔭谷,令波依斯於一念之間動生憐憫與關懷,從此, 自《人本主義》實踐藝術的突破出發,推行「社會雕塑」的理念,以實踐「擴大的藝術 概念」。他曾宣稱:「人人都是藝術家,一旦與他們相應的自由創作活力複激發並彰顯 出來,他們固有的藝術,就會使用任何媒介都會轉化為藝術作品」,這就是屬社會大眾 而來的藝術行為。 參考西方《聖經》所示:天父乃創造之主,也恩賜世人創造的能力,故人的思維必備有 創意。

創意是無竆的,波依斯提出之「社會雕塑」與傳統雕塑有別之處:乃他認為雕塑 不只指它所採用的物質形式,人的思想也是一種雕塑,所有思想及行為的出現皆屬「雕 塑」的過程,將觀念呈現為社會實踐的過程,而產生的社會價值,道德理念、行為規律, 皆為雕塑。 若進一步去看,人人實踐「社會雕塑」,努力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改革,對 社會進行快速轉型,也成就了人的靈魂的塑造,實踐了社會良知的功能。波依斯認為「社 會雕塑」乃改造社會架構,難免受人懷疑及爭議,但他仍深信只有將藝術的方式包含在 教育和行為中,人類社會才能形成民主化。

 對波依斯的藝術行動,特別是過程中的材料及行為,不與理解及接納,認為他是個瘋子, 激烈的藝術家,更甚是惡毒的嘲諷,這對嚴肅的藝術家都是不敬的。波依斯關注的是藝 術所具有的人類學意義與對社會的影響,作品中,他用的材料充滿了豐富的寓意,是與 理念有關的:如油脂有救治之用、毛毯使人有暖意、蜂蜜給人營養、電池提供能量,皆 有正能量的訊息。 

德國基於波依斯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藝術的看法與態度,故被視為對西方文 化藝術極具影響的偉人。波依斯曾在一次答間中,認為「上帝與世界就是藝術」。憑著 他一生獨特的性格,創作,以及信仰,為觀念及行為藝術的確帶來一了新的方向,體現 了對雕塑的新概念,並將藝術生㓉化,這將對社會大眾帶來巨大的影響。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當素描遇上筆墨

 



「不同的繪畫系統必有其不同的基本訓練方法與特質。中西兩大畫系的《素描》, 我們中國叫《白描》。」 

 ------何懷碩 

我國繪畫自古講究「書畫同源」、向重「筆情墨趣」。筆墨即方法與變法,用筆也即線的 應用,豐子愷更認為線是國畫特有的表現手法,古今名家皆強調用筆墨駕御線條,用以 塑形,此舉必可顯出線的生命力,包括厚重、情感、變化、姿態與韻味,這也是我國繪 畫的獨特性。 

唯若過度認定「筆墨」的效用,變成定形式與公式化,長久以還,必會相襲造成規範與 程序,令造型變為僵屍化的視覺語言,以致不思創造,反令畫風停滯不前,故筆墨也會 阻礙我國繪畫向前邁進,令藝術創作失去旺盛的生命力,變成了無創意! 

進入 20 世紀初期,文化藝術界才人奮起,掀起改革的風潮,他們對待為近代國畫創作, 期引進西學的觀念與畫技,進行國畫大改革。加上西風東漸,留學的畫家學成回國,在民間裏、校園中群起改革,居功厥偉,貢獻良多,為創作改革,播下豐盛的種子。

 以西方素描融入筆墨中,其中最出色的倡議者,是歸國繪畫大師徐悲鴻。他身體力行, 一生奮鬥,通過個人的創作和研究,堅持使用國畫的工具物料和形式語言,進行融通西 方的素描於筆墨中。他決定對傳統選擇和改造,作出應對,並對筆墨也不離不棄,由於 他多年留學巴黎,對西方藝術有深入的研究,在我國繪畫亦具精闢的造詣,故精於探索 素描因素的筆墨改革與成果,成了最卓越貢獻的藝術家。

 徐悲鴻把素描融入筆墨,形成了「包含著素描的筆墨」,這是用中國畫物料工具、筆線 和墨彩造型表意的語言形式,其後又經過改良,吸收了與近代自然成果有關的畫理:如 光影、解剖、比例、透視的寫實造型,並且將這些因素融會於筆墨之中,以筆墨的形式出現。其實早於清朝,名畫家任年也曾學習西方素描,並引入其造型要素於人物畫中, 故徐悲鴻是繼任伯年後,將「包含著素描的筆墨」作了最富成果的藝術家。

 把素描融入筆墨中,因人而異,高低有別。徐悲鴻最大的特點,在可用筆墨服從於造型 的要求中,可概分有三:1. 筆墨服從於物象輪廓與形質的要求,2. 筆墨服從於物象結 構的要求,3. 筆墨與空間結構相互統一。此三點的應用,令筆墨與形似統一,不只強化 了造型要素,也不予傳統形式弱化了造型。

 此外,把素描融入筆墨,必多採「現場寫生法」,對形象刻畫作深度的追求,認真探索, 若要掌握畫人物的要訣,對素描中的光影法必要有相當的依賴性,才可描寫深度的形象, 看《愚公移山》鉅構,徐悲鴻用上大量模特兒寫生,光影動態皆有深刻的形象,這樣,線條應用,趣味即使比不上傳統的「筆情墨趣」,卻可從細緻表現了動態中:包括人的 解剖結構、動作與表情。 

繪畫中形式與內容是共通的,形式語言和作品當與固定的風格、趣味相連,才可構成與 畫家的審美取向與態度,並與畫家表達的精神內容相交義。徐悲鴻一向重視藝術的形式 語言,也懂得它與精神之間的連繫。他融素描入筆墨,是強調從寫生,而不是從古人的 意象中獲取造型能力,避免宥於古人執著的文人韻味與風雅,才不會阻礙現代國畫開展 的改良與革新的精神。



   徐悲鴻  《愚公移山》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辛蒂雪曼的藝術童話



 

「收藏照片就是收藏世界」 

 ------蘇珊桑塔格 

進入《後現代主義》的時代,其中有關藝術美學的論述,向重「以新為美」為準,講究 創造新的視覺速寫,並從歷史脈絡、大眾文化,與當代論述的融合、取樣及混合,擷取 時下的訊息,以創建《後現代主義》的文藝結構,對傳統思想作出無情的質疑,提出價 值重新的評估,故作品充滿哲理思析,加上論述文字深邃難測,使它成為高深的藝術, 徒令世俗生㓉裏的普羅大眾,只許面對作品,卻是百思不得其解。 

20世紀以還,經歷了100多年發展歷程後的攝影,其影響力隨《觀念藝術》也不斷擴大, 它不單是易於獲取圖像的工具,加上科技的進步,也堅實地拓展成有效表現意象的創造 力,故在《觀念藝術》中深受重視,因這類重視思維的創作過程中,往往運用了承載及 延續作呈現,從此,攝影不再是基礎工具形式的機械技巧,也是傳達意念及美學概念的 藝術媒介,若論後現代史上擁舉足輕重的地位者,當推獲獎無數的女性藝術家辛蒂雪曼。

 雪曼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代表藝術家,她的藝術歷程與人生旅途,彷如一齣童話故 事。幾十年來,她投入攝影中,曾使用多元化方式去探索不同的內容及形式,遊走於《觀 念藝術》及《行為藝術》兩大範疇中,往往將看似膚淺和無足輕重的觸覺與觀感,也轉 為富含深意的理念追求,她少時曾在校主修繪畫,其後一生都專注於攝影藝術中,並學 懂現代數碼的拼貼科技,用作影像修輯,大大改變影像的捕捉及虛擬,透過這些作品, 雪曼對當代文化提出如斯批判:「為求操控消費者而偽造的大量影像,已使社會大眾不再有能力辨別實相和虛構、真相和謊言、虛與實。」真是別具慧眼! 

人常有過明星夢,即使無功而還,也希望在現實中,出現如電影般浪漫曲折的情節,在 生活裡上演。從小伴著電視播放的黑白懷舊電影長大的小孩,總是幻想自己是劇情中百 變的女主角。在穿衣鏡前,將祖母和母親的衣飾甚至各式假髮,都裝戴起來,由自己擔 當演出,擺出劇情的表情動作,自得其樂。 

其後,這些虛構影像,竟然成為20世紀自拍扮裝的經典之作,彷彿好萊塢懷舊電影的黑 白定格劇照,那既熟悉又模糊的女性角色,深植人心。諷刺是這種扮裝只屬虛擬,實際 乃要顛覆觀者刻版的女性形象,這正是女性藝術家辛蒂雪曼一直以來的鼎力傑作。

 有趣的是,雪曼曾說:「我更有興趣去電影院而不是去美術館看藝術作品。」少時曾主 修繪畫,不久即對攝影產生喜好,即若如是,也令她的攝影飽含繪畫意味。雪曼擅長設 計如電影般:有時代特色的時裝,配合構圖,常又女扮男裝,企圖產生性別的存疑空間, 在作品中,留下彩度過於飽和的色彩、無意識的表情、以及濃妝及舞台燈光,令觀者引 發無限的暇思。

 70年代,這位美國年輕女藝術家嶄露頭角,推出她的經典系列:《無題的電影停格》。3 年內,依據電影的主角宣傳照風格,創作了69件黑白肖像攝影,雪曼既是創作人,也是 攝影中的明星,此系列所虛構的女性角色,涵蓋美國社會中的女性角式,包羅萬有!1997 年,更獲《紐約現代藝術館》以高價收藏,並舉㸤大型展覽,重新展出。

 在30多年的工作當中,辛蒂雪曼把自己與作品模糊化,親作模特兒,經常改變变自己的 外貌。她的作品警示了社會現實,刻意暴露醜陋,同時不乏幽默和辛辣的諷刺,令人思前想後,回味無窮!


    辛蒂雪曼作品《無題的電影停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