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天地萬物的寓言。它是一個模型,就像地球是宇宙的模型一樣。」
------ 現代藝術大師 保羅克利
藝術源自生活,愛美乃人的天性。人活著,除了生存條件、生活素質的基本需求外,還應有著更高層次的追求:包括真理價值、宗教信仰,以及美感享受等,這也是人異於禽獸的主因。
遠在穴居的先民年代,人類已懂得在洞壁上刻畫紋理圖像,也在衣飾及用具上作美感的加工;在祭祀的禮儀中加入舞蹈、音樂等藝術元素,以增添生活的美感和趣味。人處在進化的過程中,也需要建立文化與文明,以提昇人文精神,當中,美感是美化生活的素質,並常用於日常生活中,以建構美的世界。
時至今日,對美感的追求,更見諸日常生活之中。從時裝設計、家店裝潢至廣告商品,皆可見藝術的大量使用。審美能力,也伴隨著文化水平而同步向前,令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更形密切!
「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是基本的應有態度。藝術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是富人獨享的權利。藝術創作植於生活,藝術呈現美感,美感的世界,乃一個純粹的意象世界,它超乎實用及功能的關係。不管是從創作或欣賞的角度,若能超越現實生活的限制,必能進入純粹審美的理想世界。
在我國傳統裏,藝術與生活幾不可分割。文人愛琴棋書畫、山水勝遊;庶人也嗜花鳥蟲魚、華衣美食,藉認識、欣賞與領悟,自怡情養性的優質生活,至才德兼備的精神修養。孔子道「游於藝」及「求於藝」,在在說明藝術具有理想生活的意義。
老莊思想有「體道情神」之說:人若通過工夫,在現實人生中加以體認,將可發現「道」,此屬最高層次的藝術精神。人生旅途上,抱著藝術的生活態度,不單可安頓現實的生活,更可映照自然真正的本質,感通萬物美感的存在,亦即莊子所言的「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自我的心靈解放,赤子情懷的釋放,個人的心靈,必將與天地萬物契合,藝術在生活中,變得無處不在!
古時我國孔子倡導「為人生而藝術的精神」,用禮樂來化育人民,禮是外化的行為;樂則是從內感而發,音樂中有美有善,善即仁,意指仁美合一。音樂成為藝術化的人生修養。在西方,希臘時代用神廟建築、神像雕刻來教化黎民。雅典人追求美作為生活的重心,以及彰顯神的榮美。
進入科技急遽的年代,時空的壓迫、工作的重擔,使人異化與物化,淪為工具性的奴隸,實在大大需要藝術,作為淨化心靈的良方。幽默大師林語堂認為:藝術存在的目的,是要輔助我們恢愎新鮮的視覺,富於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種更健全的人生意識。藝術家如一面鏡子,用來照出我們經已遲鈍了的想像,使枯竭的神經興奮起來,令心靈得到歡樂,這就是最大的生活享受。
欣賞藝術當從靜處開始:看花草樹木,細味季節的變化;觀藝術展覽,體會形色的造形;聽音樂晚會,靜賞和樂的節奏;遊城市景觀,感領環境的建設,還有美化家居、擷藝藏珍、品味閱讀,在生活中,養成愛藝術、重審美的習慣。
人生旅途上,亟需人文關懷,感受人間情味與生活情趣,在人類的各種藝術行動中,是以傳達人類最美善的情感作為最大的目的,它必須恆常持續進行,讓大眾得到最高的精神的享受,因藝術不單美化生活,更使人脫離苦難、排憂解困,進而淨化心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