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落選名作《草地上的午餐》





「他從不妄想消滅什麼、創造什麼,他只不過是要做自己,而不是做某一個別人。」

 

------ 波德萊爾

 

對西方近代藝術史稍有涉獵的欣賞者:《草地上的午餐》 這張膾炙人口的畫作,當必知悉乃為著名繪畫大師馬奈的革命性傑作,也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富爭議性的作品。它衝擊了藝術學院的沙龍傳統,但卻曾與鼓吹藝術革命的多位藝術家同遭作品落選的遭遇,並掀起了「崇尚文化藝術」的巴黎社會緊張的氣氛。

 

當年,為展現社會開放的風氣,執政的拿破崙三世,特別為這群落選藝術家,舉辦落選沙龍展,好讓此等體制以外的另類藝術美學作品,有機會公諸大眾,其中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竟在展覽裡大放異彩,更惹起爭議、也引來遐思,無意之中,竟掀起了西方近代繪畫的革命,影響深遠至今!

 

馬奈被稱為「印象派的創始人」,但嚴肅來說,他並不是該派的代表畫家,更是19世紀最為引起巨大爭議的人物,並因《草地上的午餐》與《奧林匹亞》兩張作品而惡名遠播。他的創作效仿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畫作而來,但畫面的內涵卻依據自已的社交圈去描繪,發展了以浪漫主義配置現代主義的特性的作風,惹來當時的批評家和公眾的憤怒。

 

《草地上的午餐》,雖然畫面援引了古典的故事形式及構圖,卻是馬奈非主流之作:三位主角二男一女,皆為現代人,以中產階級於公園野餐為主題內容,草坪上,兩位男士衣冠楚楚,唯身旁卻坐著裸體女士,更毫不知恥直視觀眾,加上男子舉起不解的手勢,更被認為乃帶有淫穢的意味。

 

清教徒般的藝評權威者,對畫中的場景大惑不解,更視作為浪蕩之作。因主題竟能明目張膽地赤裸呈現,那清新與鮮艷的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手法,還有置身在室外的情景,在在說明了這是一位道德敗壞的青年畫家企圖挑戰傳統的創作,難怪這幅驚天地之作,於官方沙龍中成了落選的名作。

 

馬奈對個人作品的落選結果,深有挫敗感,但卻沒有屈服於傳統藝術學院的教條,持續追求他的創新之路,之後更不斷送出更多的畫作交與藝術學院評審,並積極參加了「落選沙龍展」,又和其他落選者組成了反對陣營,包括後來成為印象派主將的塞尚及畢沙羅。而落選沙龍展更是歷史留名,名聞遐邇!

 

作為馬奈初期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卻是他在藝術史上揭開新篇章的值得紀念傑作。它改變了傳統的觀念,無論是藝術觀念和處世思想,皆構成了軒然大波的威脅與影響,同時也創造出足以改變文學藝術的歷史進程,大大地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在西方近代藝術史的論述中,馬奈被視作為一名反叛者,也是一位放浪不覊的浪遊者。他崇敬藝術上的傳統大師:拉斐爾、委拉斯蓋滋、哥耶等名家,卻不願宥於傳統,更欲超越這群大師中的大師,同時,他又啟蒙了走出戶外寫生的印象派畫家,更成就了「繪畫革命」,開創了多姿多彩的「現代藝術」,他對藝術的貢獻,實在是居功厥偉的!


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塞尚與中國藝術



「文學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觀念來表現自己,但是畫家以素描及色彩把自己感覺和知覺到的具體化。」



------ 塞尚



貴為《後印象主義》四大名家,塞尚、梵高、高更及秀拉,各人的作品畫風迥異:塞尚曾是《印象主義》畫家、高更則被認作《象徵主義》的代表、而梵高及秀拉卻被稱視為《新印象主義》畫家,但基於他們皆自馬奈的《印象主義》啟蒙發展而來的,同於當中汲取養份,故作品被囊括在一項定名為《後印象主義》作品展覽中,也確立了歷史統稱性的地位。



《後印象主義》最偉大之處,乃重新發現想像力的視覺語言的重要性,這有別於的印象主義》堅守客觀性與自然生活的原則,特別是塞尚,他是第一個把中國畫的寫意精神,用在西方繪畫之上的畫家,他用了肉眼與心眼來作畫,這種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為其後的現代畫派提供了革新性的指引,受到大眾的推崇,因此贏得「現代繪畫之父」的美譽。



塞尚認為繪畫藝術,非屬盲目複製現實的創作,必須在作品中尋找各項不同關係的和諧。他釋放了西方畫家謹慎小心的精神狀態,不在意於細緻地描摹對象,而重在抒發個人的意趣和感情。這是他與《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會通後得來的新觀念,也即「師心」為主。



從塞尚開始,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漸次轉向表現自我,即中國藝術所說「外所造化」,進展為中得心源,畫面上出現的,不再是如印象主義般所追求之「剎那間的影像」,而是在畫家嚴密觀察後的真實映照,故所看見的不再只是來自一個視㸃,如中國山水畫藝術中的「散點透視」。



塞尚認為:在繪畫作品中,線與明暗皆不存在,只有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的,眼睛看到的,不可盡信,藝術是無法完全再現我們所見的真實世界!



塞尚的作品皆屬個人藝術思想的體現,他不會滿足於光影的變化,畫面表現是其中化作永㤱的一瞬間,他要結合傳統大師的嚴謹,從寫生中,也結合直接面對戶外寫生的印象主義》的題材,使真實生命躍然於畫面中。



全身投入於戶外寫生中,《聖維多瓦山》系列創作,是塞尚整個人生的見證,晚年常登此山探索,透過多元的視㸃,和諧的構圖,寫意的塊狀筆觸,強調取捨的特定主題,表現物象中的真實幾何感、厚重感及體積感,突出了物體之間的整體關係,用山景去詮釋他富革命性的藝術理念。



「把自然的一切視作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的組合。這是塞尚的智慧雋語。他畫《聖維多瓦山》系列,雖從寫生出發,但他不用西方慣常的精準透視法,而是用不同視角呈現眼前所見的景象,如同中國畫家般,俯覽群山,了然於心,再寫胸中丘壑,畫中之層山疊嶺,乃經匠心獨運經營而來。



塞尚自真實表現自然,至受中國寫意畫的影響啟導,改變成「重師心」為主的表現自我的手法,影響了無數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他藉回顧傳統大師的作風,反而帶領藝術向前邁進的成就,他能成為現代藝術之父,直是實至名歸!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舞樂與書法



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 韓愈



我國唐代為盛世,也是古代文化前期藝術的巔峰,加上因武功蓋世,故對外威名遠揚,也成了世界當時文化的極致,中外藝術文化交往,絡繹不絕。東起自首都的絲綢之路,可把唐代的人文藝術傳播遠方,也藉此將西域各國的宗教、藝術及文化帶回中原,光照了唐代藝術的整體㓉動,創造了簇新的面貌。文化與藝術創作,皆呈現了生氣盎然的盛況!



在藝術上的創造,唐代的非凡成就,是史上上罕見的,後世實難望其脊。於詩書畫舞樂等不同項目的表現,唐代的藝術極境,也屬空前絕後,為古今中外社會奠定了藝術境界的基礎。特別是唐詩大盛,自詩而來的舞樂表現模式,在社會也成了流行的風尚,詩與舞樂的合一,著實大大影響了書畫創作的發展。



我國美學家宗白華認為:唐代音樂相對於詩書畫而言,不算有直接的發展,但音樂的許多功能,卻體現在書法的境界裡。由於音樂常與舞蹈,更進一步相互結合,乃構成一種舞樂精神,其中的特質,氣象、風尚,不但成為生活與態度,更應和了書畫昂揚奔放的藝術意境!



唐代舞樂,超越了社會不同的階層,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民間大眾,無不喜愛,故世界各地舞樂表演家,皆爭相前來獻藝,結集於此,蔚成風氣!與詩書畫一樣,擁有獨立的系統,形成一種流行於全社會的普遍性。



舞蹈重視服飾,服飾可造成表演者身段萬千的變化,特別是衣中的「帶」狀物,在舞動中可構成飄逸變化的線性特徵,如同線在紙上的飛躍,變成華美的書法,或繪畫中流動的線條美。基於此特質,舞蹈有傾向書畫的表現,相對書法的特徵:飛躍與行筆,如行書、狂草,特徵與舞蹈相通互連,藝術精神也相互配合。



唐代以「狂草」傳世的書法家張旭,相傳他寫字的靈感,來自觀察舞劍者的姿態而來。由於「舞與劍」兩者融和成一體,既是武藝表演,也是藝術的精華,並具精神的風采,故自舞的精神,竟可與狂草的精神互相契合,造成強烈的效果,狂草把舞樂精神,發揮淋漓盡致。



張旭另一外號稱張顛,他嗜酒如命,常是酊酩大醉。每每呼叫狂奔,繼而興酣下筆,筆落成書,更甚是以髮濡墨而書,酒醒以後,也驚覺神秘莫名,故韓愈稱許他的狂草,是驚天地、泣鬼神之作,後世必推崇備至!



另一位狂草大師是懷素,同樣地也具有與張旭相同的精神領域和創作能力,素享顛狂之墨妙,墨狂之逸才。寫書用筆圓勁有力、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後世稱他與張旭是張顛素狂,往往醉酒後始狂放,揮亳倏忽千萬字,既顛且狂,整體去看,則是龍飛鳳舞,揮灑自如!對後世書法藝術影響至多深遠。



舞樂在遠古時代,與禮聯繫在一起,在唐代又和詩產生關係。詩與舞同樣注重「節奏性」,並相互規範的作用,若書法成為載體,內載詩及舞樂,把一系列藝術類型,形成大眾藝術創作的根基,以及指導性的方向,這對人文藝術的發展,將成後世的楷模!

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再論繪畫與文學




畫家自己內在的文學者,可以創造發現更深的美的機緣。文學者自己內在的畫家,可以創造發現更美的世界與力量。



------ 岸田劉生



上帝賞賜人類美麗,授與人類創造的能力,創造也帶來藝術創作,藝術涵蓋八大領域,包括: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築及電影等八個類別,其主要功能是反映人生,訴諸人類的情感與思想,並為審美活動的過程中,提供「審美對象」。



繪畫原是視覺藝術,著重客觀物象的再現,透過線條、造型、色彩,予人以美感的享受,並且,除了表現「形體」外,繪畫更可表達無形;文學則是語言藝術,側重主觀情思的表現,呈現理念與哲理之美。



其實,古今中外,藝術因著創作者抱持的不同感覺,或其所選用的表現媒介與應用的符號有異,而有不同的表現與呼應,特別是後現代主義的來臨,帶來人類世界極為巨大的變革:當代繪畫與現代文學,更強調兩者的互動與呼應,從而發展成為一條前瞻性的方向。



西方文化論及藝術的起源,向有《模仿論》的理論從狹義來看:繪畫藝術著重客觀物象的再現,模仿自然而來;但文學創作,卻側重主觀情思的表現,是生㓉的反映,兩者自有很大的分別,因畫家若未滲透自然的本質,而去再現自然,只屬感官的模仿,未能作出內化的提昇,但雖則如此,卻仍能確立了「藝術模仿自然」的理論。



若進一步去看,文學創作是個人情思的表現,乃理念世界的載體,達致了藝術於人世間崇高的藝術地位,及賦與模仿廣義的定義,除了再現,還有「創造」、「表現」等深邃的意義。



試把藝術按感覺來分類,即可有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之概分:繪畫藝術屬前者,而文學創作便是後者矣,因繪畫是在空間中描摹物體,但文學卻在時間裡描述動作,此為兩者明顯的差別,再者,當中也具有不同的特質:文學除用心來閱讀,也可聲音去誦讀,盡收「聽覺之美」;而繪畫是運用視覺元素與文法,除欣賞造形外,也著重構圖的營造,呈現「視覺之美」。



《新康德學派》大師卡西爾,創設象徵符號論美學,將藝術與人類所有文化活動歸納分析,肯定了符號是人類文化行為中偉大的創造,也從而確立了藝術的社會性;藝術與人生有密切的關係,一切藝術皆需要運用「符號」,此亦為研究美學的新方向。



所有符號皆有指定的意義,不同的符號也有不一樣的樣態。繪畫符號因屬具體形式化,故層次較低;相對之下,文字符號則屬抽象性,可表達情思,其層次當比繪畫為高。



繪畫可作表現形、色的展示,增加時間的長度,同時也延展了空間性;文字符號由於是抽象的,自由想像空間大,作用也大,可達意,也可傳情,其運用的特性是時間的延續,更能作動作的敘述,可把展示於空間裡的東西,用時間的延續來作文學性的表現。



其實,從繪畫與文學兩者之關係,不論東方與西方,皆可融和會通。畫家與文學家面對創作,皆要處理繪畫與文學兩者不同的特質,並克服「符號」作為表現媒介的局限,一位成功的創作者,也有能力將介乎兩者之間的特質與差異,予以合併、共通與轉化,最終構成和諧的一體化創作,自可達致藝術最高造詣的境界!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三原色與構成 論《蒙德里安》畫作



「對於純藝術來說,主題絕不可能是一種附加意義。」



------ 蒙德里安



傳統上,世人皆愛精緻藝術,尤喜擁真實的形像或敘述性情節的寫實繪畫:如榮美上帝的宗教畫、壯麗的風景畫、優雅的肖像畫,以及悲壯的歷史畫等,由於這些作品從有關生活、人生、文學、自然與社會的題材而來,故容易令讀者引發聯想,易生共鳴。



今日,進入藝術革命的時代,藝術家也大大打破了傳統,並改變了個人思維的模式,務求突破傳統觀念、革新創作概念。藝術創作不管任何形式,它不應再為任何人服務,也不需再現客觀的自然,或成為敘述故事的載體。藝術僅用作表達個人的思想與感情,屬個人的文化行為與生活態度,也是觀察與思考的遊戲。



作品愛用紅黃藍三原色,配上方形構成的元素,此為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個人獨特風格,他也是一位創始《非具象繪畫》的著名畫家,並自稱《新造型主義》、也有人稱《幾何形體派》,其風格對後現代建築及新一代的設計,影響深遠。



其實,作為畫家,蒙德里安在創作生涯中,也同樣畫具像畫,並且還廣受歡迎,但後來其畫風漸次改變,開始從複雜事物的外形中,簡化成單純化的作品,譬如他最著名的作品《灰色的樹》,乃先從具象的寫實開始,慢慢轉為幾何式風格,呈現出抽象與構成形式的美。



蒙德里安為世人樂道的作品,皆使用幾何形體,以構成「形式的美」,屬抽象的表現,作品多以垂直線及水平線,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不同格子組成,完全不用曲線,色彩則用上三原色:紅、黃、藍,再用黑白作區分,完全摒棄藝術的客觀形象和生活內容。



這位以簡單方格子作畫的畫家,在美術史的書寫中,被視作為最有學養的現代藝術家,遺憾是當時卻未受重視與理解。在一位訪問中,主持向蒙德里安表示非常欽佩他過往所創作的具像作品,但對他最新的作品卻全不懂欣賞適從,也不知作品目標何在?因作品中只有簡單的色彩及方形,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東西的存在。



畫家卻獨排眾議,蒙德里安強調自己無論過往或最新的作品,其目標皆為一致,而且新作品的表達更為清晰:作品乃透過顏色和線條的對比,表達出造型上的相關性,雖然藉由自然來表達自己,但卻開始摒棄事物的自然外形,轉向強調相關性的「造型表現」。



蒙德里安的《非具象繪畫》作品,乍看簡單平凡,實則結構裡蘊藏無窮的變化。畫中的紅、黃、藍三種顏色,被稱為「三原色」,若將之混合,可創造出彩虹裡的任何-種顏色,加上黑白兩色,則可表現畫面中的明度與彩度。至於黑色線條,可構成畫面,形成長短、高低及寬細的方格,且線條粗幼不一,可產生巧妙的變化,以傳達生命持續的動態,也能創造出動力的平衡。



與另一位《抽像主義》繪畫大師康定斯基相同,蒙德里安同樣深受當時流行的《通神學》的影響,在其擁護的教條上,兩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哲學觀,並真切地影響了作品的風格,包括:宇宙與個人合一的概念、不同元素的平等性、以及內外的統一,這皆是來自《通神學》的思想主張。



早在《非具象繪畫》藝術之前,藝術表現一直是屬自然主義或描述性的。蒙德里安的作品,努力拋掉已知主題的視覺線索,教嘵世人通過純造型表現,從具象中走出來,以喚起個人的感情。創造出能夠傳達超自然且具和諧感的圖像,這一切都可說是他的創作帶給我們的啟示!


                                          
                                                                                    蒙德里安的作品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中國哲學與傳統繪畫



「中國繪畫之藝術,在哲學。」



------ 潘天壽



自古以來,中國哲學一直重視「主體性」與「內在道德性」,其功能不在乎增進個人的知識,而重在心靈的探索,以達超乎俗世的境界,獲取人生永恆的價值。《老子》篇有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國哲學傳統向有、「為道」之別,其中「為道」是說要追求心靈的提昇,而哲學也屬「為道」的範疇。



《老子》篇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中當包含繪畫藝術。因藝術是心靈與感官結合而來的,徐復觀在其著作《中國藝術精神》中認為:若談中國藝術而拒絕其心靈狀態,相等於只站在建築物外徘徊,卻沒有內進。我國畫論,愛以玄的理論作重點,如《老子》篇:「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正是這種心靈狀態的呈現。



從西方畫學去談論繪畫,乃認為繪畫必需透過點、線、面、形體、色彩及明暗等基本要素與繪畫語言,作為表現形式,以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技術,這正是心靈狀態向外表達的一種形式,當然中西畫學論述有異,感悟也大相逕庭,西方繪畫藝術自模仿自然為始,強調再現與寫實,追求技藝的掌握與精進,以榮美上帝的創造,乃屬人文思想的領域。



依據《唐朝名畫錄》所論,古人論畫,共分神、妙、能、逸四品,妙品即位列其中。又如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中「妙」亦可解作「自然」,實則與「藝術」同義。如將兩者連合,即可理解玄的心靈狀態,此乃我國藝術的總門。儘管中國畫論汗牛充棟,論述各有不同,但無論任何一種藝術內容與形式,多以玄理作切入的基礎,故我國藝術思想的本源正是我國哲學。



再看《周易繫辭》上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朱熹曾對道與器作出清晰的解說。他認為「道」是萬物的道理,而「器」則是萬物的形跡。西方藝術的起源,各有不同的根據與看法,唯皆先在形而下的方面去探究,認定「道」是一 種不可看見、也不可聽聞的抽象理論,此為捨本取末的做法,抑或先易後難的手段?自可商確,也可從中窺見中西藝術美學的分歧。



若從我國藝術起源學說去看,究其起源,皆始於「道」,即先在形而上的方面去探索,古代我國繪畫講求「書畫同源」,繪畫與書法,兩者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基於此,令繪畫在重視用筆的同時,與物像的關係變得疏遠,或不再需要倚傍於物像,只追求造化的意境,並著重陰陽、虛實、剛柔的自然變化,玄釋了造化的生機,而非單純對物摹寫的寫生追求。



一切實在的「器」,皆自形而上的「道」,除繪畫外,在我國藝術其他不同類別,自不例外,舉例如書法,它肇始於自然,文字乃觀自然而來,書法自受莫大的影響,自然可以是山川林木,也是「道」的載體,陰陽而立、虛實以生,形勢並存,觀察其中,自文字的起源,致書法藝術的創立,「道」正是當中最基本的原動力;也是最崇高的概念。



反對藝術從那虛無縹渺的「道」而來的,大有人在,但由「道」而創造的藝術,也成之有理,並且更是古代文人的獨特堅守的人文價值,今天,吾人自可鼓勵藝術家與觀眾,從「道」的深義,去欣賞此最崇高的概念;也可以透過「最基本的原動力」,用作推動或驅動表現客體、從而創造更多千變萬化的繪畫作品,以及其他不同的藝術類別,由此可知,我國哲學,對藝術進步與發展,關係密切、影響深遠!

2020年1月28日 星期二

現成物與藝術創作




「藝術品總是建立在兩個支點上:觀看者和製作者。」



------ 杜象



依據西方傳統藝術的定義與本質,歷來大眾皆傾向「精緻藝術」的樣式。西方自柏拉圖的《模仿論》以還,藝術既是手工藝品,也是典禮儀式的器物表現,再至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的創作,藝術皆講究技巧與美感的呈現,以榮耀頌讚神。「視覺始終屬藝術創作的先決條件,用作追尋靈感,以及構築真實世界。



對新一代年輕的藝術創作者而言,傳統的藝術理論與哲學思維,實再難滿足及掌握當代藝術的多元性:包括媒材的擴展、主題的多變與內容的表現,甚而達到無法操控的地步。當中藝術家杜象應是始作俑者,他首先使用「現成物」觀念來創作雕塑,以此探討藝術的本質問題,其最為膾炙人口的驚天動地的作品,是取名為「噴泉」的雕塑,為把現成的「小便盆」,轉化為「藝術品」的創作。



「噴泉」帶來藝術史的極大震撼,也顛覆了藝術本質的概念。1960「普普」藝術家承襲了杜象的現成物創作觀念和方法,有所謂「再現」、「並置」、「挪用」等方法,重新探討藝術的本質,其中安廸華荷的康寶罐頭、瑞洛紙盒及大眾人物的樣式,以大量再現及複製的模式,進行工廠式的生產,藉以模糊化了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分野,是對傳統藝術最大的挑戰。



由於「現成物」影響力的漫延,竟改寫了人類悠久的藝術史,爾後出現了千奇百怪的藝術流派:「普普」藝術、「新達達」、藝術「觀念」藝術,「大地」藝術、「環境」藝術、併貼」藝術及「裝置」藝術,……無一不自其多元性的概念而來,令作品包含的創作觀念變得繁複及怪異,大大改變了傳統藝術與美學的觀念。



其實,杜象選擇將小便盆作為一個「現成物」觀念來創作雕塑,不盡是獻謔式開玩笑的手法,他是想對過往藝術評論的審美觀與哲學思辯的崇高,提出質疑。他認為藝術品的定位,實應由藝術家來決定,假如藝術家認定某個東西是藝術,並能賦予它不同的脈終和意義,這東西即屬藝術品,藝術創作的行為,應以概念為主,技巧媒材為次。



「現成物的觀念,石破天驚地刷新了傳統的藝術觀念。過往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常取決於一般媒材,如畫布顏料、石材木材,之後再透過繪畫或雕塑,以投射其創作概念。但杜象是一反傳統,提出「概念先於媒材」的做法,藝術家應先發展出概念,然後才去選定最能表現創作概念媒材,且任何東西皆俯拾可用,也不重視創作技巧。



觀念藝術家重視藝術的「觀念性」,而非視覺性的表現,彼等認定觀念才是藝術的主要特徵,不是作品的造形與空間構成,藝術家的行為、意念與意象,才足以構成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涵。其實以上的論述皆自杜象的創作而來,特別是其「現成物」的觀念,從反藝術到無藝術,再至藝術品無處不在,人人皆可從事藝術創作與成名,藝術真的激活了!



現成物是由杜象發明的藝術術語,它成為一種形式,是指一件從外界帶入的物品,被藝術家宣稱或認定為藝術品的時刻,這個現成物便變成藝術家的理念的載體,承載了藝術的內涵與元素,故在理念上,這個現成物可作審美對象以教育大眾,在後現代藝術語境中;在特定的藝術情境中;在藝術家賦與新觀點中,杜象終結了傳統藝術的神聖性,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的分界,大大帶動了觀眾的思考,這也是「現成物」觀念給我們的啟示。






2020年1月8日 星期三

走進神秘國度的抽象繪畫





「我看到一幅美得難以形容的油畫,包籠罩在自己所發出的一片亮光裡。



------ 康定斯基



作為20世紀現代藝術中舉足輕重的藝術大師、也是「抽象藝術」的創始者,康定斯基寫下了現代藝術中的第-部完整的理論著作《藝術的精神性》。這是一部受神智學與神秘主義影響的專著,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他對藝術本質的理解:認為藝術本質不應純靠外部世界而來,其決定性乃源自作品的「本質因素」「內在需求



細看藝術史的小插曲:抽象藝術」的觀念,竟然來自靈光一閃,屬一次偶然的體驗,也是無心插柳的發現。康定斯基是這般回憶的:1910年的某日,他自外面回家,突然之間,他看到一幅美得難以形容的油畫,正籠罩在自己所發出的一片亮光裡。原來此時在作品中,看到的只有圖形和色塊,絲毫沒有內容!



滿心疑惑的藝術大師匆匆走上前,始發現那是一幅倒靠在牆腳邊的畫,出自他本人的手筆,令他仿然大悟,原來對客觀事物的忠實模仿,正是對藝術創作最大的污染。從中他得出一個結論:「自然與藝術的目標是本質地、有機地,而且根據普遍法則地有別於彼此的。」



這次奇妙的感覺與發現,驅使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讓他明白具體物象不是繪畫的本質因素,美感亟需從色彩、點、線、面構成而來的。這無疑地宣告了一個藝術與外在世界無關的宣言。他拆散了藝術與自然的關係,並引證了此非純美學的決定,也是其神祕主義體系的一部分。



康定斯基是理性的人物,極具非凡的創造力和分析能力,對藝術有高度的願望與執著的追求。他天性樂觀、思維活躍、審慎明辨,廣納不同派別的風格,他能成為現代藝術大師,乃與他是學者出身,以及熱衷對事物內在本質的探索有關。在一次參加人類學的考察活動中,他欣賞了許多豐富多姿的民間藝術及帶民族特色的宗教畫,令他萌生了深入探索繪畫藝術本質奧秘的願望。



除了創作推動抽象藝術外,康定斯基更有大量著作及理論文章,進行研究及推廣,特別是他的兩本論著:《藝術的精神性》及《㸃線面》,皆能實在地對抽象藝術作出科學觀的理性闡述,對抽象思維及表現形式進行不同的實驗和探討,並將藝術形式體系化。他相信現代世界裏早已喪失靈魂,亟需從俄羅斯的民間信仰及神智學中擷取元素,構發新體系,以重建藝術。



早期在轉向抽象畫的時期,康定斯基喜愛在畫布上用對比的色塊,將相異顏色的肌理、紋理與班點,揮灑成畫面的佈局,構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其所選用的色彩对比部份是受神智學作品的啟發,以及自內心壓力迸發而來,此為早期「抒情抽象」之作。俄羅斯革命後,他移居德國,作品變得更清晰與俐落,大量使用圓形、直線及半月形,也有彼此重疊或相互推擠的神祕形狀,此時期的創作,被稱為「理性抽象



經過連串即興的繪畫與對音樂的聯想,同時也獲取了藝術理論中的「神諭」後,讓康定斯基創造了具個人面貌的「抽象藝術」,在作品中,他大量使用自己發明的各種小圖形,即使當中有些跟客觀世界相似,卻並非真正的模仿,每幅畫作皆表現出充沛的精力、流露著不確定性,充滿耐人情味的感覺。



康定斯基曾說道,別人對他的作品愈多不同詮釋則愈好,這樣必讓他感覺自己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或許更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性,讓作品及評論更添撲朔迷離之感。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從傳統到現代 談李可染的創作




「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是我早年有心變革中國畫的座右銘



------ 李可染



1919年中國,一群思想家與文學家,成就了一個轟動人間的文化運動,亦即著名的「五四運動」,其於科學與文學上,雖則只帶來些微的進步,但儘管乏力,卻無損其浩瀚偉大之處,並影響至今!若論最為教人惋惜者:莫如美術始終交了白卷,在「五四運動」中幾被遺忘矣!正如偉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鄭重告誡國人,於此重大的時刻,不要忘掉美術。



其實被肯定為「中國文藝復興」的「五四運動」,美術應佔著一席重要的地位,可惜終究未成氣候,箇中原因,固甚複雜:或是基於青黃不接;美術運動的時機未成;關𨫡的領導人物未露頭角所致。當時畫壇人物,多屬傳統流派名家,作品雖精進,於承先啟後貢獻亦巨大,唯要掀起美術現代化運動的興起,仍是力有未逮,新美術之倡導,便有待下一代的新進藝術家去開展。



踏進20世紀,我國畫壇,確是人材輩出。若從「創新」的標準去看:李可染的藝術創作,應為我國繪畫藝術的實踐與探索,開創了一條康莊大道,堪足代表了現代國畫創新的最高成就,他的變革創新來自傳統的繼承,卻能超越其中,進行改良與改造,更形成了自我的藝術體系。



從傳統到現代,李可染於精神上承續了傳統文化觀,創造了文人寫意畫的極致,作為一位矢志變革的現化畫家,他從傳統走進現代的意境之中,出古入今,融合中西,重視寫生,注重筆墨,大膽創新,如他的印章:「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充份看出他在思考及改革我國繪畫堅定不移的信念。



李可染是現代山水畫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 他用過人的天才和超人的勤奮,創造了一個審美的世界,同時他又以畫牛聞名,並以「師牛堂」為書齋命名,禮讚牛的刻苦勤勞;也歌頌農民質樸的性格,並以「孺子牛」作自勉,顯出他的內心世界的平民意識與樸素審美理想,故其作品充份呈現了個人永恆美學價值的藝術風範;以及饒富寓詩意的人文景致。



曾在家鄉接受傳統民間文化的浸染、後於西湖國立藝術研究部拜師林風眠習藝,不但接受了林師的「調合中西」的理論,也從我國工藝美術中汲取養分,重視藝術對現實生㓉及表現對象的尊重與真實的反映,他認為:中國畫中確有非常寶貴的精神。又說:「離開客觀、離開傳統,什麼也創造不出來。」



歷經幾次複雜的時代背景、藝術轉折的機遇,李可染為自己選擇了一條艱阻的開創之道。他深刻理解傳統精神,又善於借鑒外來要素,漸次蘊養其藝術思想和創作面貌。其山水畫作重視意象的凝聚,借助寫生塑造新的意象,以墨為主,藉線性用筆及圓潤墨色作造形結構,創造樸茂深雄的風格,此外他也引「光」入畫,呈現出流光徘徊的特色,渾然交融形成個人獨特的風範。



終其一生,李可染始終沒有處於復古及保守主義的陣營之中,也勇敢地不會純然投身於西方藝術及自然主義的窠臼之中,並且努力在處境中,以驚人的毅力與意志,承就了「傳統」與「創新」的會通,開創了我國傳統藝術的康莊大道,把我國繪畫的傳統發揚光大,為藝術重新賦與永恆的文化精神,種下碩果,「為祖國河山立傳。」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從美學看藝術與人生



藝術是精神和物質的奮鬥。」



------ 宗白華



遠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便曾以美的本質與對象進行思考,蘇格拉底認為生活是追隨與欣賞,這樣做是對生命的一次美麗的行動,也從中學懂了生活的真諦。對「美」的真義,這位睿智的哲學家提出了美是難的」的結論。



「美是和諧與比例」,此為自畢達哥拉斯的數量和諧關係而來的論述,他認為數學屬藝術與音樂美的根基;而曾寫了40多篇「對話」系列思想的柏拉圖,更強調美的範圍是十分廣泛的,並涵蓋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故美學是探索其中導致一切東西皆美的共通本質。至於亞理士多德則提出了「摹仿說」,更帶來了西方美學史悠久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的文藝領域中,美學體系結構的科學精神,雖未及西方般嚴謹,唯仍重視有關美學對象、美的本質等問題的理論探討。美的價值,也等同官能的對象的價值;亦是物象所表現的生命價值;更是人在物象的觀照中所感到生的肯定,所以,人要透過從人生與藝術兩方面進行重要的研究,包括:「美是什麼?」;「美學的對象又是什麼?」



其實,藝術創造、人生與生活此三方面,皆屬美學探索的對象。人的審美態度,對「藝術美」、「自然美」的鑑賞與追求,實源自生㓉的審美追求,以及生命中的創造欲望。因人要過理智的生活,也亟需美感的人生。



人透過個人的藝術創造,創作獨特的藝術作品,以彰顯神的榮耀,也點綴了文化姿彩,並豐盛了生活,更滿足了創作的欲望,如美學家宗白華所說:「人生有美的生活,民族有美術品的文化,皆為美學研究之對象,並非全然空洞無物也。」



美學作為研究「美」的學問,內容必須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其中當然又以藝術美為主要對象,因美學研究不能脫離藝術,更不能脫離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包括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層面,此屬文化行為,透過審美創造而來的創作,如繪畫、建築、雕塑、文學,音樂等不同範疇的作品,實行美的生活,令審美活動帶入人生之中,也就是經由藝術的途徑,有效地為人的生命實踐,提供精神上的價值啟示。



自古至今,中國的文人雅士,崇尚優雅靜謐的生活,美自生活中體味。我國古典的美學,也講求直面藝術,從藝術實踐層面去尋找及感悟「美」,這正是一種自人的藝術創造活動,以及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美。同時,也肯定了國人的審美心靈,乃一種藝術的心靈,強調了美的人生體驗與藝術實現。



總的來說,「美」是可從兩方面去追尋的:1是在人生方面,著重探討人的審美態度諸問題,其中包括鑑賞與創造的態度,即人對生活中的審美創造欲望和追求,除了理智外,還需美的生活;2是在藝術文化方面,從古至今,人創造大量美的傑作,均從非實用性角度出發,著重在滿足美感,帶來美的享受,把對人類的生活,與審美及創造關聯起來。



今天,進行美學研究,必須要以藝術、藝術㓉動作為審美領域的起點,重視審美與人類藝術經驗的關連,更重要是美學理論,須以人類活動作為本體的掌握,才可徜徉於廣闊的美學領域之間,翱翔於無邊無際的天地之中!

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標新立異的當代藝術



當我身在畫中的時候,我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只有過了適應期以後,我才會知道自己正在幹什麼。」



------ 波洛克



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勝利,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加上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也促使人類工業文明向前邁進,令代表西方文化的歐洲,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而來的繁榮盛況,達至高峰階段,唯20世紀的歐洲,曾爆發兩次世界大戰,迅令全球遭殃、生靈塗炭,也造成西方社會對人生價值的重估,更帶來於文化藝術的失望與否定。



對過去的否定、未來的徬徨與絕望,乃造就了西方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出現。哲學家尼采宣佈「上帝已死」,西方文藝也宣示「藝術死亡」,社會呈現出頹廢、虛無、失焦及悲情的景況。過往巴黎曾擁有世界藝術文化中心的地位,但戰後卻漸次為紐約取代,失缺了藝術桂冠,偉大的傳統更被折斷。



其實,現代主義發祥於19世紀末的藝術革命「印象主義」,當中名家輩出,傑出的畫家如塞尚、梵高、高更、德嘉……。他們帶來創造與革新,也承接了過去歐洲人文藝術傳統的光輝。可惜受到時代的淘汰。自20世紀中葉以還,美國挾先進科技,一躍而起,成為全球稱霸的新興大帝國,無論在軍事、經濟、文化、藝術與生活消閑等多方面,皆取得絕對的話語權,並左右一切價值與準則!



曾幾何時,達達主義藝術家杜象的藝術新概念:「現成物」藝術創作,帶來藝術哲學的顛覆及質疑,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藝術」?美國藝術家乘勢而起,透過其財雄勢大的國度,以新思維的背景扮演著積極的前䘙角色,其中最具雄心者,乃一群被稱為「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彼等最大的共同特色:追求畫面中那種強烈的「非具象化」的表現,即所謂「最抽象的抽象畫」。



結合了反傳統與追求主體性的美國畫家波洛克,正是抽象表現主義群中的佼佼者,他一舉成名的代表作「滴畫」,是將大幅畫布攤放地板上,藝術家於上面走動,直接將顏料傾倒在畫布上、或用畫筆隨意揮灑,造成層疊斑駁的不規則畫面,加上粗幼不同的點線、巨幅的畫面,咄咄迫人,令人眼花撩亂,其最大的特色,是創作者直接走進了畫幅中創作,令藝術家與作品緊密地結合起來,故也稱「行動繪畫」



波洛克的作品,呈現了非具象化的表現,通過點、線、面、色彩及構圖,來傳達情緒,激發想像。美國藝術家遂同時宣告了藝術新時代的來臨,妄稱過往歐洲繪畫是「具象繪畫」,已成過去的事物,不再是時代的反映。



具開放從容的思維、打破高雅藝術的精英意識,令美國的當代藝術百花齊放,重視形式主義,標新立異的作品,排山倒海、接踵而來:色域藝術、硬邊繪畫、極限藝術、歐普藝術、普普藝術、塗鴉藝術、至行為藝術、即興藝術、錄像藝術,環境藝術、偶發藝術、觀念藝術及裝置藝術……,作品觀念呈多元化的哲思、五花八門的新面貌,著實教人難以捉摸。



當代藝術強調「以新為美」,創作者企圖運用異化的手段、荒誕的手法,放棄畫理與技巧,力求創新,以衝擊源遠流長的藝術傳統,加上全球一體化的霸權主義,藝術創作極被扭曲!美國式的當代藝術,令人趨之若鶩,更成榮登藝術殿堂的捷徑,如著名普普藝術大師安廸華荷說的「人人成名十五分鐘」理論,廣為樂誦!究竟藝術何去何從?吉凶難料,實在值得現代人慎思細量!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從「以書入畫」談黃賓虹的創作




「畫法用筆線條之美,純從金石、書畫、銅器、碑碣、造像而來,剛柔得中,筆法起承轉合,在乎有勁。」



------ 黃賓虹



在中國傳統裡,文人雅士於書畫工具的合一使用,不但促使書法介入繪畫幽深的門庭,也造就了「書畫同源」的歷史,並在形式和精神上,從「同源」至「匯流」,「書畫合一」此一偉大的里程,開創了我國藝術史上「人文畫」的新篇章。



書法是一般讀書人必具的個人修養,鑒賞書藝也屬生活時尚。唐代詩人,題詠書法,亦成文化現象,詩、書、畫的合一,更為文人的游藝修養,如山水畫家王維,被冠以「詩書畫三絕;大詞家李煜,同時亦為書法高手;花鳥畫家宋徽宗,自創「瘦金體」題畫,也常運用書法技巧於繪畫中。



若說在20世紀的我國畫家中,最強調以書入畫的大師,當推黃賓虹莫屬。他強調「畫法全是書法」,又說「畫之道在書法中」,因要發掘國畫的民族性,必須透過筆墨之美而來,而我國書法最重筆墨的表現,如捨掉了它,則無從議論筆墨之美矣!



其實,證諸歷代名跡以及近代大師的創作,皆合乎「以書入畫」的要求。黃賓虹的創作,無論山水、花卉,其用筆皆如書寫之法:包括中側方圓、轉折藏露、積點成線、一波三折,他也常用書法之眼論畫,如古人以草隸作畫法此以書法通於畫法,非有力挽萬牛筆力,未可幾及也。」從中可以知道他對「書法通畫法」的眷顧!



黃賓虹對前人書畫的筆法及墨法皆有精闢獨到的闡釋,他會通了先秦古璽文字、古陶文字、鐘鼎篆籀,再用水墨氤氳之淋漓氣象,藉此表現出高古樸野、絢麗自然的畫意與境界,透過宣紙與墨色、水暈的交融之中流露而至,充份顯現我國至深至醇的文化之美。



由於深得鐘鼎篆籀的筆意,故黃賓虹於創作中,其下筆如刀刻玉,也如刻鏤,蒼勁古樸,這種對用筆的深切體悟,實是得益於他對古代金石實物的研究,除了鐘鼎篆籀,還有以鐵筆寫在竹簡上的文字與紋樣,其中的書法意味以及雄渾的視覺意象,成就了他「以䌓見稱」的畫面感覺與審美趣味。



於黃賓虹的山水藝術創作而言,若缺乏了個人的書法功力與才識,實在不能創造一生的傑作,從此意義去看,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用筆大師,拿來與他的用墨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他深得畫中的「墨趣」,但他的筆法,卻是造就了他繪畫的內在生命張力。



他的筆法是一以貫之,從我國書法啟示而來;也從心源而下,變而不變、恆常如一、筆筆分明,方圓順逆、剛柔虛實、抑揚頓挫、節律有致。其山水作品,自37歲的細膩秀勁,至90歲的沉靜拙厚,在在顯現他對用筆、線條經營的講究與錘煉的功力,儘管他曾認真投入西方印象派藝術的研究,令他在筆線上曾進行大膽的試驗,唯最終未有動搖他對書法用筆的基本信念。



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此為黃賓虹讚美元代繪畫的溢辭,也代表了他個人畢生追求的境界,故此,世人在欣賞他的創作,特別是他的山水畫的時候,應專注其筆法的應用,即或他於晚年作品的改變,或因眼疾而出現放逸之筆,形成黑色的塗抹,但實際上,無論如何放筆,終其一生,他的筆法皆未脫規範,數十年的書法造詣與筆墨功力,仍無間地契合於其作品之中,難怪其「渾厚華滋,潤含春雨」的山水作品,一直以來,皆贏得世人高度的評價!

      附    黃賓虹作品