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模仿與寫實





「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



------ 亞理士多德



中國古代繪畫「六法論」中,有「應物象形」之說;古希臘先哲亞理士多德亦曾說過:「一切皆是模仿」,這都在說明了模仿的理論,也引證了藝術實踐中的再現及仿真,其實,攝影術未出現前,寫實作品更包含紀實的功能,而繪畫中的「寫實性」與「藝術性」,在抽象藝術未誕生前,也從未被質疑,從人類藝術史去看,寫實作品之多,仿如天上的繁星!


在中外畫史論述中,分別記載了兩個有關模仿和寫實的故事,饒富趣味,傳留千古,堪足玩味:唐代張彥遠的著作《歷代名畫記》中,記述了三國時期著名畫家曹不興,在畫屏風時,不慎誤落一墨點,遂將它改畫成蠅,居然騙得孫權用手去撣它,此故事至今仍為人所樂道。


西方古羅馬時代,作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博物史》中,亦記載了一件廣為人知的軼事:兩位古希臘著名畫家宙克西斯和巴拉修斯,約定於畫藝上一試高下,宙克西斯畫了幾可亂真的葡萄,騙得鳥兒紛紛飛前來啄食;但巴拉修斯畫了一幅被簾幕掩蓋的作品,竟騙得宙克西斯伸手去掀起那簾子,當他驚覺自己被愚弄了,他不得不服輸,因他所畫的只騙了鳥兒,而巴拉修斯竟能愚弄了畫家的眼睛。


亞理士多德認為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並引發了「藝術模仿論」。其實,早在先民原始藝術中,已可看到追求寫實的表現,如洞穴中的野獸壁畫,乃屬一種模仿的藝術,由於取材於自然界和生活環境,故亦屬對自然形態的模擬,而模擬技巧的進步和發展,也逐漸趨向逼真的表現,「再現」成為追求較高寫實技巧的目標。


在西方歷史中,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是最早進入寫實階段的造型藝術,希臘人致力促進這種手法的推展,乃因需要滿足社會大眾的要求,務令藝術作品,足以刻劃及表現史詩及神話中的人物與情節,如維納斯、太陽神阿波羅等完美的人物造型。


為配合寫實的表現,希臘早期更衍生了各種不同的理論與技法,如「明暗造型法」、「遠景短縮法」及「黃金比律」,令作品中的形象變得栩栩如生,並導引及開創了後世廣為應用的「焦點透視」,亦即「幾何透視」。由於「藝術模仿現實」的美學論述中,也包含了情感與認知,故同時奠定了西方千古以來「寫實派」藝術的高度發展,蔚成一個歷史的傳統。


從中國美術史去看,遠在宋代以前的藝術時期,無論繪畫、雕塑,也一直強調寫實的表現,力求將外界事物的形貌,盡量作真實的模仿,因此,人物故事的題材,曾經一度成為繪畫所描繪的基本對象。試看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千軍萬馬,從整體造型上說,陶俑、陶馬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似,造型、服飾、隊列,都呈現了真實的寫照,每一視覺面都出現立體雕塑的空間美。


宋元以後,山水風景、花鳥走獸的題材,逐次取代了人物故事,而這種「抽象美」的寫意手法,也有意識地排拒寫實性,它的萌芽實在要比西方更早,西方自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繪畫的問世,才掀起純粹「抽象」的藝術形式,令藝術作品不再追求形似的寫實,為審美活動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


時至今天,模仿與寫實,不過是藝術的一種「形式」而已,我們也不必為要追求抽象美,而棄掉模仿與寫實的概念。藝術的真正「內容」,應是審美的情感,藝術欣賞與創作,必須培養審美的眼光,唯有擁有它,才能尋見美、欣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