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燃燒生命 ------ 文生梵高 ( Vincent Van Gogh )

 
 
再遇大師 –6

 


 

 
 
多年前,曾作歐遊。回程因待「航班轉駁」,需勾留荷蘭,約有半天時間,跟團友外出觀光。旅遊車途經梵高林布蘭藝術館,兩位皆屬荷蘭國寶級藝術大師,本想離隊下車前往參觀,唯怕人生路不熟,也擔心未及趕返機場,終未成行,平白錯失欣賞的良機,心中極為失落且感沮喪。

 

後期印象派大師梵高,是我唸大學時最為鍾情的藝術家,對其作品實在傾慕不已。斯時剛開始接觸廿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梵高獨特畫風的作品,不但讓我眼界大開,「震撼能量」更是持久不散。曾一段頗長的時間,我瘋狂地埋首研習他的作品;在創作上也曾模仿其風格。後經同窗推介著名詩人余光中譯作《梵高傳》,還有另一作家雨云翻譯《梵高書簡全集》,厚厚兩冊,讀畢竟至熱淚盈眶;著實感動不已。梵高作為一個有血有淚的畫家,為了愛與創作,竟致陷入痛苦及瘋狂的旋渦中,悲慘的一生,也引證了藝術家無奈且無法改變的「宿命論」。

 

 

梵高短暫的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個年頭,且命運殊蹇,一生坎坷,充滿挫敗,除藝術創作外,幾是一事無成。生前作品乏人問津。在他僅有的十年繪畫生涯中,作品數以萬幅計,實在很難有藝術同道如他般執著,且貫徹始終地把追求藝術,作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份。他曾因過度投入創作而瘋狂,即使多次因精神病入院治療,仍堅持作畫,對藝術不離不棄。因著這一切因由,終能成就了他作為傑出藝術家的榮耀。

                             

生於宗教家庭的梵高,父為牧師,故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在選擇藝術之先,曾於礦區擔任牧師,後因過度激情,不為接納,並在感情失落雙重打擊下,令他毅然投入孤獨的藝術之路。一八八零年,他下定決心,向著職業畫家的目標出發。早期作品,色調陰沉;技巧仍未成熟;多以塗沫手法;欠個人特色。由於出生於鄉野,對田園畫家米勒的作品,尤為傾慕,他深受米勒畫作及其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開始畫鄉野勞動的貧農,還摹仿其名作「播種者」,盡顯其悲天憫人的性格。
 
                            


                                       
 

「寫生」是梵高創作的泉源,往後的油畫創作,甚多素材來自寫生畫稿。從其「書簡」中記述:他常到田野,最愛去灌木叢生的荒野。往往早出晚歸;不分晝夜,瘋狂地作畫,彷似燃燒的火焰。一次畫晚了,因照明不足,竟將蠟燭置於草帽上,繼續作畫,旁人投以奇異的眼光,亦置之不理,加上患有精神病,「瘋子畫家」之名,乃不脛而走!

                          
 
                              
 
 
的寫生,喜使用鉛筆、炭筆、鋼筆及蘆葦筆作素描或速寫,並配上個人感情的傾注;用心去描繪憾動人心的景色,原野的氣息也沁入畫中。他也畫周遭的人物,反映人道關懷的一面,顯示了心靈的契合。他的素描有獨特的用筆,「線條」不但融入情感,精妙之處:還包括了「點」和「面」的意義,可作勾勒輪廓;也可作肌理表現及光色的應用。透過對「線條」的掌握,他不斷作出大膽的實驗,在後期創作裏,更大量使用不同樣式的線條,造成律動、扭曲及旋轉的強烈視覺效果。


                             
 
                          

                               


油畫是他的主力作品,也最能顯現其獨特風格,亦最為世人欣賞。由於他並非學院派出身,學畫都是流浪式的:他先在家鄉透過書本作自學;後來再到法國遊學,認識了當時得令的印象派畫家,也受其風格的影響,並因法國南部明媚陽光的滋潤,使他作品的色彩也變得艷麗狂放。但也另有說法:使他作品色彩綻放的原因,乃受東來的日本「浮世繪」版畫影響,當時甚多印象派畫家,對這些東方藝術,都趨之若騖;驚歎萬分。梵高也曾使用油彩,認真臨摹這種東方情調,且以原色入畫,在高彩度及明度間徜徉;激情與冷中求平衡。有趣的是,在七十年代,日本人反過來用上巨款購買他的作品「向日葵」,且甚表激賞,知音亦眾,大眾對他作出高度評價。
 

                                               
 
                                        
 

綜觀他一生的作品,皆從生活中尋覓題材,盡顯其悲劇性的一面,其畫就如他那充滿戲劇性的一生:是精彩絕倫;也感動人心,。要認識他,可先從「自畫像」作品開始:如荷蘭另一位大師林布蘭一樣,其持續不斷的自畫像,正載錄了一生的故事,梵谷特立獨行;孤芳自賞;自憐自大及激情燃燒的本性,於作品中盡覽無遺,他渴望被愛,這正是一個坎坷藝術家的自我寫照,在畫中讓我們看到這是一位充滿血淚的畫家!
 

 

對周遭人物,梵高顯示了高度的人道關懷:無論是生活無依者、平凡人、受苦民眾、體力勞動者和鄰舍,都成了他畫中的主角。作品流露出「感同身受」的關注,將悲慘的人生,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配上起伏不定的肌理及陰鬱的色調,引證人生的苦難和哀愁。「吃薯者」可說是他早期「黑色時期」的代表作。對梵高來說,藝術源自生活,畫中記錄了他的生活狀況:他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獨居斗室,在借來的閣樓中作畫,靠弟弟接濟維持生計。個人曾於「奧塞美術館」看到他的油畫「寢室」原作,顯明了他在生活拮据的一面。但即使生活迫人,卻絲毫不減他追求藝術的決心,這也是最值得敬佩之處。
 

                       
 
 
                         

梵高的生活與情緒,常是同樣起伏不定。時而灰心失落;時而平靜安和,有些作品充滿盼望與生命喜悅。從他的「花卉植物畫」作品便可看到,如最著名的「向日葵」,畫面滿佈燦爛金黃色調;筆觸帶生命力。由於沒錢聘用模特兒,除了畫自畫像外,便只能畫上大量這類作品:所用色彩皆為濃烈艷麗,且具對比效果,將植物作色彩的化身。用筆也輕盈有致,也使用不同的筆法作配合,從這些作品可看到他平靜有規律的一面。

 
 
 

大自然也給梵高提供大量作畫的素材,他的代表作,以風景畫居多。與「印象派」畫家忠實反映光影和真實客觀的重現,梵高所採用的手法,實截然不同。他透過主觀的感受,直接將大自然中的形狀和色彩,賦與類同的特質,以減少寫實感,形成對自然的再造。他的藝術好友高更,作品與他同出一轍。藝評家將兩人與塞尚合稱「後期印象主義」三大師,推崇彼等成就超越「印象主義」及「新印象主義」,開啟了廿世紀「現代藝術」。其中梵高的作品,更改變了世人對風景畫的看法,畫中的人味與情味都藏於景物內裏,物我兩忘。

                                          
 
                        
 
 
常人把梵高看作「瘋子畫家」,實在是最大誤解。他率性自然;燃燒生命;傾情都灌注作品中:他的畫宣洩情緒,但佈局有致,並不混亂失序;他的筆觸扭曲旋轉,但色彩與造型統一;他以彩筆擊碰畫布,但肌理豐富,激情中又見平靜。看他的作品,常予人痛快淋漓的感覺,若以「情境式欣賞法」來作細味,當可感知其在作品中,如何透過平凡的事物,得以彰顯活力和生命能量。

                                       
 

梵高以一顆單純的心、赤子的情懷、堅執的態度,努力把他對人生與自然的熱愛,燃燒在每幅作品中,即使是平凡的東西,如一張椅子、一雙鞋,都傾注了他無比的愛心和熱情,生活和生命都在他的作品中顯示意義,也綻放光芒,對照梵高窮其一生追求藝術的歷程,這不單是上帝的恩惠,也反映了上帝的榮美!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淺析藝術美





「藝術的必要性是由於現實有缺陷,藝術美的職責就在於它須把生命的現象,特別是把心靈的生氣灌注現象,按照它們的自由性,表現於外在的事物,同時使這外表的事物符合它的概念。」

------德國美學家 黑格爾

 

「藝術美」概括了所有審美的屬性與形式,意指藝術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如繪畫美、雕塑美、音樂美、舞蹈美、戲劇美及文學美......

 
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意識,通過物料媒介,從社會與人生中取材,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並締造意境的美。它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更是真和善的統一。

 
藝術源於生活,人類的社會情狀、自然界的一切,皆屬藝術的源泉。雖則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它具有真實、形象、典型、完整及情感等特質,故藝術作品作為美感的載體,最能體現美,它是人的主要審美對象、美感的主要來源。

 
藝術美與自然美並不一樣,它高於自然美,黑格爾認為藝術美是從心靈裡產生和再生而來的,他認為藝術美是「美的充分的體現」,雖然美的理念也在於自然,但美的本性最宜置於藝術中,即使自然美的意態如何動人,若與藝術美相比,始終是不可超越的。

 
根據黑格爾的《美學》所載:「藝術美是美充分的體現」,說明了美的理想在於藝術美,雖則藝術創作從生活再現而來,但經歷藝術家的演繹過程後,藝術作品便成為美的最佳的載體。看拉斐爾所繪的聖母像,與世俗中的慈母既相似又相異。在聖母畫像中所呈現的是女性之美的完滿體現,和母愛之善的理想載負,這種直接進入靈魂深處的手法,是現實中很難感受得到的。

 
當然,藝術的真實不在於摹仿自然,它是從自然形象中抽岀美的理念,藝術的形象需要透現出對象的「內在性」。藝術表現心靈,即表現了心靈中的美的理念。它借用了感性的形式,直接取材於「觀念化」後的自然。藝術美自心靈的廣化和深化,把平凡的事物理念化,將無意義的部份捨棄,只存留內中的意蘊,提昇其旨趣與意義,從而顯出蓬勃的生機。

 
藝術美給人審美形式的享受,它能反映現實,極具激勵與教化的功能:看英雄的藝術化塑像,通過藝術美的內容,令人肅然起敬,積極地影響人的思想感情;聽動人的樂章,通過形式與內容作美的呈現,令人感受精神的愉悅、心靈的滿足,提昇文化層次;同時藝術美對自然美的觀照與運用,促進觀賞者運用藝術的眼光對待自然。在藝術創作和欣賞過程中,藝術家與觀眾同步地提昇審美能力,令藝術得以作進一步的發展。

 
總括來說:藝術美作為藝術的審美形式,它從藝術創造而來,必然顯示藝術家的審美個性,並滲透時代的審美理想和觀念。藝術美具有巨大的魅力,以美的形象,感染世人,寓教於樂、動之以情,使人的心靈得著美的享受與教化,激發人們去創造世界,欣賞一切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