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城市漫遊


 街頭音樂家


 鬧市中的人群


轂擊肩摩的街頭


對愛美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幅畫」,載滿了美感與詩意;但於深情的人而言,便成了「重拾記憶的照片」,存留著的是無限浪漫與思緒!

學院派出身的傳統畫家,喜穿街串巷,寫生託情。藉「寫生」活動,憑著感覺與觀察,把日常生活與創作行為連繫起來,並構築成為一種關乎生活的美學態度。

唯於今天,生活怱忙,年輕人學畫,早已改弦易轍,多採拍攝方式,或作輔助用、或收集素材、以替代寫生,臨場造境,已成絕響。加上進入科技絡時代,數碼攝影普及,城中所見,愛好攝影者漸多,影像世界,幾可取代文字及圖像的功能。

美國作家蘇珊桑格說:「使人們拿起相機去拍照的原因,便是發覺了一些美的東西。」其實,城市生活,當不乏美感的存在,也充滿著各種痕跡,唯於急遽忙碌的生活,不但人的相處,變得疏離;即使美的事物,也易於遺忘,故用上藝術創作,以作紀實,當可成記憶的寶庫!

對流行的「城市漫遊」的概念,德國現代思想家班雅明,早已提出高階層次的論述,他認為漫遊者,雖身處於都市文明,但在擁擠不堪的人群中漫步,卻又能以抽離者的姿態旁觀世事。

年來悠閒過活,我更愛作一個漫遊者,揹著畫具、配上照相機,流連不同的城市,自由漫步,從容不迫,一邊觀看,也一邊思考,無論置身那個城市,亦如身處自家之中,怡然自得!

作為「視藝創作人」、或處於「城市漫遊者」的身份,寫生、攝影、文字書寫,皆旨在描繪城市景觀,詠物寄情,是風景名勝;抑緬懷歷史;或敘述故事,皆屬美感的閱讀、生活的感懷,其內在的動力乃源於創意、漫步與記憶。

近年個人的作品,努力蒐集稍縱即逝的意象,期在傳統社會漸被現代社會取代的過程中,將不斷變化的都市風景線,珍藏於寶貴的冊頁裡。

藝術家的觸覺,常是超乎常人,獨立於大眾之外。即使身處喧囂的環境,仍可保持清醒的頭腦,透過圖像及影像的世界,發掘異地的人文意義,進行城市解碼,這也屬創作的文化行為。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藝術壯遊之大英博物館


有希臘門廊的大英博物館


著名的倫敦西敏寺


歷史悠久的倫敦橋塔



秋日遊園,落葉遍地,小路中、草坪上、樹根下,滿是深淺枯黃,久未掃除,抹上了秋色、增添是詩意,也深刮上刻痕!望著片片飄葉,念及消逝的學藝歲月,卻是只堪回味!

遠在學藝時代,早已立下宏願,期有生之年,走訪世界博物館,品味藝術姿彩、領受文化深度,並深究古今文明。

多年來,有幸得償心願,嘗作藝術之旅、親訪文化名城、參觀博物館及美術館,文化光影,碩果纍纍,當中,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之行,是至上的精神餮宴!

大英博物館的正門,莊嚴肅穆:古希臘風格的門廊,配上三角形的浮雕屋頂,屬傳統經典的建築樣式,毗鄰為林木蔥郁、文人學者常遊的文化廣場,極具文化氛圍。

走進館內,敞大明亮的中庭,光線自圓環拱形的玻璃屋頂瀉下,落在大理石壁面上,像身處藝術的殿堂中。她的「博」和「深」,見諸其驚人且珍貴的收藏品。

作為昔日海軍王國,東征西討,英國人從戰火中,到處搶掠,把當地文物餽寶強奪過來,藏於大英博物館內,藏品珍貴罕見,故欲一覽世界珍貴文化遺產古蹟,必到這個「世界文化寶庫」。

其中,「埃及藝術」的收藏,直是世界知名,滿大廳五彩繽紛的棺木及木乃伊,令人眼界大開,如身處陵墓中,精緻細膩的裝飾,盡顯地下藝術的特色,還有亡靈書、羅賽塔石碑及楔形文字等文物,精彩絕倫,皆見埃及古文明的縮影。

埃及雕像確是精彩,但在西方雕塑史上,「亞述王國」卻是雕刻藝術最為繁榮的時期。站於亞述展館的入口,見三座巨型雕像,約56米高的人首帶翼公牛雕像,昂首觀之,不怒而威的神情,極具震撼力,確是鬼斧神工的巨構。

除了大型作品,館內的彩陶文物,也讓人駐足。我尤愛希臘時期的陶作,看畫在器皿上陶畫,細緻傳神,充份反映時代特色及審美特徵。

藝術追求美,美的演變,當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去看。若論及西方古文明,必會想到埃及、希臘與羅馬等古王朝,看存留在人類歷史的藝術品中,保存的不但是精準的完美姿態,也是永恆不朽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