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言,人能言。」
------
清代畫家惲南田
西方有關文明及藝術的起源,「遊戲說」是重要學說之一,最早從理論上作出系統闡述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目的的目的性」活動,講求自由,故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遊戲,帶著娛樂的成份!
若從遊戲角度去看,我國學者王國維也認同「遊戲說」,他說道:「文學者遊戲之業也。人之勢力,用生存競爭而有餘,是發而為遊戲。」遊戲與藝術是超功利的,徐悲鴻畫的馬不能騎,齊白石畫的蝦蟹不能吃,他們是想把心底的期望、意念與情感用藝術表現來,這就藝術的超功利性,與康德所提「無目的的目的性」應是不謀而合!
我國文人愛閑中取樂,「琴棋書畫」,意趣高雅。宋代畫家米䒥把繪畫稱作「墨戲」與「清玩」,「戲」與「玩」都有悠然自得的樂趣,藉筆墨自娛,令人清逸愉悅,神采飛揚,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國畫家遍游山水,澄懷觀道,從中兼得仁智兩者之樂。
畫家深得畫趣於山水,更寄悠情於筆墨,怡然自得。據史籍寄載:天寶年間,畫家吳道子奉唐玄宗之令,為他所愛四川嘉陵山水美景作實地寫生。吳道子抵埗後心情激動,終日暢游美景,竟至數月,渾然忘卻寫生之事,終至空手而回。玄宗追問其因,他妙答道嘉陵美景,早已默記於心,何須摹寫?乃只用一天,以寫意技法,將三百里嘉陵山水躍然壁上,令玄宗讚嘆不已!
文人畫是我國繪畫的主流,作畫的目的,首作自娛、也不求形似、並追求詩書畫的統一,其中自娛,正好說明了畫家創作的目的乃純為自己,以追尋藝術的情趣,此與康德認為藝術創作是「無目的的目的性」,實是異曲同工。
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水墨山水始祖王維,嘗言「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晚年辭官歸故里,心隱山林,作畫賦詩,成就了詩書畫三絕的境界,他自觀察自然入手,水墨為上,「筆墨婉麗,氣韻高清」,作品表現了山水最深層次的奧秘。
南宋文學家洪邁在他的文集《容齋隨筆》裡說:「江山登臨之美,泉石賞玩之勝,世間佳境也,觀者必曰如畫。故有江山如畫,身在畫圖中之語。」意把審美之情托於畫中,登高遠脁、俯覧觀景、賞泉玩石,悉可入畫,皆為人間最美絕妙之境,繪畫創作以寄江山之美,溶人的思想情感於其中!
畫家畫畫求經世致用,文人作畫卻為自娛,蘇軾曾說:「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文以達吾心,畫以過吾意而已。」這是說明藝術就是為了自娛,作為純藝術創昨的繪畫,不具實用性功利的目標,藝術不為賺錢,更不是為傳名!
山水、秋雲、春風及花鳥,皆可寄托畫家的悠悠閑情,神采飛揚,思緒浩蕩。繪畫寫詩,更是我國文人雅士閑情逸趣的盛典。悠悠一生,直是畫意無窮、閑情無盡!如蘇軾曾言:「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
國人的處世哲學,有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畫人騷客,信奉儒道、出入佛禪,在紛爭的俗世中,崇尚適意退隱,特別是人處晚晴之年,亟需閑居不爭,山水伴托、花鳥寄情!飄然於悠遠哲思裡,陶醉於水光山色中,迷戀於花鳥草木間,終至放情丘壑,繪畫為樂,求得自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