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藝術能解放那沿著死線攙扶、老年垂死的社會系䋁所造成的壓力,解放從而建構一個人乍為藝術作品的社會有機體。術與社
------ 波伊斯
昔在原始生態的時代,人類仍身處洪荒的大地上,藝術早已進入群族的團體裏,儘管當時還未建構「藝術」的概念,唯洞穴畫、手揑的生活用具、石器與土陶的製作等,仍可視作界乎「藝術」與「工藝」之間的產物,成為人類早期生活中重要的部份。
至中世紀年代,宗教《聖像畫》的大量應用,積極發揮了「社會教化」的功能,及後於西方《文藝復興》的時期,在人文主義及宗教改革的激勵下,繪畫藝術,大放異彩,呈現新生的氣象,其中更確立了「藝術家」尊貴的地位,藝術家及其作品經常在民間不同場合出現及展示,藝術品也產生了高貴的「靈光作用」,創作更獲空前的重視。
17世紀《法國大革命》,帶來「自由」、「平等」與「博愛」,人民的地位獲得提昇。博物館的公眾開放,讓人民可自由進出參觀,加上《近代美術革命》的出現,令藝術家群起,聲名大噪,工作室、畫廊盛行一時,藝術品常在生活空間及社區場域裡出現,藝術家透過駐介於不同社群與社區的方式,以個人的創作,回應及反映了文化認同與社會議題。
時代不斷在進步及演化中,面臨《後現代主義》的當代,一切價值重估,黑格爾早已宣稱「藝術終結」,這揭示了掙脫傳統價值與成規的自覺年代的來臨:藝術與美學革新,美術館、博物館的空間性及需求性,將為追求自由性觀眾及創造人所拆解。藝術品不再純作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藝術作品可以任何形式,置於群眾的生活、存放社會的社區與社群中。
藝術家是創作者,也同時是社會運動者,可連結不同的階層,以回應個人於社會訴求與時代精神,如何擴大藝術的意義和價值,在《後現代主義》的當代社會裡,藝術將被賦與諸多意識形態的價值,藝術介入社會,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份,無論以自我存在或公共開放的形式,多少意味著個人創意與公共價值的融和,觀眾的互動、參與及反思
,也必大大地激發出來。
無可否應,藝術家實可藉由藝術㓉動,提出新觀念以重新塑造社會。德國當代藝術家波依斯,於1972年德國文件大展提出《社會雕塑》的美學論述,他把社會整體,視作一件「整體藝術作品」看待,並將「雕塑」廣義地作擴大的解說,認為人的思想也是「雕塑」,因從人的內在產生而來,故我們看群眾的思想,等同藝術家觀看自己的作品般。
波伊斯的美學論述,帶來藝術與社會的密切關係,以及提供人類社會藝術化的新思維,包括「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即生活」、「藝術是資產」等。總言之,《社會雕塑》是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作品正是理念建設與精神啟迪,有其創造性及決定性的功能。
時至今日,古希臘的美學傳統已蕩然無存,過去藝術所強調的「模擬」與「再現」已不再重要。當代藝術不再侷限於物質性的表現、作品也不在乎「有」或「無」的存在,並在現今科技網絡新時代,可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與存放於不同空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