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沈從文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本人因在博物館工作較久,有機會接觸實物、圖像、壁畫、墓俑較多,雜文物經手過眼也較廣泛,因此試從常識出發,排比排比材料,採用一個以圖像為主結合文獻進行比較探索、綜合分析的方法,得到些新的認識理解,根據提出新的問題。」



------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引言



1948年,以《邊城》蜚聲中外的中國現代作家沈從文,在飽受國家內戰的逼迫後,更被郭沬若貼上反動分子及「桃紅色作家」的標籤,只好中止文學創作,開始轉入歷史文物的研究,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服飾。



雖然沈從文在1949年開始埋頭於文物研究,直到1978年仍在歷史博物館當講解員,往後更留在研究所作研究,與文學圈漸失聯繫,但他始終忘懷不了。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對「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瑞典漢學家、諾貝爾獎終審評委馬悅然也作如下評價:「要是說中國作家得獎,沈從文頭一個就是,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作家就是他,頭一個可以獲獎的。」



對沈從文的鉅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馬悅然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具刺激性、也是最精彩的長篇小說。沈從文深諳下層及歷史上人民的疾苦,所以他會寫《邊城》那樣偉大的小說,但同時也能把服飾研究寫得很出色。



其實《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寫作,源於1963年中國總理周恩來的建議,原意在將書本,作為外交的禮品,並委任沈從文負責編輯,內容涵蓋中國古代服飾發展的變化,令讀者在多元角度作欣賞和了解。



沈從文不負所托,率領幾個研究助理,在短短八個月的時間內,以近20萬文字,配上近200幅圖版,寫出樣稿。惜因捲起「文化大革命」,此書多災多難,未及出版,便被視為「鼓吹帝王將相、提倡才子佳人的黑書毒草」,沈從文被迫停工。直至1978年,此書才獲解禁,經重訂全稿後,於1981年付梓,距離初稿完成後經過了17年。



作為文學家出身的沈從文,對文物研究的方向:方法論、資料分析、理念模式及意識形態,皆與主流史學家不同,他另闢蹊徑,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貼近生活情境及時代精神,以抒情手法,自古至今,從過往的發掘到最新出土的文物,追尋向被視作「小道」的服飾史研究。



其實,沈從文是一位熱愛故國文化歷史「在地」的文學家。早在40年代,他已是中國工藝品業餘收藏家,自50年代正式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後,他在博物館內,有緣親身「接觸」無數的織品、文物、器物,在經年累月的仔細研究下,除了對各朝代不同項目的觀察外,還觸及其他相關器物的了解。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涵蓋時間及範圍寬廣:上起中國文明發端,下抵晚清,考據文物計服飾、織品、繪畫、陶瓷、漆器、壁畫、石雕、插圖、陪葬品及出土文物等無數藝術作品,藉此展示了三千年來國人的衣飾文化。



作為文學家兼藝術史家的沈從文,即使以時間結構開展服飾研究,但重點卻放於特定文物中,旁徵博引、延綿不盡,以抒情散文的筆調,書寫信而有徵的資料。他在書中序言曾自評說:「總的來說,這份工作和個人前半生搞的文學創作方法態度或仍有相通處……



透過對古代服飾的研究,沈從文重新發現了「文學」的可能性:一種嶄新的「分章敘事但風格各異」的散文形式,以及「抽象的抒情」史觀,這正是他顛簸半生留下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