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形式不能向社會挑戰、不能攪動社會、不能激發社會去思考、不能去揭露社會落後的時候,或者說,當藝術形式不與舊的決裂的時候,就沒有真正的藝術。」
------
西班牙藝術家 塔比耶斯
經歷藝術革命的洗禮後,西方藝術進入「現代藝術運動」的新紀元,不斷革新的意念與創新的意識,帶來恆久的衝擊。藝術家身處「破舊立新」的階段,致力於割斷歷史傳統、掙脫攀籠藩籬,走出新天新地。
美學傳統、藝術定位與角色功能,也進入重估與重建的境況。曾幾何時,藝術求真善為美,唯於今天,重視「以新為美」的信條,美不在真、也不在善,標示作為一個充滿活力批判與理想的文化運動,求新成唯一目標。它全然摒棄地域、時限、民族風格與特色,在全球一體化與世界大同的願景下,建設藝術無疆界的共通意識,務令藝術成一共同的新語言。
藝術家作為歷史進程的一份子,透過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反映當代的主體及文化觀,也預示人類未來的圖象與時代的關係。藝術家不但處在前衛的角色,且兼具文化先知的地位,帶動人類社會未來的演進。
當代藝術家身處現代與傳統割離的年代,必然任重道遠,因藝術見解、美學思維及專業倫理,皆有嶄新的改變。傳統美學認定審美意識的重要,藝術家先要具備良好的技巧與駕馭物料的能力,用以創作於外觀及意識上具水準的作品。唯於眾聲喧嘩的繁亂時代,當代藝術家著重意識與觀念的表現,藝術技巧不再是必需的手段,藝術如何定位?作品何以界定?社會角色何在?實在教人費煞思!
由於當代藝術不斷求變求新,為求新而新,甚或不求甚解而變,容易墮進創作的死胡同。新觀念是結合生活、哲學、社會及政治議題,進行論述與思索,卻令作品,無論是內容、意念及形式,皆變得雜亂無章,費解之時,也難作導入,加上科技帶來的方便,藝術家無須接受基本技巧訓練,作品屬優屬劣,更難以判斷。
何謂「當代藝術家」?若以傳統定義的作法,實在違反了美與藝術開放的性質。進入資訊爆炸的科技年代,一切傳統易於傳播,皆可俯拾即取,大理論及權威批判,分崩離析,多元選擇,令當代藝術家無所適從,徒添作品的折衷性及混雜性,作品風格流於模糊化。
處在商品文化中的社會裏,藝術家的命運無法自主,他必須符合大眾與社會的需求,迎合市場的需要。藝術家不易堅持自我的創作原則,並需因應贊助者的要求。同時社會不再要求藝術的傳統訓練與具紮實的技巧,也不深究個人的創作風格與突被,藝術創作成為消費文化,喪失了對社會及政治上的批判功能,亦有堅持以文本為吝,視覺為次的創作行為,不易消化的論述,窒礙了欣賞者的觀賞。
後現代主義哲學家李歐塔提出,當代西方文化禮遇文字勝於視覺圖像,但他卻希望反轉此種層級的關係。他深信視覺的圖像實質上比書寫的文字更為重要,且更具強力與自由。藝術應是「感官經驗」而不是「智能經驗」,提供了偏好圖像勝於敘事的方式,與論述式的文字相比,圖像式的形象更為優勝。
當代藝術家一如大眾,忙於應接從繁雜的資訊時代帶來的事物,唯他必須保持頭惱清醒,抱持積極的態度,寬容並存、雅俗共賞,創造更豐富的人文氣象與藝術氛圍,以自身的主體性,透過個人的創作,超越現實生存形式的枷鎖,為社會建立美好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