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激情抽象 ------ 杰克遜 波洛克 ( Jackson Pollock )

再遇大師 (畫家推介-2)
 
 

 

 
曾看過一部美國電影,乃改編自藝術家傳記,主角正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最具爭議的抽象畫家杰克遜 ž波洛克。電影非常感人,男主角演來維肖維妙,全片充滿寂寥無奈的感覺,道盡了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孤獨和悲哀。

 
40年代以還,美國紐約迅即取代巴黎,一躍而成世界藝術祭酒。究其主因:乃得力於該地一群新進藝術家的冒起,在現代藝術史中,彼等享有「美國新藝術的興起」的美譽,史稱「抽象表現主義」。眾多極具爭議性的作品,更引來廣泛的討論甚或批評,當中代表人物波洛克,以「行動繪畫」方式並「滴流法」技巧創作,最具革命性。作品至今仍惹來非議及懷疑。現代藝術,五花百門,尤以啟迪創新的抽象繪畫,常被看作曲高和寡,或孤芳自賞,不無原因。

 
杰克遜 ž 波洛克,早年於「藝術學生聯盟」習畫,畢加索是他最為欣賞的大師,早年創作,多採變形手法,滿佈畢加索的影子。與其他藝術家一樣,他曾受精神情緒的困擾,也養成酗酒惡習,「藝術表現」就成了他的出路,也是自我認識的惟一途徑。有論者認為他的成功,非靠與生俱來的藝術稟賦,乃其強大意志力而致。他英年早逝,且因緣際會,終成美國戰後活力新文化象徵兼對外展現的大師。
 
 
 

 
1945年,在紐約長島郊野購置破舊農莊,改作工作室,便開始其獨特的創作。他摒棄過往的形式,也丟棄傳統的畫筆及調色板,將大幅畫布置於地上,用整桶漆料,配以木方、刷子,棒子和畫刀。他喜盤旋於布上,甚或整個身體走進畫布中,以滴流法作畫,讓顏料自然地甩在布上,造成滴灑、重疊、交錯、凝結和流動的效果。有時輔以棒子、木方,藉以控制顏料流動的份量和程度,也用木方刮出質感。砂粒,碎玻璃也滲入其中,造成斑斕的密度。其畫作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下筆前焦思苦慮,作畫時如跳舞般,躍動往來,盡顯生命能量,此種純然忘我,傾盡真情的揮灑,雖屬「自動性技巧」,亦充滿偶然性與激情,但卻能開天闢地展現繪畫新天地,邁進變幻莫測的境界。

 
「秋韻」及「藍棒」兩幅巨畫,為其最傑出及最莊嚴的作品:前者於1950年創作,現藏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後者畫於1952年,得澳洲高價購藏,現存澳洲國立美術館。波洛克擺脫傳統「架上繪畫」的羈絆,於廣闊無際的畫布上,創造無限的空間。在偶然性的無秩序中,配上凝思慎重的留痕,求取平衡與變化的效果。儘管沒有具體要素的展現,但透過手腕及身體活動的變化,帶動色彩顏料的方向,作品充滿活力的韻律感。「秋韻」一作帶來技法上的改變,令過程變得更自由,因採滴流而非塗抹顏料的方式,一洗初期具像作品中的笨拙感,並以流動的美感取而代之。此外,波洛克亦擅長於混亂中建立秩序,「藍棒」乃回歸「秋韻」大勇時期之作,據歷史考據,因畫中用上鋁顏料,光色閃耀,近似裝飾牆紙,靈機一觸下,乃用塗色的木方,壓印在畫布上,造成八條奇妙的直紋,以壓制色彩爆炸的危機,此畫亦成他最后傑作。波洛克的作品多以尺寸巨大為主,多年前,我曾於紐約美術館觀賞其作品,如大多數觀者一樣,站在畫前遠處,遙作欣賞,佇足靜觀,屏息極目,穿梭畫中,千變萬化,最終定有被懾服的感覺,心神溶於畫中,超脫現實人生。
 
 
 

 

在個人創作歲月中,過往我也曾嚐試「滴流」技巧,並為作品帶來新的力量。波洛克作為此法第一人,率先拒絕豎立的畫架,放棄傳統的塗抹方式,以身體力行去作行動繪畫,更拉緊畫家與畫幅的距離,乃空前創舉,爾後雖追隨者眾,但無出其右。波洛克的作品,譽為「激情抽象」,與俄國抽象先驅康定斯基的「抒情抽象」及「理性抽象」,截然不同。他開創先河,留名汗青,實至名歸。個人於其短暫人生及大量作品,領受良多,分述如下:

 
1.     藝術貴乎創新,創新需具勇氣,並要處一自由空間,以為發展。

2.     藝術教我們睜眼看世界、看自己,透過作品,審視生命的本質。

3.     觀賞藝術要臨場欣賞,不可以科技形式取代。

4.     愛惜藝術家,藝術家也要珍惜健康,「英才早逝」並不是藝術家的宿命。

5.     社會大眾尊重藝術,不應窒息藝術發展空間。

6.     對現代藝術看不懂、弄不清,是個人問題,多接觸、多欣賞,此乃不二法門。

7.     由於波洛克屬觸覺性畫家,素描能力不高,但焉知非褔,令他開創非具象繪

   畫的世界,并卓然成家。

8.     波洛克的作品,不是人人懂得去畫,也非塗鴉之作,此說實為膚淺誤解。

 
觀看藝術就是一種藝術,欣賞過程乃創作行為的延續,此為現代藝術新理論。期盼各位在欣賞藝術的時候,都能抱此觀念,假若如此,對現代藝術,定必改觀。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仍有甚多傑出的藝術家,敞開心胸,藝術天地,海闊天空,任君翱翔,美感世界,實在是姿采萬千!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從自然觀看中西畫藝

 
 

 
 
 

「惟獨你,是耶和華,你造了天,和天上的天,並天上的萬象,地和地上的萬象,和海中所有的。」------ 尼希米記九章6
 
根據《聖經》創世記中記載:上帝創造宇宙後,分開光暗,使萬物各從其類,賦予大自然秩序。上帝愛護衪所創造的一切,宇宙萬物中的人、物、景,皆屬上帝,並看作是美好的,這正是大自然奧妙之處。

上帝咐咐人掌管地上及萬物。人自原始社會中求存求活,也求變求新,更透過人的生活與自然環境兩大要素,促成文化的演進與文明的誕生。人應對大自然的態度;對環境的生活方式;以及當中的生存觀念,漸次形成「自然觀」。無論是融和或挑戰,皆可構成複雜的關係,並從中窺見兩者的異同。
 
 
 
對繪畫藝術來說,「自然觀」自有深遠的影響。美自上帝而來,祂也賜予人類創造的才能與題材。無論古今中外的繪畫藝術,大自然中的人、景、物,皆成重要的題材,故欲深究中西畫藝的不同意境,當從「自然觀」的研究入手。

中國以農立國,地形、土質及氣候的變化,必然影響耕種的收成,故與大自然常存親和的關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國人向重「天人合一」的概念。儒、道兩家皆崇尚自然,認為大自然乃一有情天地,人與自然講求和諧,事事盡善盡美,乃本乎自然之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也是國人美感生活的寫照。

西方自希臘文化以還,重視個人價值,追求平等自由,認定世界乃由主客兩體組成:即人是主體,大自然是客體,彼此維持對立的關係。國人求內省頓悟,西方人則用科學邏輯,身居自然之外去觀察,探究征服自然的方法,從而掌握當中的法則,以求生存之道。即使藝術創作,也從科學主義出發,看西方繪畫的黃金比率及透視學的應用,當可佐證。

國人崇尚自然,山川草木皆有感情。如禮記所載「天降時雨,山川出雲。」正好展示了山川、草木鳥獸與人間的親和關係。自然中的一切,都變成畫家筆下的題材與象徵。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藝術求道,道從自然而來。中國藝術透過大自然之美,進入心靈遨遊之中,借重自然物象以詠懷托情,抒發胸中逸氣,勾勒理想的境界,進而追求精神的恬適。

高人逸士,喜寫人物、禽蟲花草,以求藝術情趣,但最愛的仍是遊山玩水,寫胸中丘壑,用作自娛。魏晉時代,更講究自然在藝術上的自覺與人格上的培養,「畫中惟山水義理深遠,而意趣無窮。」從藝術史去看,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早出現千年之久,自宋代迄今,成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

相對來看,西方繪畫傳統在20世紀現代主義出現以前重視寫實,與中國繪畫偏愛寫意,截然不同,其創作模式是通過素描與寫生的訓練,造就繪畫技巧紮實的基礎,以掌握物象的形態,處理明暗及表現空間的技巧為主,先求形似,再論神似,基本上乃是透過形與色的應用,探索視覺世界的真實與深度,作為自然的再現。

隨著西方重視科學精神,繪畫理論與概念、技法與物料的革新,也與時俱進,呈現了多變及多元的角度。自19世紀末,因科學的光學及色彩學的進步,孕育了印象主義後,幾何學、心理學及哲學思維等理論也推陳出新,形成藝術百花齊放的局面,令繪畫呈現繽紛多姿的面貎。

今日,面對科技文明的入侵與依賴,帶來現代人焦慮的不安感,丟失了人文主義的價值,對大自然生態也不重視。我們必須突破物質異化的困境,建立現代的自然觀,開拓畫藝的新境界,引發生命的關切與熱愛,在急遽的變化中,不論中西畫藝,承傳創新,建立現代藝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