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色彩舞蹈家 ------ 波納爾 (Pierre Bonnard)


再遇大師 ( 畫家推介 -1 )
 
 
 

 

 
 
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始自「印象主義」,藝術創作的變化,翻天覆地。大師輩出,富創造性的作品和藝術新理論,更是排山倒海而來。在人類文化史中,堪稱史無前例,並開啟了革新的時代。藝術中嶄新的風格,更是「百花齊放」。對現代藝術作一系列的研究,成為現代藝術家創作的不二法門。
 
繪畫是程式化的藝術,藝術語言和視覺元素的運用,亦各有運用和堅持。有專研色彩理論的畫家,不管題材選擇屬具像或抽像,竟用上一生創作去探索和追求。在固守印象主義圖像價值的色彩主義者,當推波納爾為最佳典型代表。
 
 
 
藝術史論者中有把他看成描繪家庭生活情景的畫家,此說實屬錯誤。他作為「那比畫派」的主將:擅用敏銳的年筆觸,配合高明度、純色塊平塗及點塗。作品受到印象主義的日光影響,畫面的色彩不斷改變,往往在大片色塊中,漸次恢復鮮明色彩的色譜,從而增添明亮和快感。色彩尤如在他的指揮棒下,翩然起舞,激出澎湃動人的力量。
 
像許多試驗主義者一樣,波納爾不會參照直接的觀察來作畫,只畫上些筆跡,以色彩和組織作結構,作出變化和表達。其作品可做為高更與野獸派藝術間的一個橋樑。波納爾被公認是法國二十世紀最具力量的畫家,野獸派大師馬蒂斯對他推崇備至。
 
波納爾除以油畫作品聞名於世外,并兼擅版畫,廣告畫,書籍插圖及設計,作品亦甚具特色,不讓油畫作品專美於前。他的版畫曾在1899年展出,獲得空前成功。當時的版畫作品,比其他作品還要出名,可見他多才多藝,是一位實力雄厚的繪畫大師。
 
 
 
波納爾的油畫作品,早期以沐浴及梳妝的場景較多。原因乃妻子患有「洗澡強迫症」,每天需伴她花上許多時間在浴室中,令他創作了大批這方面的作品。此外,在五十年創作生涯中,他留下很多自畫像,最傑出的作品是他晚年所畫的,流露出一份強烈和孤寂的感受。
 
 
 
個人於大學供讀藝術期間,對波納爾的作品趨之若騖。同學中也多同道者,常分享心得,或交流閱讀心得。記憶中,班中一位同學鑽研其甪色之道,其仿效之作竟取得系展獎項,成一時佳話!
 
波納爾的作品,色彩有力,令人印象至深。曾一段時期,個人也曾嘗用波納爾的色彩技巧,頗有得著。作為色彩舞蹈家,波納爾展現出神入化的步法。他後期的作品,色彩如韻律,變化強;富生命力;畫面空間更見緊密,變形增添,浮現他個人的藝術觸覺。作為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實當之無愧。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藝術中的人文精神

 
 
 

 
 
 
「藝術家以直覺觀察事物,這比普通人對事物的觀察更帶有精神性。這樣,他就在現實中看到了更多的美,而且也正是這一點使他的藝術對普通人有所裨益。」
------ 現代藝術大師 蒙德里安
 
 

藝術創作不啻是一項人類的文化行為,更屬有目的、有意識,有選擇原則與價值取向的文化行為,其中蘊含了人文主義的內涵與美惑,不論中西藝術,皆具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意指人類對自我的關懷,包括:人的尊嚴、價值、命運、追求和關切,特別是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以塑造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若透過觀察一個國家的國民的人文修養,當可窺視人文教育的地位和藝術欣賞的水平。
 
進入網絡新時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科技文明從物質表層的影響,漸次滲透到人類的心思情智。由於精密的計算、物化的重複,以及追求時限的效率,以致失去人文情神的引導,造成情思與感性的萎縮,令藝術創造力出現衰退的局面。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在其著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分析了今日的藝術作品,由於複製技術帶來大量生產,故已失去永恆性的膜拜價值,只餘短暫性的展示價值。藝術作品不再成為少數人膜拜景仰的對象,變為尋常慣見的陳列品、成了在不同場合展示的公眾娛樂。
 
人被物化,失去獨立的人格。藝術品也不倖免,成了觀眾皆可接觸的經驗,看似獨立,實則屬集體觀看的對象,徒具觀賞的形式矣!觀眾不求專心一志,也不再需要親臨美術館一睹原作,透過畫冊、網絡或影片便可欣賞,這亦是科技文化革命所帶來的整個通俗文化世界之寫照,也是當今藝術家面臨的危機。
 
 
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嗚,人文思想,自由奔放,西方則在文藝復興時代,造就了人文主義最為興旺的時期,彼時皆以人為本位,建立從人的角度出發的最高文化道德價值觀。其實藝術創作需要沉澱、藝術欣賞亦需深思,斷不可單純以視覺效用作為取代。若藝術創作具深沉的思想性、文學性,作品的意義和意境當會提昇。
 
就拿繪畫作品為例:若只從視覺藝術的形式出發,透過點線面形色等元素作表達,以達致審美的目的,只屬賞心悅目的裝飾品而已!因此舉乃將繪畫視為外在形色的變幻的表現,只專注於技巧的應用,與畫匠無異。
 
文藝理論家認為:藝術創作必有詩意與文學觸覺。藝術欣賞的的能力來自直觀;藝術創作的誘發卻藉聯想。凡與人文思想及人生領悟有關聯的藝術,必能啟發人之聯想的內涵,讓人有沉思的空間,對心靈的涉想及心智情思的啟示,足以發揚人文精神與人文之美。
 
我國藝術的人文精神在傳統繪畫史中有極出色的表現。孔子將「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視為最高的境界,亦即善與美的徹底和諧及統一的最高領域。因融藝術於人生,人本為主體,生命沉浸於美與仁兩者裏,必達無限的藝術境界中。
 
「里仁為美」,人與人的和諧關係屬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契合也屬美,兩者皆可與藝術中的美感交匯相通。中國書畫同源,最能顯出人文之美,作品中流露出文人情操與人文意涵,使美具備精神上的深度,成為價值判斷,從美的覺悟達致文化的探索。
 
西方文藝復興的人文觀,與我國傳統相當接近,同屬文化精神的呈現,也同樣把美感的價值判斷,回歸到人的本體。在人文精神中,不鼓勵物欲的滿足感;也不著重純為吃喝的玩樂,更不求金錢利益的回報,透過「無目的性」的藝術行為,探索感性的美,從人文美學出發,體現人文之美。
 
今日的現代藝術,創作過程中講求個人主義及觀念創作,當不及古典時代那樣通俗入世與易於了解,作品亦從模仿的再現階段而進入於人類精神的表現,賦予更偉大的哲學意味,也發揚了人文精神,顯示出現代藝術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