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以我的藝術來鬥爭,要以我整個身心來鬥爭。」
------ 畢加索
享有「藝術魔術師」美譽的20世紀的天才畢加索,1882年出生於西班牙第二大港口馬拉加市,家境清貧,父親是個不折不扣的三流畫家,終其一生,仍是湮沒無名!但做為其兒子的畢加索,卻一生充滿傳奇,其藝術天賦,早在童年時己盡顯無遺,8歲開始習油畫,14歲時已畫得如拉斐爾一樣優卓。他畫《亞維濃的少女》時,才26歲,竟開啟及改變了20世紀的藝術革命。
自1903年始,畢加索才定居於法國巴黎,但終一生,仍情牽故國西班牙,唯甚多藝術知音,早視他為法國藝術家,而其作品,也蜚聲海外,形式多變。世人用「畢加索永遠年輕」來形容他旺盛的生命力,因他藝術創作的數量,著實極其龐大嚇人,包括素描、油畫、雕塑,版畫及陶藝,真正地涵蓋了廣大的範圍。
所有求真的現代藝術史,必然會把畢加索放在最前列的位置,他變化多端,其他創作者望塵莫及,一生經歷過幾個主要的繪畫階段,包括:1900年之後的《藍色時期》與《粉紅時期》;1910年之《立體主義時期》;1920年的《新古典時期》及《蝕刻畫時期》;1930年進入政治的階段。
作為百變藝術家,畢加索旺盛強大的創作欲望,迫令他不甘於固定風格的追求,每次創新皆來自內心的驅策及對藝術的無休止渴求;加上對藝術牽動的需求,與藝術家自律性的堅執,也讓他成為一個變化多端的藝術家。他曾說道:「繪畫的力量比我強大,它會逼我照它的想法去做。」
令人讚嘆的是不管哪-種風格,畢加索的創作,總是質量豐饒,領先於藝術潮流,也受萬世囑目。其中,他的《立體主義時期》的概念,雖源自塞尚的靜物畫而來的靈感,在畫面中完全不管客觀的現實,把直線表現法與透視法的規則丟棄,並在處理三度空間的假象問題中,嚐試帶入時間空間的元素!
畢卡索1907年創造了《亞維儂的少女》,乍看之下,給人還是有「未完成」的感覺。難怪,在那個還是屬於「泛印象主義」天下的巴黎藝壇,此作品於剛出現時,「不被接受、甚至被嘲諷」是可以理解的。在當時,確實沒有人會想到《亞維儂的少女》,後來竟會成為是一件標誌《立體主義》,以及20世紀現代藝術中永恆的經典代表作。
1906年,畢卡索構思了《亞維儂的少女》的草圖,並於翌年完成。此作見證了他在風格上的演進:畫的右邊兩個女士比另外三個要晚畫,而其臉孔使用了非洲土著面具的造形,反映了他對原始藝術的興趣,展現出原始的野性特質,它被視為革命性的創作,畫面不再只記錄物體的單一角度,從臉到身體到整個空間,都經過切割、重組,用多重面貌同時出現。此舉打破自文藝復興以來的透視畫法,也煽起了《立體主義》的風潮。
對技法的駕馭與物料的揮灑自如,令畢加索於處理人像畫中,呈現多元化的表現,他能精力旺盛地把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將愛恨躍然於畫布上,並賦與最適合的美學形式,以及營造最強烈的感染力。
畢加索始終認為藝術從來不是單純的消遣,而是進行鬥爭的武器。他說:「我要以我的藝術來鬥爭,要以我整個身心來鬥爭。」故此,其創作極具破壞慾,也充滿了反判的精神,也許變幻才是永恆,他的內心與作品不斷激烈的交戰,正好說明了他「百變」面貌的原因。
圖:亞維儂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