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從莫內的作品《印象 日出》說起

 


「一個以自己時代人物為題材的繪畫階段業已肇始,而一批年輕畫家都覺得,是一個迄今都太被忽略的題材。」



------ 布丹



要暸解西方藝術革命,需從印象主義》著手,若想更進一步明白印象主義漸次強大的原因,則宜從其源頭去看。1874年,畫家莫內聯同20多位反學院派畫家,於巴黎舉行聯展,由於作品違反了傳統最基本的繪畫法規,被視作小孩塗鴉潦草的畫作,這群無名展出者,皆被打成缺乏繪畫才華的泛泛之輩。



有趣的是,場內展出的其中一幅作品:莫內的《印象 日出》,卻獲得歷史定位的不朽傳奇,因《印象主義》此一名稱,竟源於此作。緣起於當時莫內與其他前衛畫家,作品同遭學院派的攻擊,並被評論家路易樂華挪用此畫作的畫題,挖苦是「印象派」,於是這群年輕的畫家順勢接納,自詡為《印象主義》,也因此一舉成名,成為自19世紀至今最劃時代的前衛藝術思潮。



其實,除了莫內外,《印象主義》還囊括了許多著名大師:如畢沙羅、西斯萊、雷諾、竇加,還有馬奈及塞尚。彼等作品,呈現的不只是一種石破天的前衛風格,同時也帶來嶄新的觀看方式。常見的特色是作品中:顯而見不修飾的筆觸,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與對時間剎那的印象,畫家更愛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作為描繪的對象。



拿莫內的作品《印象 日出》來看,其所使用的繪畫語言,對當時的觀眾來說,仍是非常陌生,與常人的審美能力與準則,相差極遠,結果新風格未受重視,作品乏人問津,甚而畫家本人也未察覺,在日後的藝術史上,他們的作品竟佔著開創性的顯赫地位。



《印象 日出》是描畫海港的晨曦景致:淺灰色的海水,點綴著深灰色及黑色的斑點,中央見兩艘小漁船,遠處的背景,有若隱若現的建築物及起重機,太陽初昇,如橘紅色的小盤子,置於地平線上的低處,海水倒影著縷縷波光,黑暗正待退場,乍看筆觸粗疏隨意,漫不經心!



將畫中的元素概括地去看,或許只是一個「印象」,但評論家卻認為此屬一個高度的「藝術性印象」。它不是畫家隨意即興之作,應是新畫風的典型範本,內裏乏了寓意的敍述性內容,以及導向性的說教理論,更不會激發觀眾的情慾,莫內藉這幅寫生作品,只想捕捉一個轉瞬即逝的時刻,引發觀眾對當下短暫的長遠懷思!



印象主義畫家,不追逐於「歷史畫」的琢磨,也不宥於市場價值,他們忠於自己,把注意集中在生活的時刻,捕捉當下、重視生活,如堅持繪畫沙灘風景的畫家布丹,在寫給畫友的信中說道:「一個以自己時代人物為題材的繪畫階段業已肇始,而一批年輕畫家都覺得,是一個迄今都太被忽略的題材。」



重視寫生、自然變化及個人感覺,是印象主義畫家的特色,如我國畫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印象主義畫家懷抱的,是一種內省的立場,表現所見之客視事物,作品純為繪畫服務,沒有強烈的筆觸、誇張的造型、突兀的色彩及刻意的經營,作品看來只像一揮即就,卻又渾然天成!



《印象主義》畫家帶給傳統學院派大大的衝擊與無情的冒犯,也讓一般觀眾感受戲弄與迷糊,但其最大的意義,在於它是一次被視為「藝術異端分子」所作的時代藝術革命,宣示了最深邃的個人主義的本質,也忠於自己的美善感覺,這是獨一無二的意念,實在值得我們好好的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