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美感觸覺與生活


生命旺盛的小盆栽


默然無語喜重生


蘭草英姿



人皆有感官能力:視覺、聽覺、味覺、嗅覺、思覺及觸覺,六者並重,缺一不可!

生活中,觸覺性屬可即可感的,在「美感經驗」裡尤甚。所謂「美感」,意指直接且具體的經驗。

固然,透過視覺藝術的呈現,自作品中得來的美感,不但美意盈盈、也充滿愉悅的快感。視藝中的形色線、藝術形式與技巧表現,也屬美感觸覺的核心。

吾人可從心理及生理的層面去探討美感的觸覺:它自先天生理而來、也可透過後天學習而得。

自先天生理而來的美感觸覺,並不涉及記憶與知識,如稚拙的孩童,看到畢加索赤子情懷的塗鴉式作品,定能產生共鳴,樂趣無窮!

若說生活中的視覺、造形及美感等類近的經驗,當可構築成思考性的美感觸覺,以及深層的思緒。

生活是生命過程的具體呈現,從基督教教義、莊子出世哲學去看,生命皆是自生向死的進程,人生於世,有若寄塵,即使時光短暫,仍需帶著美好的回憶!

春花秋月、夏榮冬枯,或繪畫巨構、懾人戲劇,皆可絃動心靈、抒發生機,而美感所呈現的表徵,更能展示生活的圖象與生命的活力!

生命有其生長性、節奏性、運動性與統一性,此與藝術創作原理互通、也與美感觸覺相符。

傳統的中國,眾皆愛美,文人喜寫字作畫、仕女愛簪花供花,即使庶民,缺了文化修養,仍擁美感觸覺,看家居裝飾,如年畫及繩結,滿載文化、美感和雅趣,足以轉變為文化的力量。

再看西方,建築的原點,只為遮風擋雨的窩棚,但上帝賜子民生命的榮美,給人類創造力,是教堂建築、抑墓地藝術,皆具靜態美與秩序美,透過美感觸覺,當可感知!

生活中,美的事物,無處不在,是自然景物;抑人情過往;或藝術中的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皆滿懷美感觸覺,不但是精神的享受,更屬心靈的慰藉!

美是精神,並非物質,真實的人生是美,感情的觸發亦是美,因在生命中,真實的體會,必讓大眾取得心靈的愉悅!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生活簡單就是美


風華正茂的小盆栽


中央圖書館前的雕塑


九龍寨城公園



人屬有靈性的動物,懂思考、學習、感知和欣賞,也渴求精神心靈上的享受,亦即對美與善的同理心。

美感的素養,是精神生活的必要條件,人皆有之,不在乎居貧乏或處富足,而重在個人的修養。

有閒階級者,收藏藝術品,供個人欣賞,提昇生活的品味與情趣;安貧樂道者,也可回歸大自然,透過美景,尋得美感,感領心神的安頓。

中國道家崇尚自然、順從自然,教人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因生活中的美感,不具物質條件,人皆可公平欣賞及自由追求!

我國傳統文人,棄絕名利,復返自然,簡樸清逸,粗衣淡食,讀書養志,書畫自娛,並以自然美為精神食糧,遊山玩水,盡享精神上的豐足!

將個人的目光,專注於美善的事物,不但得到美感的慰藉,更可提昇靈性;安撫心神;並修養己身。看我國山水畫及田園詩,皆自美的生活而來,讓人感領愉悅自在之餘,且在寧靜致遠之中,盡顯美的精神價值!

身處富裕繁榮的社會裏,物欲過度化的生活中,即使衣食無憂,卻精神空虛,缺了審美的眼光:也乏了鑑賞的能力,焉能判斷事物的美醜!

其實生活應如一張白描畫,樸實無華,無需過份裝飾。根據老子的智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聾、五味令人口爽。」正好告知我們,若過度追求享樂,必將使人心迷,不知方向,又如何尋著美感呢?

繁花茂葉、萬紫千紅,固然很美,但枯木孤葉、頑石殘枝,雖非屬世俗之美,卻帶來孤寂清高的美感。

花團錦簇,是堂皇富麗的感覺;孤枝獨梅,則更顯空靈恬適之美,讓人在靜觀中得著安慰,故以簡單清苦作為基礎的審美生活,實在是飽歷人生經歷的智慧。

今日,處在「環保」的世代,不但要減少物質的浪費,更要堅持過簡樸的生活,因精神上的豐盛,正是培養美感的泉源,也促成了美感的昇華。生活簡單就是美,從品味簡潔之美開始,漸次進入為美陶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